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沙劇

壯族沙劇

壯族沙劇:戲曲劇種。流行於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一帶,一般認為是清鹹豐前後由當地壯族支系沙族的歌舞受漢族戲曲的影響而形成,表演藝術很重視舞蹈,文戲中的扇、馬鞭和武戲中的刀、槍都有一整套動作程式。主要唱腔叫“正調” 、分男角唱的“依阿里”和女角唱的“快哥來”兩大類,均用壯語。說白則偶爾也用漢語,伴奏樂器有大鼓與毛竹做的脆鼓等打擊樂,也有二胡,三弦,月琴與牛角做筒子的胡琴等弦樂。

傳統劇目

壯族沙劇題材多反映本民族生活內容,如《布伯》、《儂智高》、《張四姐下凡》、《寶葫蘆》、《紅銅鼓》、《金花和銀花》、《莫一大王》和《百鳥衣》等。

瀕危狀況

目前,由於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壯族沙劇受到多元文化和強勢文化的衝擊,生存出現危機。青年一代追求時尚,視壯族沙劇為土俗,欣賞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情銳減。隨著壯劇老藝人相繼去世,不少地方壯劇的傳承出現斷代,這一特色劇種開始自然消失。及時對壯劇進行搶救和保護已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任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