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侖格蒂國家公園

塞侖格蒂國家公園

塞侖格蒂國家公園,位於坦尚尼亞北部的馬拉、阿魯沙、希尼安加等三省境內。 塞侖格蒂國家公園面積約1.4萬平方千米,是坦尚尼亞面積最大、野生動物最集中的天然動物園。它東鄰恩戈羅恩戈羅自然保護區,北鄰肯亞馬塞馬拉自然保護區,南接馬斯瓦狩獵區。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塞侖格蒂國家公園作為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概況

塞侖格蒂國家公園塞侖格蒂國家公園
在廣袤的塞倫蓋蒂平原上,有一百五十萬公頃的大草原和數量眾多的食草動物——羚羊瞪羚斑馬。每年,當它們為尋找水源而遷徙時,總有食肉動物伴隨它們同行,向人們展現了另一個時代,是世界上最壯觀的景象之一。
位於東非大裂谷以西,阿魯沙西北偏西130公里處,一部分狹長地帶向西伸入維多利亞湖達8公里,北部延伸到肯亞邊境。
1940年後成為保護區;1929年,塞倫蓋蒂中部228,600公頃地區被定為狩獵保護區;1951年建成國家公園;1959年得到擴大。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態計畫中塞倫蓋蒂──恩戈羅恩戈羅生物保護區(連同毗鄰的馬蘇瓦狩獵保護區)的一部分得到國際公認,同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1,476,300公頃)是整個生態保護區(2, 305,000公頃)的一部分。東南與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809,440公頃)相鄰,東北和洛利翁多狩獵保護區(400,000公頃)接壤,北面與肯亞馬拉國家保護區(151,000公頃)相連,西面是格魯梅蒂狩獵保護區(500,000公頃)。海拔高度介於920米到1850米之間。
塞倫蓋蒂平原主要是火山灰覆蓋的結晶岩,伴有大量露出地面的花崗岩(丘陵)。北部和西部狹長地帶主要是火山爆發形成的山地。兩條向西的河流常年有水,還有不少的湖泊、沼澤、泉眼。
降雨主要集中在11月到第二年的5月,12月和3、4月為高峰期。年平均氣溫20.8℃。海拔1150米處記錄的年平均降水1210毫米。降雨量向東遞減,自北向西遞增,在西部維多利亞湖附近的狹長地帶年降雨達950毫米,公園最北端肯亞邊境附近年降水達1150毫米。
植被以開闊草原型植物為主,但在嚴重乾旱時幾乎全部變為沙漠。主要植物是馬唐和鼠尾粟(鹽鹼土壤的代表植物)等茅草。在較濕潤地區,水蜈蚣屬植物生長占優。公園中部為大片金合歡林地草原。丘陵植物和茂密的林地,以及一些長廊林覆蓋了公園北部的大部分地區。低地和山地植物主要是金合歡。
公園由於擁有現今極大規模的動物群落而聞名遐邇。這些動物群在季節性的水源地和草場之間來往遷徙。這些動物有牛羚、斑馬、羚羊、3000多隻獅子、斑鬣狗。5月和6月,許多動物從中部平原集體遷徙到西部狹長地帶。20世紀50年代,牛羚數量估計有19萬隻,1989年估計有169萬隻,1991年127萬隻。其他的特色動物有獵豹、非洲象(1994年估計有1357頭)、黑犀牛、河馬、長頸鹿、野牛、轉角牛羚、大羚羊、鏇角大羚羊、南非羚羊、直角大羚羊、山地小葦羚、大量嚙齒類和蝙蝠類動物、豺狗、瞪羚,7種獴、兩種河狸、疣豬和7種靈長類動物。小型食肉動物有蝠耳狐、蜜熊。1991年,最後一群野狗從公園中消失,一場狂犬病瘟疫滅絕了三個野狗群。 300多種鳥類包括34種猛禽、6種禿鷲、大鴇、鴕鳥、火烈鳥,以及幾種分布較固定的鳥如褐尾織巢鳥
19世紀塞倫蓋蒂和馬薩伊馬拉的開闊草原一直沒有遭受舌蠅的侵害,畜牧業主在這裡大量放牧。19世紀80年代一場牛瘟造成野生動物和家畜的大量死亡。導致許多人放棄該地遠走他鄉。公園的東部原先都是馬賽牧區的一部分。野生動物和家畜共同分享這裡的自然資源。馬賽人是東非最大的遊牧部族,他們的文化習俗禁止食用野生動物。
這裡無常住人口,馬賽人占據了公園的東部邊界。而西部邊界人口稠密。西部邊界人口增長率每年4%。1967-1978年整個塞倫蓋蒂區人口增加了54%,西部的7個區1988年人口達1,733,958人。農業是主要收入來源,也有許多人被吸引到公園提供的與野生動物相關行業或旅遊業中。
1983年參觀人數(18602人)降到20世紀50年代有記錄以來的最低點。其後好幾年因為與肯亞的邊界關閉,公園處於封閉狀態。1983年12月,肯亞-坦尚尼亞邊界重新開放,遊客大增。塞倫蓋蒂地方保護局的統計數字表明,從1985年到1991年,入園觀光人數從11000增加到40000。新旅館和其他基礎設施建成後,遊客人數渴望繼續增加。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連同其中的有蹄動物和捕食它們的動物,是僅存的各種特徵齊全的更新世大型哺乳動物生態系統。公園與相鄰的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以及馬薩伊馬拉國家公園一起,為熱帶草原生態系統的保護提供了充分保障。
1951年,國家公園的原有邊界包括如今公園的南部和東部,還有恩戈羅恩戈羅高地。直到1954年,一直允許馬賽人放牧和耕種。此後因為感到不利於資源保護而禁止放牧耕種。同一年,公園被分割成今天的塞倫蓋蒂國家公園和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國家公園嚴格用於野生動物保護和旅遊,嚴格限制人類進入。整個20世紀80年代,動物保護者採取的保護措施逐漸發生變化。在塞倫蓋蒂地區,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協會與塞倫蓋蒂地方保護規劃局聯合行動,一起共同實施保護開發計畫。1989年開始保護開發計畫第二階段,當地人加入進來。總目標是改變塞倫蓋蒂資源舊有的排斥當地社會的管理和資源利用方法,使地區社會發展同自然環境保護協調一致。人們認識到野生動物是公園周圍農村的重要資源。新規劃有望給予當地社區村子周圍野生動物的管理權,並防止公園中的非法掠奪性偷獵。合適的地區被劃為公園緩衝區,便於當地人處置野生動物。監管保護工作由野生動物村委會負責。塞倫蓋蒂地區保護規劃局同時制定了穩妥的土地利用計畫,並準備把公園的旅遊收入更多地返還到社區中。
過去30年公園以西的人口增長迅速,野生動物和家畜數量也在上升,對土地的需求提高。由於牧場被改作糧田,放牧區變得稀少。當地人很難進行外部開發,大規模的農業生產規劃無法使當地人受益。對公有土地的擁有導致當地公共資源的過度開發。農業對公園邊界地區形成了侵食,先前為了生計進行的偷獵活動變成大規模的商業牟利活動。每年估計有200000動物被殺。某些物種大量減少。肉類需求的上漲,部分因為當地人口增長,另一原因是其他地區的野生動物和燒火用柴耗盡造成人口遷入。公園附近的洛利翁多狩獵控制區被出租進行狩獵活動,這引起了爭議。租借期10年,這期間租借人可以射獵從公園內向外遷徙的野生動物。從頭一狩獵季節得知,狩獵者任意使用機關槍,並且射殺禁獵動物。人們擔心這一狩獵區可能對當地野生動物產生嚴重影響,有一段時間,塞倫蓋蒂沒有大象出沒,而且公園外的耕種和定居點影響了象群分布。由於象群合併、不加節制的燒荒、以及長頸鹿為生存採食嫩芽、樹木更新緩慢,造成森林面積下降。公園西部和西北部邊界的小片地區林木遭到砍伐。1994年一場犬瘟病毒的流行使塞倫蓋蒂和馬薩伊馬拉30%的獅子喪生。之後,1991年野狗消失可能是傳播了家犬狂犬病。這一地區大約養有30000隻家犬,大部分沒有注射疫苗,因此形成巨大傳染源。為在公園西部形成防疫緩衝區,1996年12月開始在公園周圍給家犬集體接種犬瘟和狂犬疫苗。

相關條目

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