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生經濟周期理論

外生經濟周期理論

外生經濟周期理論(Exogenousbusiness-cycletheory)經濟周期理論從經濟周期根源上而言,可以分為外生經濟周期和內生經濟周期理論兩大類。與內生經濟周期理論不同,外生經濟周期理論認為,經濟周期的根源在於經濟之外的某些因素的變動。如戰爭、革命、選舉;石油價格、發現金礦、移民;新土地和新資源發現;科學突破和技術創新;甚至太陽黑子活動和氣候;等等。

簡介

外生經濟周期理論外生經濟周期理論
創新經濟周期理論認為是創新引起了經濟周期性波動。太陽黑子理論認為是太陽黑子的變化影響了農業生產與整個經濟而引起了經濟周期性波動。非貨幣投資過度理論認為是新領土開拓、技術發明或人口增加等所引起的投資過度導致了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政治性周期理論則認為政府出於政治目的的(如選舉等),周期性地制止爬行的通貨膨脹或用通貨膨脹來消滅失業引起了經濟周期。

此外,還有用戰爭、革命、移民、偶然事件等來解釋經濟周期的。這種理論並不否認經濟中內在因素(如投資等)的重要性,但它們強調引起這些因素變動的根本原因在經濟體系之外,而且,這些外生因素本身並不受經濟因素的影響。

成因分析

(一)外因論
外因論認為,周期源於經濟體系之外的因素——太陽黑子、戰爭、革命、選舉、金礦或新資源的發現、科學突破或技術創新等等。

外生經濟周期理論太陽黑子理論
1、太陽黑子理論
太陽黑子理論把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歸因於太陽黑子的周期性變化。因為據說太陽黑子的周期性變化會影響氣候的周期變化,而這又會影響農業收成,而農業收成的豐歉又會影響整個經濟。太陽黑子的出現是有規律的,大約每十年左右出現一次,因而經濟周期大約也是每十年一次。該理論由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W.S. Jevons)於1875年提出的。

2、創新理論
創新(Innovation theory)是奧地利經濟學家J·熊波特提出用以解釋經濟波動與發展的一個概念。所謂創新是指一種新的生產函式,或者說是生產要素的一種“新組合”。生產要素新組合的出現會刺激經濟的發展與繁榮。當新組合出現時,老的生產要素組合仍然在市場上存在。新老組合的共存必然給新組合的創新者提供獲利條件。而一旦用新組合的技術擴散,被大多數企業獲得,最後的階段——停滯階段也就臨近了。在停滯階段,因為沒有新的技術創新出現,因而很難刺激大規模投資,從而難以擺脫蕭條。這種情況直到新的創新出現才被打破,才會有新的繁榮的出現。

總之,該理論把周期性的原因歸之為科學技術的創新,而科學技術的創新不可能始終如一地持續不斷的出現,從而必然有經濟的周期性波動。

3、政治性周期理論
外因經濟周期的一個主要例證就是政治性周期。政治性周期理論把經濟周期性循環的原因歸之為政府的周期性的決策(主要是為了循環解決通貨膨脹和失業問題)。政治性周期的產生有三個基本條件:
①凱恩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刺激經濟的工具。
②選民喜歡高經濟成長、低失業以及低通貨膨脹的時期。
③政治家喜歡連選連任。

(二)內因論
內因論認為, 周期源於經濟體系內部——收入、成本、投資在市場機製作用下的必然現象。

1、純貨幣理論
該理論主要由英國經濟學家霍特里(R.Hawtrey)在1913-1933年的一系列著作中提出的。純貨幣理論認為貨幣供應量

外生經濟周期理論外生經濟周期理論
和貨幣流通度直接決定了名義國民收入的波動,而且極端地認為,經濟波動完全是由於銀行體系交替地擴張和緊縮信用所造成的,尤其以短期利率起著重要的作用。現代貨幣主義者在分析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時,幾乎一脈相承地接受了霍特里的觀點。但應該明確肯定的是,把經濟周期性環惟一地歸結為貨幣信用擴張與收縮是欠妥的。

2、投資過度理論
投資過度理論把經濟的周期性循環歸因於投資過度。由於投資過多,與消費品生產相對比,資本品生產發展過快。資本品生產的過度發展促使經濟進入繁榮階段,但資本品過度生產從而導致的過剩又會促進經濟進入蕭條階段。

3、消費不足理論
消費不足理論的出現較為久遠。早期有西斯蒙第和馬爾薩斯,近代則以霍布森為代表。該理論把經濟的衰退歸因於消費品的需求趕不上社會對消費品生產的增長。這種不足又根據源於國民收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過度儲蓄。該理論一個很大的缺陷是,它只解釋了經濟周期危機產生的原因,而未說明其他三個階段。因而在周期理論中,它並不占有重要位置。

4、心理理論
心理理論投資過度理論是緊密相聯的。該理論認為經濟的循環周期取決於投資,而投資大小主要取決於業主對未來的預期。而預期卻是一種心理現象,而心理現象又具有不確定性的特點。因此,經濟波動的最終原因取決於人們對未來的預期。當預期樂觀時,增加投資,經濟步入復甦與繁榮,當預期悲觀時,減少投資,經濟則陷入衰退與蕭條。隨著人們情緒的變化,經濟也就周期性地發生波動。

代表理論

外生經濟周期理論外生經濟周期理論
比較有代表性的外生經濟周期理論包括創新經濟周期理論(創新理論)、太陽黑子理論等。

1、創新經濟周期理論

創新經濟周期理論源於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A·熊彼特,熊彼特認為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式,是企業家實行對生產要素的新的組合,即把一種從未有過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流轉。那么如何才實現生產要素的新的結合呢?有兩條途徑:一是進行技術創新,導致生產要素比例變化,如機器生產代替手工生產;二是進行制度創新,通過制度創新來激發生產要素更大的生產潛力,如實施員工持股計畫或者實行年功工資制度等。

這種理論首先用創新來解釋繁榮和衰退,這就是,創新提高了生產效率,為創新者帶來了盈利,引起其他企業仿效,形成創新浪潮。創新浪潮使銀行信用擴張,對資本品的需求增加,引起經濟繁榮。隨著創新的普及和盈利機會的消失,銀行信用緊縮,對資本品的需求減少,這就引起了經濟衰退,直到另一次創新出現,經濟再次繁榮。

但經濟周期實際上包括繁榮、衰退、蕭條和復甦四個階段,創新理論用創新引起的“第二次浪潮”來解釋這一點。在第一次浪潮中,創新引起了對資本品需求的擴大和銀行信用的擴張,這就促進了生產資本品的部門擴張,進而又促進了生產消費品的部門擴張。這種擴張引起物價普遍上升,投資機會增加,也出現了投機活動,這就是第二次浪潮。它是第一次浪潮的反應。然而,這兩次浪潮有重大的區別,即第二次浪潮中許多投資機會與本部門的創新無關。這樣,在第二次浪潮中包含了失誤和過度投資行為,這就在衰退之後出現了另一個失衡的階段——蕭條。蕭條發生後,第二次浪潮的反應逐漸消除,經濟轉向復甦,要使經濟從復甦進入繁榮還有待於創新的出現。

熊彼特根據這種理論解釋了長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他認為重大的技術創新(如蒸汽機煉鋼汽車製造等)對經濟成長有長期的影響,這些創新引起的繁榮時間長,繁榮之後衰退也長,從而所引起的經濟周期就長,形成了長周期。中等創新所引起的經濟繁榮及隨之而來的衰退則形成了中周期,那些屬於不很重要的小創新則只能引起短周期。

2、太陽黑子理論

太陽黑子理論是利用太陽黑子的活動來解釋經濟周期,由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父子提出並加以論證。該理論認為,太陽黑子是活動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而農業生產的狀況又會影響工業生產和整個經濟。太陽黑子活動的周期性決定了經濟活動的周期性。

具體來說,太陽黑子活動頻繁就使農業生產減產,農業的減產影響到工業、商業、工資、貨幣的購買力和投資等諸多方面,從而引起整個經濟蕭條。相反,當太陽黑子活動減少時,農業會豐收,整個經濟會達到繁榮。他們用中長期中太陽黑子活動周期與經濟周期基本吻合的資料來證明這種理論,這種理論把經濟周期的根本原因歸結為太陽黑子的活動,是典型的外生經濟周期理論。現代經濟學家認為,太陽黑子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是非常有限的,而農業生產對整個經濟的影響更是有限的,因此,在現代工業社會中,這種理論沒有多大的說服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