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什肖像

"在這最後的11年裡

基本信息

簡介

荷爾拜因於1526年初訪英國,在那裡逗留了兩年,通過他所結識的托瑪斯·摩爾,得以認識更多的英國上層知識界人士,其間完成了許多肖像畫。1531年,他第二次去英,從此就定居在那裡,直到逝世。在這最後的11年裡,他的肖像畫技巧已到登峰造極的境地,這可以從這裡欣賞的一幅德國商人喬治·基什的成功肖像上獲得證明。 最初,荷爾拜因在倫敦期間,以與德國人社會的往還為多。喬治·基什是駐倫敦的漢撒同盟商會(一個由德、英、北歐聯合的最大國際性商業組織)的德國代辦。該商會專營金融業務,基什在倫敦商業界是一位知名人物。當時荷爾拜因的肖像畫主顧中有負責進口絲織品的稅收官,通過這位稅收官荷爾拜因又認識了這些商人,當然他與德國商人的交往最多,也是出於同鄉情誼。

《基什肖像》一畫的產生即由來於此。不僅如此,它還是畫家這時期畫得最精緻的一幅肖像。為了博得商界的信賴與得到更多訂件,他在這一幅肖像上發揮了他最卓越的才能。尤其是那些被人稱頌不絕的肖像上所有的環境細節,如牆上和桌上掛放著的雜物等等,荷爾拜因所運用的筆觸之細膩精密,即使用放大鏡去辨別,形象也清晰無比:鋪在桌上的阿拉伯圖案毛氈,板壁上的帳冊、桌上的文具、剪刀、鐘錶、裝有金幣的圓盒、玻璃花瓶以及在瓶頸上的石竹花……件件都刻畫得細緻入微。他還細密地畫出板壁上部架子上存放的書籍、記事冊、檔案盒、鑰匙、戥子等;牆架上與基什手上的信函仔細看去,幾乎能看清上面的每一個字母。有的是利用上面的文字或題簽,在補充說明畫中人的身份和地位,如在這幅畫的上端,粘在板壁上的一塊紙片,上面以拉丁文寫著:你所見的這幅畫表現了基什的容貌。這是他生動的眼睛,這就是他的面孔……。在板壁的左下角,則寫著一句基什的個人格言:任何歡樂都是由痛苦換來的。就連板壁上掛著的幾封信函,也清楚而完整地寫出姓名與地址。

這種過分以細節的精緻描繪來說明被畫者的身份的表現方法,是當時流行的肖像畫風尚。畫家能在形象上加深可讀性,就證實這位藝術家的造型功力。當然,這種自然主義方法,在16世紀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也許荷爾拜因更易於在這方面顯示他的肖像技巧。還有一點,即所謂油畫,那時是指油色與蛋彩畫的混合,它有別於今天的油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