寶卷

寶卷

寶卷是一種講唱文學形式,由唐代的變文和宋代和尚的說經發展而成。早期作品的題材多為佛教故事,宣揚因果報應,以用七字句、十字句的韻文為主,間以散文。

摘要
丹山寶卷丹山寶卷
寶卷是由唐代寺院中的“俗講”演變而來的一種說唱文學形式。作者大都是出家的僧尼。內容有佛經故事、勸事文、神道故事和民間故事,以佛經故事最多。人們往往把它們分為佛教的和非佛教的兩類,但基本傾向都是宣傳因果報因和修道度世,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今存《香山寶卷》,一般認為是宋普明和尚所作。明清以來,取材民間故事的寶卷日漸流行。最為後世所知的有《梁山伯寶卷》、《藥名寶卷》等200餘種。形式上以七言和十言韻文為主,間以散文。語言生動形象,通俗明快,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簡介

民間說唱藝術宣卷的腳本。明代白蓮教、紅陽教等曾用作宣講教義的經典。清代末年宣卷(宣講寶卷)演變為民間說唱曲藝,寶卷即是宣卷的腳本。

寶卷直接淵源於唐、五代的變文,大體與變文一樣分為講唱經文和演唱佛經故事兩種。最早的寶卷受到唐、五代變文,宋代的說經,以及此後各代的鼓子詞諸宮調、散文、戲文、雜劇等形式的影響,並雜揉著摩尼教經典。明朱國禎《涌幢小品》卷32《妖人物》條曾載成化中山西惇縣王良和忻州封越利用秘密宗教起義,為官軍所獲,追其妖書圖本榜示天下事,並錄出書目88種,如《金鎖洪陽大策》、《玄娘聖母經》、《彌勒頌》、《鎮國定世三陽曆》等。這類“妖書”雖無寶卷字樣,但是從這些書名來看,與寶卷實為一體。因紅陽教也稱洪陽教、弘陽教,最高崇拜對象是玄娘聖母,奉彌勒佛為掌教祖師,主要教義之一就是分宇宙的歷史為青陽、紅陽、白陽三個時期。

直到明正德年間,紅陽教經典才有用寶卷為名的,並有刊本行世。後來各教紛紛仿效。萬曆、崇禎年間,是刊行寶卷的極盛時期,清康熙年間逐漸衰落,但沒有中斷,直到道光年間還在流傳。這時期寶卷內容仍以講述白蓮教、紅陽教等秘密宗教的教義為主,間或有襲取佛、道教經文和民間傳說的。流行地區在華北各省,尤以河北為最普遍。一般說來,寶卷在農民起義和宗教思想方面的史料價值較大於文學價值。如《家譜寶卷》的唱詞:“牛八王過甲申難過乙酉,可借那君王位不得超生。幽州城皇城內刀槍亂響,殺皇娘共國母痛哭傷情。二十八保真主十八一了,呂純陽當頭將抖起威風。”其中的牛八王隱“朱”字,十八一了隱“李”字,已將明末崇禎帝吊死煤山,李自成打進北京的情況,寫得非常清楚。可見這是宣傳農民起義的寶卷。
清同治、光緒年間,宣卷由布道勸善發展為民間說唱曲藝,作為宣卷腳本的寶卷,內容以演唱故事為主,不少是從民間著名傳說故事《白蛇傳》、《梁祝》、《孟姜女》、《董永》等和彈詞《碧玉簪》、《珍珠塔》、《還金鐲》、《雙珠鳳》、《雙珠球》等編寫而成。只有少數寶卷還有宗教氣息,如《香山寶卷》、《劉香女寶卷》、《魚籃寶卷》等繼續保存下來。現在留存的寶卷有500多種,胡士瑩編《彈詞寶卷書目》(1957)及李世瑜《寶卷綜錄》(1961)做了詳細著錄。寶卷中的一些較好的作品,也是說唱文學遺產的一部分。[1]

傳播方式

一是文字傳播,二是口頭流傳。

寶卷的故事都較長,最短的也有五六千字,最長的達八九萬字。當地人認為抄卷是積功德,有文化的人都願意抄。抄了自己保存,也可以贈送親朋好友。不識字的人請人抄,靠它鎮妖避邪。也有少數寶卷是木刻本、石印本。寶卷流傳最基本的方式是“宣卷”。

寶卷在明清兩代大量產生,盛行於全國許多地方。在今甘肅河西地區的廣大農村,寶卷仍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每年春節前後及農閒時節,許多農村舉行隆重的"宣卷"活動,因而保存了大量的以手抄本為主的寶卷。近十多年來,一些民間文藝愛好者深入河西農村調查挖掘研究,初步理清了河西寶卷的分布、保存及宣卷情況,整理出版了一批寶卷。

內容

河西地區流傳的寶卷,不僅種類多,內容也很有特色,寶卷內容多為抑惡揚善,既能興教化、勸操守,又能營造熱鬧氣氛,給人以情感愉悅或心靈感悟。農村民眾普遍把它當成立言、立德、立品的標準,視為“家藏一寶卷,百事無禁忌”。有的當它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及時雨;有的當它為懲惡揚善、伸張正義的無私棒;有的當它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百寶經。有的家庭兒女不孝、媳婦不賢、家事不順、人丁不和,用“念寶卷”的方式使家人受到教育,翻然悔悟。寶卷在河西人民民眾中根基之深、影響之大、範圍之廣,可謂“之最”。寶卷的韻文句式以十字句最多,七言句次之,還有五言句、四言句,句子有一定的平仄韻律。當然,句數的多少還可以靈活的變化,最長者可以達30句,短者只有4句。韻文配以曲調,其曲調除保留了個別原有曲調外,大量使用的是當地民間曲調。據初步統計有20多種,常見的有蓮花落打宮調、浪淘沙、哭五更等,這些曲調的使用,沒有嚴格的規定和限制,念卷人可以根據情節的發展靈活安排,內容的不同隨時轉化。常常給寶卷注入新鮮血液,使唱調常青不老,娓娓動聽。這樣,使整個寶卷從頭到尾,唱唱念念說說,說說念念唱唱,生動活潑。聽眾聚精會神,津津樂道,通宵達旦,興味十足。[2]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