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舞

多地舞

誕生在舟曲縣的“多地”舞是目前整個甘南地區民間藝術中保存較完整,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風格各異,古樸自然,原生態文化風味濃郁的藏民族民間舞蹈藝術之一。

簡介

在甘南舟曲的一些藏族村落中,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產生了一種獨具民族特色的民間舞蹈藝術——“多地”舞。然而由於地處偏遠,交通閉塞,這門古老而頗具魅力的民間藝術直到上個世

舟曲縣立節鄉民眾表演的“多地”舞舟曲縣立節鄉民眾表演的“多地”舞

紀50年代末期才漸漸為外人所知。

研究者認為,藏族人民在集體勞作間隙或節慶時會經常跳舞,伴隨著生產活動和民俗活動產生、發展而形成的“多地”舞是藏族人民跳唱獨有的一種表演方式,對民間習俗有著明顯的依存性,其所用語言為藏語,從而形成了濃郁的民族性特徵。

舟曲縣位於甘肅省南部,屬於甘南藏族自治州。誕生在舟曲縣的“多地”舞是目前整個甘南地區民間藝術中保存較完整,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風格各異,古樸自然,原生態文化風味濃郁的藏民族民間舞蹈藝術之一。

分布

“多地”舞主要分布在舟曲縣上河、山後及博峪鄉一帶的少數民族村落。“自形成以來,‘多地’舞主要流行於甘南州舟曲縣、迭部縣等藏族聚居區,是當地藏族民眾在喜慶、豐收、祭禮、民俗等傳統節日活動期間最為盛行的舞蹈之一。”

“多地”舞有賴薩多地、格班多地、貢邊多地等10余種之多,不同的舞蹈都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和意義。有學者說,“多地”舞是典型的羌文化融入藏文化的舞蹈表現形式,它融詩、歌、舞為一體,屬民眾性歌舞表演,對研究藏羌文化的起源、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多地”舞具有多元一體的特性,正是自古以來茶馬古道和藏族傳統文化交融的集中體現,反映了當地人崇尚自然、安於天命的精神特質和對美好愛情、幸福生活、六畜興旺的執著追求,體現了舟曲人民強大的凝聚力,是藏族人民審美心理最重要的依據,也是他們重要的精神紐帶。

構成

據《舟曲縣誌》記載,“多地”舞是由“多地”、“嘉讓”、“甸錄”三部分內容組成的,“多地”開頭動作為頭頂三下,腳頓三下,表示先民這樣開天闢地,講日月星辰山川湖海的由來,隨“多地”舞從天空、雲層、山峰、森林、草原、湖海中來,並頌揚這些物象對民族的好處。 據舟曲“多地舞”傳承人苗卓瑪介紹,“多地”舞中的“嘉讓”是一種以婦女為主的集體舞,人們跳舞時攜手圍成圓圈,騰足於空,然後頓地為節奏,一人搖鈴領唱,大家和聲或輪班唱和。從遠處看,跳舞的人們如龍擺尾,擬虎躍進,從慢到快,越跳越快,情緒熱烈歡騰,從舒展的慢歌到快速的歌舞氣氛中結束後轉入“甸錄”,詞多充滿喜慶和歡樂。

“甸錄”是“多地”舞的結尾歌舞曲,在“嘉讓”中圍成的圓圈散開分成兩排,要表達的感情多為讚美家鄉、歌唱山川景色,也有讚美美好生活的,還有歌頌喜慶節日,以及寺院、喇嘛活佛和貴賓等 。

甘南州文化局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伴隨民俗活動產生和發展而形成的“多地”舞是藏族人民跳唱獨有的一種表演方式,對民間習俗有著明顯的依存性,其所用語言為藏語,從而形成了濃郁的民族性特徵。

特色

研究人員認為,舟曲縣的藏族多住在高山上,婦女以背水為主,上肢動作簡單,而活動主要在下部,故其民間舞蹈動作以腰以下的部位為多,經常出現高原民族“一順邊”的美,即手和

舟曲縣博峪鄉“多地”舞服飾舟曲縣博峪鄉“多地”舞服飾

腳同出一側形成“一順兒”。許多民間舞中女性以身體俯仰、臀體轉動為特色,顫膝擺胯,微動肩胸,上身較為平穩,上肢開張幅度不大,合著腳步和節奏律動,較為突出地表現了女性胸部之凸顯、腰部之柔軟、臀部之豐腴。較之草原民族長臂舒袖和兩臂大開張、大交叉的粗獷之態,舟曲藏民族的女性舞姿顯出了山地藏民族腆靜、文雅、內秀的性情,其肢體語言是山地人地理、生產、性格的形象表達。

正如人們常說的,藏族有“能走路就會跳舞,處處都可歡樂”的自然屬性。舟曲縣文化部門的研究人員告訴記者,舟曲民間舞蹈中藏民族的舞姿最為豐富多彩,其服飾以多彩艷麗為特色;其音樂舒緩明亮,有林中天簌之韻;其舞姿以下肢屈、挪、跺、繞為多,腰部俯仰之間、膝部曲顫瞬間展示了女性的體態之美,蘊含著許多可開發的步伐。挖掘和整理其原生態舞蹈語彙,對豐富北方少數民族舞蹈表演手段和形式,有積極的意義。

據了解,舟曲的民間舞蹈,服飾和道具都較為精緻,似專為舞蹈而設定,且表演活動要專門準備,演員一般要經過一段時期的排練。有學者認為,這體現了舟曲民間舞蹈語彙已有明顯進化,更為多樣和豐富;舞蹈活動已從生活生產中脫離開來,有了較為純粹的舞蹈領域和意識,有專門的民間藝人在世代相傳,已經處在從民間藝術向舞台藝術的過渡之中,不再是單純的大眾娛樂方式。

歷史

《舟曲縣誌》記載,春秋戰國時期,舟曲縣為羌、氏族的住地,公元756年,吐蕃東征擴占唐隴,今舟曲縣城俱陷,宋王朝收復隴地時,部分原吐蕃軍及其隨軍家屬與戰爭中被裹挾

舟曲縣博峪鄉民眾表演的“多地”舞舟曲縣博峪鄉民眾表演的“多地”舞

的羌奴在舟曲縣一些地區入鄉隨俗定居下來,在特定的地域形成了特有的方言、服飾和風俗習慣,舟曲“多地”舞便起源於古羌族如龍擺尾、擬虎躍進的舞蹈。

《舟曲縣誌》中說,“多地”舞即“羅羅”舞,“羅羅”是古羌語,第一個“羅”字是入聲,意思是龍;第二個“羅”字為去聲,意思是虎。這顯然是典型的白龍江流域古羌民族龍虎圖騰崇拜的象徵和文化內涵的樸素反映,其代表作有《擺陣舞》和《馬鈴舞》。

由於舟曲處於偏遠落後的山區,交通不便和信息閉塞使得這一民間集體舞蹈從傳入開始到建國初期,一直在本民族間代代流傳,並沒有形成向外發展交流的態勢,使得這一古老而極具藝術價值的民間藝術僅僅局限在舟曲等小範圍藏區之內。直到1958年,全縣首次舉辦民間傳統歌舞匯演,鐵壩鄉第一個把《馬鈴舞》搬上了舞台,“多地”舞開始走上對外傳播和發揚的道路。

然而,“多地”舞向外發展交流的前景並不樂觀。有學者說,面對當今市場經濟時代的變遷和各種強勢力文化的衝擊,舟曲縣“多地”舞這一古老的民間文化活動正面臨逐漸失傳的危機。加之大眾現代文化傳播媒介的普及,使得擁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藏族村落文化偏離主導地位。“多地”舞蹈活動賴以生存的空間環境越來越少,這種變化加劇了“多地”舞蹈活動的衰退,使得這一舟曲藏族民間文化將面臨失傳的危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