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腺懸鉤子

多腺懸鉤子

多腺懸鉤子(學名:Rubus phoenicolasius Maxim.)是薔薇科懸鉤子屬的植物。灌木,高1—3米;枝初直立後蔓生,密生紅褐色刺毛、腺毛和稀疏皮刺。小葉3枚,稀5枚,卵形、寬卵形或菱形,稀橢圓形,花果期均直立開展;花瓣直立,倒卵狀匙形或近圓形,紫紅色,果實半球形,直徑約1厘米,紅色,無毛,核有明顯皺紋與窪穴。花期5-6月,果期-7-8月。生長於海拔400米至3,300米的地區,多生在路旁、林下和山溝谷低,分布於日本;朝鮮;歐洲;北美和中國。

基本信息

簡介

多腺懸鉤子多腺懸鉤子
【藥 名】:多腺懸鉤子
【拼 音】:DUOXIANXUANGOUZI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薔薇科植物多腺懸鉤子的根、葉。
【功 效】:祛風除濕、補腎壯陽。
【主 治】:用於風濕痛,可用於治療腎虛、陽萎、月經不調諸症。
【性味歸經】:辛,溫。入肝,腎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9一15克,水煎服。
【別 名】:空筒泡、雀不站、紅毛巾(雲南)、鑽地風(貴州)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青海、甘肅、陝西、河南、山東、江蘇、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
【拉丁名】:Rubus phoenicolosius M-axim
【考 證】: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國內分布】:產山西、河南、陝西、甘肅、山東、湖北、 四川。生低海拔至中海拔的林下、路旁或山溝谷底。日本,朝鮮,歐洲,北美也有分布。據文獻和,中國高等植物圖盤,秦嶺植物志。中記載,青海、江蘇、湖北、湖南、貴州也有分布:但均末見到標本。
【海 拔】:生於低海拔低海拔林下、路旁等。
【亞組中文名】:絨毛葉亞組
【亞組拉丁名】:Subsect.Stimuiantes
【組中文名】:空心莓組
【組拉丁名】:Sect.ldaeobatus Focke
【屬中文名】:懸鉤子屬
多腺懸鉤子多腺懸鉤子

【屬拉丁名】:Rubus
【亞科中文名】:薔薇亞科
【亞科拉丁名】:ROSOideae Pocke
【科中文名】:薔薇科
【科拉丁名】:Rosaceae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多腺懸鉤子多腺懸鉤子

灌木,高1—3米;枝初直立後蔓生,密生紅褐色刺毛、腺毛和稀疏皮刺。小葉3枚,稀5枚,形、寬卵形或菱形,稀橢圓形,長4—8(10)厘米,寬2—5(7)厘米,

頂端急尖至漸尖,基部圓形至近心形,上面或僅沿葉脈有伏柔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絨毛,沿葉脈有刺毛、腺毛和稀疏小針刺,邊緣具不整齊粗鋸齒,常有缺刻,頂生小葉常淺裂;葉柄長3—6厘米,小葉柄長2—3厘米,側生小葉近無柄,均被柔毛、紅褐色刺毛、腺毛和稀疏皮刺;托葉線形,具柔毛和腺毛.花較少數,形成短總狀花序,頂生或部分腋生;總花梗和花梗密被柔毛、刺毛和腺毛;花梗長;5-15毫米;苞片披針形;具柔毛和腺毛;花直徑6—10毫米;花萼外面密被柔毛,刺毛和腺毛;萼片披針形,·頂端尾尖;長1-1.5,厘米,在花果期均直立開展;花瓣直立,倒卵狀匙形或近圓形,紫紅色,基部具爪並有柔毛;雄蕊稍短於花柱;花柱比雄蕊稍長,子房無毛或微具柔毛。果實半球形,直徑約1厘米,紅色,無毛,核有明顯皺紋與窪穴。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產地分布:

山西河南陝西甘肅山東湖北四川。生低海拔至中海拔的林下、路旁或山溝谷底。日本,朝鮮,歐洲,北美也有分布。據文獻和,中國高等植物圖盤:秦嶺植物志。中記載,青海、江蘇、湖北、湖南、貴州也有分布:但均末見到標本。

本種提示:

本種和庫頁懸鉤子R.sachamensislevl區別在於後者花梗和花萼真釺刺和腺毛;花白色等實具絨毛;但本種花梗和花萼具刺毛、腺毛和小皮刺;花紫紅色;果實無毛。
鑽地風(《植物名實圖考》)
【異名】迫地楓(《藥材資料彙編》),桐葉藤(《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多腺懸鉤子多腺懸鉤子

【來源】為虎耳草科植物鑽地風的根皮。
【植物形態】鑽地風
 落葉本質藤本,借氣根攀援,高至4米以上。葉對生,葉片卵圓形至闊卵圓形,長8~1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截形或圓形至心形,全緣或前半部疏生小齒,質厚,下面葉脈有細毛或近無毛;葉柄長3~8厘米。傘房式聚傘花序頂生;花2型;周邊為不育花,儀具一片大形萼片,狹卵形至橢圓狀技針形,長約4~6厘米,寬約3厘米,先端短尖,乳白色,老時棕色萼片柄細弱,長2~4厘米;孕性花小,綠色;萼片4~5;花瓣4~5;雄蕊10;花柱1。蒴果陀螺狀,長6毫米,有10肋。種子多數,線形。花期6~7月。
生林下。分布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廣西廣東、貴州、雲南等地。
【採集】全年可采,挖取根部,剝取根皮,曬乾。
【藥材】乾燥的根皮呈半捲筒狀,厚而寬闊,內層有網紋。以皮質松呢、不含木心、色紅棕、味清香微帶樟腦氣者為佳。
主產於廣西。
【性味】《浙江天門山藥植志》:"性涼,味淡。"
【功用主治】治風濕腳氣,四肢關節酸痛。
①《植物名實圖考》:"治筋骨,行腳氣。"
②《藥材資料彙編》:"去風濕,止痛。"
③《浙江天目山藥植志》:"驅風活血。治絲蟲病。"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4錢;或浸酒。

用途

【用 途】:果微酸可食; 根,葉入藥;可解毒及作強壯劑;莖皮可提取栲膠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