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春苣苔屬

報春苣苔屬

報春苣苔屬,所屬植物界,(學名:Primulina Hance )為菊亞綱、苦苣苔科中的1屬。為中國特屬,產於中國廣東。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報春苣苔屬報春苣苔屬

屬中文名:報春苣苔屬
屬拼音名:baochunjutaishu
屬拉丁名:Primulina

生活環境

生於林下。海拔約300米。

本屬特徵

多年生草本。葉均基生,有柄,葉片圓卵形,基部淺心形,邊緣淺裂或淺波狀,裂片三角形,兩面被短柔毛,下面還被腺毛;葉柄兩側有波狀翅。花葶與葉等長或稍短,被柔毛及腺毛。聚傘花序傘狀,有3—7朵花;苞片2,狹卵形,被腺毛。花萼5深裂,裂.片披針形,被褐色腺毛;花冠紫色,高腳碟狀,長約1.2厘米,被短毛和腺毛,檐部5裂,裂片圓卵形,稍不等大;能育雄蕊2,著生於花冠筒近基部處,分生,花絲短;花葯連著,長圓形,2室極又開,頂端匯合;退化雄蕊3;花盤由2近四方形腺體組成;子房狹卵形,被柔毛,側膜胎座2,環珠多數,花柱短,柱頭淺2裂。葫果長橢圓球形。種子暗紫色,有密集小乳頭狀突起。花期8—10月。單種屬。

花粉形態

報春苣苔屬花粉顯微圖報春苣苔屬花粉顯微圖

花粉近球形,稍長或稍扁,極面觀為三角形。大小為(12.2一)13.6(一15.7)×(11.3一)13.5(一15.7)微米。3孔溝,溝較長而狹,具溝膜,上有不規貝顆粒狀突起,邊緣中部加厚;內孔小,界限常不明顯。外壁厚度為1微米。分層不清楚(LM),細網狀紋飾。網脊粗;網眼很小。圖122.2.

地理分布

該科約140屬,2000種,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有56屬,約416種,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南各省,少數屬往北分布,最北可達遼寧西部。其中28屬為我國特有屬。

屬下物種

報春苣苔

相關資訊

報春苣苔是苦苣苔科多年生喜Ca草本植物,因分布區極窄而被列為第一批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基於其生態生物學特徵探討報春苣苔的瀕危機制及解瀕措施.報春苣苔生於海拔約300m的石灰岩山洞口附近的植物群落中,群落主要由一些喜Ca及耐陰濕植物組成,其伴生植物為苔蘚.從洞口向里,植物種類越來越少,報春苣苔的數量卻越來越多,植株個體越來越小,開花的比例也越來越少.洞口的報春苣苔種群呈均勻分布,深處則呈集聚分布,洞穴的壁頂的報春苣苔群落為單一種且呈集聚分布.報春苣苔需要偏鹼性的硬質水才能生長.其生存土壤太薄且營養貧乏,pH值為7.5,有機質、全N、全P和全K含量分別為1.8%、0.87%、0.16%和0.71%,因而植物的生長極為緩慢,一般一株的年生長量為30g左右.報春苣苔分布點CO2平均濃度為0.09%,高於洞外約2倍.其相對濕度終年保持在97%左右.報春苣苔僅生於相對弱的光環境下,且只在散射光線能到達的地方出現,大約只忍受正常光強的1/4以下.作為洞穴植物,其生態分布的限制因子是光源和特殊的大氣環境.生境的特殊性導致其分布狹窄,3a的移栽實驗表明遷地保護技術目前還不成功.

報春苣苔被國家列入一級瀕危植物,從2003年開始,華南植物園開始嘗試用生物克隆技術培育報春苣苔,捨棄傳統的種子培育方式而選用葉片培育。試驗中,首先要把報春苣苔的葉片進行生物切割,之後進行脫毒處理,運用生物技術誘導其發芽、生根。實驗過程中的誘導發芽環節技術並不難,最難當屬誘導生根。報春苣苔生長環境中要求溫度、濕度相對恆定,在培育試管中很難生根。專家們只得一次次調整培育劑和濕度、溫度,在歷經5000多次試驗後,一株株報春苣苔在培育箱裡萌發出絲般粗細的根。現在,已經克隆出1萬多株報春苣苔。

當前,溫室效應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問題。報春苣苔生長的環境二氧化碳濃度相當於溫室效應發展到2050年時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因此,研究它的培育、生長和演化過程,對應當前溫室效應及利用生物技術實現瀕危植物解危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報春苣苔快速繁殖及野外回歸的關鍵技術已經遞交了國家發明專利申請並被受理。這一成功範例,還將為我國履行《全球植物保護戰略》提供重要支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