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道女中

培道女中

培道女中(Pui To Middle School )是一所教會學校,由美南浸信會創建,與培正男校同樣創建於1888年,是當時廣州市很出名的一所貴族私立學校,裡面的學生幾乎全是高官或富貴人家的小姐。

基本信息

簡介

清末民初的教會學校清末民初的教會學校

當年培道女中是一所歷史悠久的教會學校,設備堪稱完善,然而卻沒有獨立的音樂教室。

發展歷史

20年代以前

1888年 美國南方浸信會女傳道會第一屆聯會,以中國婦女絕少入學機會,也無途徑認識基督,遂派容懿美女士(MISS EMMAYOUNG)來廣州,於五仙門創設培道學校,於當年三月三日開始上課,初設婦孺班,入學者僅五,六人。

1889年 增設婦女班及盲女班,入學者達七十餘人。容懿美女士回美,由紀好弼女士(MTD R.H.GRAES)接任校長,並在培道學校服務達三十五年之久。當年聘冼秀靈女士為第一任華人教員。課程以《四書》,《五經》及《聖經》為主,課餘教以麻布抽紗,刺繡及編織等工藝。

1901年 紀好弼夫人回美,泊女士任校長。

1906年 因學校人數增加,校舍不敷,於東山牧鵝塘及其附近買地一千四百六十餘井,建校舍兩座,可容學生二百餘人。

1907年 東山新校舍落成並遷入上課

1909年 學生人數激增,於是把婦女班及盲女班先後遷出,改作培賢學校及慕光瞽目學校。

1911年 紀好弼夫人回穗復任校長,殷愛新為副校長。

1912年 為適應學生體育活動的需要,將牧鵝塘填作操場。開辦蒙學班。殷愛新任校長。

1913年 開辦蒙學師範班,首次舉行學生畢業典禮。

1916年 將蒙學班上課的棚廠改建為耶德遜堂(美南方浸信會為紀念耶德遜牧師而命此名)。這是兩層建築物,作為高小、初小的課室。原有的蒙學,則因人數激增,遷至新建的美麗金堂(今培正國小內)。當時培道蒙學辦理之完善被譽為全市之冠。

1918年 開辦四年畢業的舊制中學。培道學報發刊。

1919年 將蒙學班歸併培正中學附小,母校則專辦女子教育,設中學、師範、國小及幼稚園。正式命名為“廣州培道女子中學”,開辦培道夜校。

20年代

1921年 第一任華人校長唐炳榮先生就職。同年第一屆舊制中學畢業典禮舉行,畢業生人數僅六人。當時廣東省舉行第八屆運動會,校隊榮獲排球冠軍,領得“果然奪得錦標歸”的繡字獎旗。

1922年 因學生人數增加,遂將耶德遜堂加建第三層,另增建木屋一座於第一宿舍之東南角,作為飯堂。創建女童軍。

1923年 高、初級國小,歸培正接辦,稱為培正女校,幼稚園改名為培靈幼稚園,獨立辦理,母校則專辦中學及初級師範。同年校董會改組,以前由六名美籍人組成,現改為華人與美籍人士各占三席。

1924年中學改為三.三制,即初、高中各三年。所設課程既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物力、化學、數學、圖畫、音樂、體育等。1925年 李翠穠、盧琪貞、張杏蘭、張愛新、林月清等五位同學被選派參加遠東運動會。

1926年 本校世界語學會成立,部分學生課餘參加學習。初師第一屆畢業。

1927年 組織校務執行部集體領導學校工作。同年,校排球隊隊員余康榮、李翠穠、楊麗明、盧琪貞、譚翠榮、雷美蘭、吳雪清等七同學又被選派參加遠東運會。

1928年 由學校當局、校友及在學學生髮起籌建四十周年紀念堂一座,募捐集資達四萬元,於是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舉行奠基禮。

1929年 四十周年紀念堂中座落成,一、二層為課室及辦公室,三樓為禮堂。是年九月開學,學生人數已達五百多人,將耶德遜堂改為學生宿舍,樓下則作為學生飯堂。這年新制高中畢業生17年。

30年代

1931年 宗教院成立。

1932年 3月15日,培道女中被教育局批准立案,從此純由中國人辦理。當年四十周年紀念堂兩掖落成。

1933年 附設華僑班,接收華僑子女回國就讀。當年阮柔、曾淑懿、李歡玉入選廣東省隊參加全國運動會壘球賽。從1933年開始,廣東省始辦全省中學生畢業會考,連續幾屆,畢業生參加者,無一人落第。

1934年 《培道學生》創刊發刊,全由學生自己組稿,編輯及付印。

1935年 9月奉教育部批准立案,溫耀斌任校長。

1937年 蘆溝橋事變發生,廣州屢遭日機空襲,於九月二十五日遷往廣東肇慶,借培正肇慶分校為課室,借光道盲人學校為宿舍,於二十七日上課。上課之日,僅有學生二十餘人,以後陸續增至七十五人。

1938年 2月24日,由肇慶再遷往香港,在九龍廣華街租賃樓房二十六個房間為校舍,並借青年會禮堂為集會之所,增設高、國中春季班,以收容停學半年之學生。是年三月三日紀念建校五十周年,發行紀念特刊。1936年開始興建的廣州東山校舍內的護養院此時落成。

40年代

1940年 將國小遷至九龍城士他令道,假浸信會禮堂之副堂計三層樓房為校舍。留港四年,學生增至五百餘人。曾請民主人士沈雁冰、許地生,學者劉文典,外交家葉恭倬來校演講,分析抗戰形勢。

1941年 9月,“坪石培正培道聯合中學”開學,初一至高三共8個班300 余學生。簡稱坪石培聯。二月八日早,中學部正舉行第二段考之際,日機突襲港九,當即遣散學生離校。八日後,留港員生遷往太平道宿舍。

1942年 經校董會同意,決遷澳門繼續辦學。經友校培正同意,借盧家花園部分校舍為臨時課室,並連勝馬路18號E兩層樓房為宿舍,於二月二十日開始上課,學生僅得八十餘人。四月,桂林培道、培正聯合中學開辦,簡稱桂林培聯,租四會街桂平會館一所小樓房作教室、宿舍。當年學生達800 餘人。至此,培道一校分在四處:遷澳門之澳校,至1987年發展 成1700餘人的完全中學,並附設國小部、幼稚園;45 年抗戰勝利後之港校,至1987年發展成2700餘人,中國小、幼稚園一貫相連;坪石培聯,始於1941年,止於1944年。桂林培聯,始於1942年。止於1944年。

1944年 6月27日,因日寇攻襲冷水灘,桂林緊急疏散,桂林培聯發給學生在學證明書後,員生各自離校避難。坪石培聯同時匆匆考試後疏散,九月複課,至45年 1月17日再次停課。

1945年 8月12日,日寇無條件投降。培道女中籌備遷回廣州東山原址複課,並委派校友李清心繼續主持香港培道分校,校友李瑞儀主持澳門培道分校。11月29日晚九時,麥季良教務主任從澳門回廣州,所乘昌明輪在伶仃洋遇險沉沒,麥主任遇難。

1946年 2月18日,在東山校本部行開學禮,當時學生五百二十餘人,住宿生三百二十餘人,高中六班,國中七班,教職員三十九人,楊國荃任校長。

1947年 1月4日,梁奉平女士受聘為校長。梁奉平是培道校友,1940年赴美留學,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獲博士學位,曾代表中國留學生出席美全國教育會議,並多方奔走,為祖國作善後救濟募捐講演。當年,《培道校刊》復刊。

1948年 建校六十周年慶典,並發行紀念特刊。高二學生陸省駒參加全市中英文論文比賽獲冠軍。歷屆升大學率達90%以上。

1949年

面臨全國解放,在校學生陳孟陵、龐維貞、潘靜閒、伍荔莉、陳毓瓊等與地下學聯取得聯繫,參加中山大學內舉辦的全市大、中學生地下學聯成員集訓班,並加入了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成立培道支部,做好迎接解放的準備工作。十月十四日,廣州解放。一夜之間,迎接解放的標語貼滿校園。十月二十日清晨,學校敞開大門歡迎解放軍。陳慕潔校長宣布:全體員工謹守崗位,學生照常上課, 以實際行動迎接解放。

50年代

1950年 為支持抗美援朝運動,學生踴躍報名參軍參乾,第一批入伍的有陳天恩、朱紫霞、劉翠蘭等十五人;第二批入伍的有李今今等三十人。

1953年 9月,培道女中改為公校,稱“廣州市第二女子中學”。陳慕潔仍任校長,並派鍾素華來校任副校長,廣州培正中學改為公校,稱“廣州市第七中學”,校長廖晃恩。孔慶余任女一中、女二中、七中聯合黨支部書記。

1955年 周總理參加萬隆會議回國途中,覆信女二中初二乙班學生,勉勵她們好好讀書,學好本領。

1956年 七月,女二中改稱“廣州市第三十中學”。校長陳慕潔,副校長鍾素華,木之青任15中、16中、30中、39中聯合黨支部書記。

學校校訓

跨入新的世紀,廣州市第七中學按照“傳承創新,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把原培道女子學校校訓“愛誠貞毅”改為七中校訓“愛誠真毅”,一字之改,體現了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精神。

愛以存善:無論是中國傳統的儒家道德思想,還是共產主義道德體系,都提倡對親人的愛,對人類的愛,對自然的愛,對真理的愛。

誠以立身:對他人真誠,對朋友守信,對國家忠誠,都是誠信的範疇。誠信是修養、是文明、是基石,是事業之本、立人之本。

真以求知:追求真實,追求真知,追求真理,體現了時代對於人才規格的基本要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本質。

毅以遂志:弘大剛毅意味著強健的體魄與百折不撓的毅力完美結合,復興民族,振興中華,任重道遠,需要身心強健、意志堅定的教育者,需要我們培養志存高遠、弘大剛毅的接班人!

“愛誠真毅”體現了七中人全人格的教育理想,體現了七中人對人才規格的獨特理解,體現了七中人的核心教育價值觀,契合現代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精神,成為引導七中人健康發展、成長的教育理念。

培道校歌

培道校歌培道校歌

校名校址

校名校址變遷簡史校名校址變遷簡史

培道學校1888年創辦於五仙門,1907年遷入煙墩路

培正中學創辦於1889年——培正路2號

抗戰期間培道學校與培正中學合辦“培聯中學”於外地

1946年培道女中復校

1953年改名為廣州市第二女子中學

1956年改名為廣州市第30中學(男女生合校)

1958年改名為廣州師院實驗附中

1960年改名為廣州師院實驗學校

1962年改名為廣州市第七中學

歷任校長

歷任校長 歷任校長
歷任校長 歷任校長

著名校友

“一看她那巨型的腦殼,便知道她是一個聰明的人。不錯,她的數理天才是得天獨厚的。在教室宿舍里常見她諄諄不倦地向同學解釋那些數理難題。她是一位沉靜好學的好學生,對人也很和藹。啊!差點忘了告訴你她是全校膚色最白的一位。”

這段文字出自廣州培道女子私立學校登社1949屆學生畢業紀念冊,所描繪的對象正是此次赴法國領取“女子諾貝爾獎”(2003屆“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方華女士。那一年她17歲。

有“活校史”之稱的陳孟陵老師是培道女校50屆的畢業生,大學畢業後又回到培道任教,如今負責培道校史編纂工作。她是李方華女士的師妹,當年已與之相互認識,而聞訊趕來的王麗卿女士更是李方華女士的同班同學。兩位老人回憶起幾十年的同學之情,感慨之情難以言表。

文化傳承

傳承創新 追求卓越 -- 廣州市第七中學簡介

廣州市第七中學廣州市第七中學

簡介

廣州市第七中學前身為培道中學,創辦於 1888 年,由美國浸信會傳道會初設婦孺班開始,幾經變遷,在 1962 年定名為廣州市第七中學至今,是廣東省首批省一級學校,廣東省文明單位,廣州市文明單位標兵。廣東省首批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 學校地處廣州市老城區中心地帶,占地面積 35863 平方米 ,建築面積 30991 平方米 。學校優美的環境,古樸的建築,濃郁的書香,典雅的布局,涌動的青春

七中是省市田徑傳統項目學校,在全國、省市競賽中經常獲獎,被評為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先進單位。 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當人民滿意的教師”是七中人的追求。學校提出創辦“科研示範校”的口號,積極拓展創新,為學校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學校規模

活力,渾然為一體,煥發出火一樣的熱情和勃勃生機。學校教育教學設施比較齊全,除了三棟教學樓外,有六層的科學館樓,配置各學科實驗室等32間;四層的圖書館,藏書 10 萬冊,報刊總數 279 種;體育館總面積 5070 平方米 ,有恆溫游泳池一個;有 2 個 200 米 環形跑道並附 100 米 直跑道的田徑場。學校在 1999 年已建成千兆光纖校園網,多媒體教學平台已進入所有教室,全校共有計算機 562 台。每一位一線教師都配有一部手提電腦。

現在的七中,是由解放初期的培正中學培道中學這兩校合併而成,她集兩校師資、設備之優勢,承良好辦學之傳統,形成優良的教風和學風。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教師隊伍整體水平高。高中部現有 36 個教學班,學生 1779 人,教職員 138 人。在 114 名專任教師中,有特級教師 1 人,高級教師 42 人,一級教師 36 人,二級教師 33 人。教師學歷達標率 100% ,其中研究生學歷 18 人。 22 名教師在省、市、區學科教研會或中心組分別擔任理事長、理事、中心組成員。

著名校友

七中歷史上人才輩出,榮獲 2003 年“歐萊雅——聯合國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方華( 1949 屆畢業生),模範科學工作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翠芬( 1940 屆畢業生),享譽美國半個世紀而不衰的航空女傑張瑞芬( 1921 屆畢業生),參與我國第一顆核子彈成功研製並光榮立功的符紅鐵( 1958 屆畢業生),榮獲第 39 屆南丁格爾獎章、受到國家主席胡錦濤接見的廣東省醫院管理學會護理管理分會主任委員鍾華蓀( 1962 屆畢業生),榮獲 1993 年美國總統柯林頓科學研究基金“教職員總統獎”的生物工 程 博士朱承( 1975 屆畢業生)……一個個閃光的名字,見證七中百年華彩,萬千英才。

教育模式

1998 年學校開始構建“三體”教育模式, 2002 年被立項為廣東省教育廳“十五”重點課題; 1997 年學校教研室主任馮旭初開始構建“四合一”主體教學模式, 2002 年被立項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這是當時全國唯一一個由中學教師負責的國家課題。廣州市 16 間學校和香港 3 間學校 11 個學科 281 位教師參加了課題實驗,取得了豐碩成果。 2006 年 3 月,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酆力親自帶領專家組到廣州七中為“四合一”主體教學模式進行了成果鑑定,發給了結題證書。 2007 年,校長王敬民負責的《“四合一”教學模式的普適性研究》被立項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並於 2008 年 1 月 18 日 舉行了開題大會,廣州市有 14 間學校 281 位老師參加課題實驗。

教育成績

百年老校煥光華,七中代有才人出。學校在 1996 年湧現了廣東省高考英語狀元韋寧; 2002 年有了廣東省高考數學狀元馬文晉; 2003 年出現綜合科狀元於雋; 2004 年有了廣東省藝術類考生第一名陳朗文; 2006 年又湧現了廣東省高考歷史科狀元朱紹傑; 2007 年廣東省理科基礎高考狀元伍偉聰。

七中學生的整體素質更是令人欣羨,從 1994 年至 2008 年,七中連續 15 年獲得廣州市教育局高中畢業班工作一等獎,高中升大學本科率保持在 90% 以上,上省重點率達 52% ,升大錄取率保持在 100% 。同時,連續 14 年獲得廣州市越秀區國中畢業班工作一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