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頭遺址

堡頭遺址

堡頭遺址位於山東省泰安市磁窯鎮堡頭村。現存面積約3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6米,距今約四、五千年,是大汶口文化最典型、最豐富的遺存。堡頭遺址共發掘墓葬133座,陶窯1座,出土文物1800餘件,另有大量動物骨骼。

基本信息

簡介

1959年,興修津浦鐵路複線時,在堡頭村西暴露出部分古代遺物,經濟南市博物館鑑定,為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同年6-8月,由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和濟南市博物館主持,發掘墓葬133座,陶窯一座,出土文物1800餘件及大量動物骨骼。證明了此處確有一支距今4000-5000年,具有獨特風格的原始文化。堡頭遺址位於磁窯鎮堡頭村。現存面積約30萬平方米,文化厚層1-6米,為大汶口文化遺址的寧陽部分,是大汶口文化最早發掘地,最初曾稱“堡頭文化”,又命名為“大汶口文化”。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詳情

透雕象牙梳出土象牙梳
堡頭遺址,位於寧陽縣城東北34公里的磁窯鎮堡頭村,為中國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代表遺址的一部分。東經117°5′10″,北緯35°56′19″。
出土墓葬的形制為長方豎穴土墳,一般四壁較為整齊,除一座墓葬為南北向外,其餘全部為東西向。最大墓長4米多,寬3米多。小的僅1米左右,寬不到半米。在133座墓葬中,128座有人體骨架。單人仰身直肢葬最為普遍,亦有側身葬,偶見有俯身葬和屈肢葬。在成對成年男女合葬墓中,為男左女右。其中有晚期墓葬一座,男性骨骼具正中,女性骨骼則具正穴一側。墓中有陶器隨葬的占96%,早中期為手制,晚期出現輪制。器形美觀,有鼎、豆、壺、背壺、罐、杯、鬹、尊、盆、瓶、缽、盉、匝、盔等。陶色紅、白、灰、黑共存。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灰、白、黑陶大量發現,兼有精美的彩陶。隨葬的石骨器中,以石器居多,一般製作精細,稜角整齊,通體光滑,刃口鋒利。農業生產工具有石鏟、石斧、石錛和石鑿、石刀、石矛、石錘、石磨棒、礪石;漁獵工具有骨矛、骨鏢、魚鉤、骨簇;紡織和縫紉用品有石紡輪、陶紡輪、骨梭形器、骨針、骨錐、角錐等,骨針最長的17.2厘米,最細直徑1毫米,且一端有穿線孔;裝飾品、雕刻工藝品中有白色大理石、翠綠色玉石、綠松石製品,有月牙形束髮器、象牙梳、臂環、指環、骨牙雕刻等。一件呈三角形的骨雕筒,上嵌綠松石,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綠松石鑲嵌工藝品。
大汶口文化遺址的墓葬從隨葬品的數量看存在極不平衡的現象,不僅多寡懸殊,而且質量優劣差別很大。最少的只有1件簡陋的器物,多的可達180餘件,並且製作精緻、質料貴重。在個別墓中還隨葬有極貴重的玉器和象牙製品。另外,在作為大汶口文化獨特風格的隨葬豬頭方面,也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少的只有半個豬頭骨,多的可以達到14個完整豬頭骨。這些現象表明,大汶口文化處於中國遠古母系社會日趨崩潰、父系社會逐步形成、階級開始萌芽的歷史時代,因此,他代表著中國原始社會文化的一個歷史階段。
1974年,山東省文物管理處、濟南市博物館發表的《大汶口新石器時代墓葬發掘報告》內稱:“堡頭遺址的發現,為中國原始社會晚期歷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墓群揭示的材料表明,母權制日益崩潰,父權制逐步確立,貧富分化,財產私有的跡象已很明顯。氏族社會這種新的矛盾出現,透露出一個強烈信號,即建立在財產公有基礎上的氏族社會不可避免地走向瓦解,階級社會將逐步到來。”堡頭大汶口文化遺址的發現和確立,為探討龍山文化的淵源,建立山東地區原始文化區系類型等重大問題提供了寶貴資料。同時,也為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序列理論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在堡頭遺址的發掘中曾發現一馬蹄形陶窯。該窯頂部距現在地表約1米左右,窯身三分之二在遺址原來地面以下,徑1.83米,窯箅局部殘塌,僅存西北一角,上面還遺存一些陶器,均為細泥紅陶。窯箅上有圓形火眼,徑0.1米。窯底前低後高,呈斜坡形,正中有3條火道,中間1條直通總火道,左右兩條呈“弓”形,火道與總火道相通。窯膛前有一燃火洞,高0.9米,前寬後窄,洞門高0.5米,寬0.4米。此窯址的發現,對於研究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制陶工藝和技術,具有重要的資料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