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隆會議

萬隆會議

萬隆會議,又稱第一次亞非會議 ,召開於1955年4月18日—4月24日,是部分亞洲和非洲的第三世界國家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國際會議,也是有史以來亞非國家第一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討論亞非事務的大型國際會議,主要討論了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等各國共同關心的問題。萬隆會議主要目的是促進亞非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並共同抵制美國與蘇聯的殖民主義和新殖民主義活動。中國在萬隆會議上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與會國認同,形成了亞非各國人民團結一致、反對帝國主義、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增強各國人民友誼的萬隆精神。

基本信息

簡介

萬隆會議萬隆會議

萬隆會議,是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反對殖民主義,推動亞非各國民族獨立的會議。1955年,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代表團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首屆萬隆會議,也稱亞非會議。這是亞非國家第一次在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自行召開的會議。會議討論了國際形勢和有關亞非國家人民共同利害關係的問題。會議發表的最後公報提出了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精神相一致的、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十項國際關係原則。

會議由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錫蘭(斯里蘭卡)、巴基斯坦五國發起。除了五個發起國之外,參加會議的還有阿富汗、高棉、中華人民共和國、埃及、衣索比亞、黃金海岸(加納)、伊朗、伊拉克、日本、約旦、寮國、黎巴嫩、賴比瑞亞、利比亞尼泊爾、菲律賓、沙烏地阿拉伯、蘇丹、敘利亞、泰國、土耳其、越南民主共和國、越南國、葉門等。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由周恩來總理率領。

會議本著求同存異的精神,討論了民族獨立和主權、反帝反殖鬥爭、世界和平以及與會各國的經濟和文化合作等問題。經過充分的協商,會議一致通過了包括經濟合作、文化合作、人權和自決、附屬地人民問題、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項內容的《亞非會議最後公報》。其中《關於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宣言》,提出了處理國際關係的十項原則。這十項原則體現了亞非人民為反帝反殖、爭取民族獨立、維護世界和平而團結合作、共同鬥爭的崇高思想和願望,被稱之為萬隆精神。十項原則包括了1954年由中國、印度和緬甸三國共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容,被認為是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準則,成為國際上公認的處理國家關係的基礎。

會議共同決議的達成並非一帆風順。周恩來總理在會上異常鮮明地表示了中國代表團求同存異的立場,為會議取得圓滿成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幾十年來,十項原則經受了國際風雲變幻的考驗,一直為妥善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發揮著積極的影響。如今,會議精神對指導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會議背景

萬隆會議萬隆會議

萬隆會議的召開是戰後國際形勢和亞非地區形勢變化,民族獨立運動蓬勃興起的產物。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亞洲民族獨立運動勃興,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推動了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解放運動的發展。一系列前殖民地的獨立敲響了殖民統治的喪鐘。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亞非兩大洲己湧現出30個獨立國家。這是幾百年來國際關係史上一個空前未有的變化,它為亞非國家獨立自主地召開一次大型國際會議創造了條件。

萬隆會議的召開也是亞非新興國家與帝國主義、新老殖民主義矛盾和鬥爭的產物,反映了億萬亞非人民爭取和保障民族獨立、反對侵略戰爭、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亞非國家團結合作的共同願望。

戰後美蘇之間日益加劇的冷戰對峙局勢,嚴重威脅著亞非國家的獨立與安全。由於帝國主義對中間地帶的爭奪,亞非地區成為世界各種矛盾和衝突集中的地區。許多亞非民族主義國家從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出發,在對外政策方面,堅持執行和平、中立和不結盟政策,拒絕參加侵略性軍事集團,反對在自己國家領土上建立外國軍事基地。越來越多的亞非國家認識到,為維護政治獨立,發展民族經濟與文化,有必要加強國際合作,並要求與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關係。

1953年8月印尼總理沙斯特羅阿米佐約曾提出召開亞非會議的構想。1954年4月,南亞5國總理在科倫坡召開會議,討論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沙斯特羅阿米佐約在會前發表的一項聲明中,正式提出“舉行一次更廣泛的亞非國家會議的可能性”的問題。會議的“最後公報”表示:“支持印尼總理探討召開這種會議的可能性”。同年9月,印尼總理先後訪問印度和緬甸,與兩國總理繼續討論召開亞非國家會議問題,3國總理都認為有必要在近期內舉行亞非國家代表會議。中國雖然沒有參加亞非會議的醞釀和籌備,但中國從一開始就積極支持會議召開,並為此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1954年6月,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和緬甸,在中印和中緬兩國總理會談的聯合聲明中一致同意,並共同倡導將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家關係的準則。五項原則的公布,受到國際輿論、特別是亞非拉和歐洲國家廣泛的支持和回響。這大大促進了亞非各國之間團結合作的發展。在這種形勢下,亞非會議召開的主客觀條件成熟了。

1954年,印度尼西亞政府首先提議,並獲得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亞東南亞國家的大力支持,決定在印尼召開一次亞非國家的國際會議來討論世界局勢,並就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協調立場,以制訂一個團結反帝反殖的共同綱領。這一倡議受到亞非各國的熱烈歡迎。中華人民共和國應邀出席這次會議。這一切表明了亞非人民的覺醒和奮起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1954年12月底,南亞5國總理在印尼茂物舉行會議,研究召開亞非會議問題。會議決定與會5國聯合發起召開亞非會議,邀請包括我國在內的25個亞非國家和地區參加,並定於1955年4月在印尼萬隆舉行。

對此,帝國主義的態度也十分明顯,其中美國為了達到阻止亞非會議的召開,把矛頭首先對準新中國。美國還捏造說中國要“奪取亞非世界領導權”,已對遠東“構成了尖銳、迫切的威脅”,極力挑撥中國與亞非國家的關係,人為地製造對中國的恐懼和疑慮。美國的意圖是,即使不能阻止亞非會議的召開,也要給會議製造種種難題使其“分裂而瓦解”。

帝國主義甚至利用特務搞駭人聽聞的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4月11日,中國代表團先行人員包乘“克什米爾公主號”專機自香港飛往印尼途中,因飛機上被蔣幫特務安放定時炸彈在沙撈越西北海面上空爆炸而墜海罹難。由於周總理應邀取仰光同緬甸等國領導人會晤,敵人以暗殺手段阻撓以周總理為首的中國代表團前往萬隆參加會議的陰謀未能得逞。在亞非國家和平中立傾向進一步發展的情況下,經過亞非國家的共同努力,亞非會議排除了帝國主義的干擾和破壞,如期舉行。

會議召開

周恩來總理出席萬隆會議周恩來總理出席萬隆會議
1955年4月18-24日,會議衝破了重重障礙終於在萬隆隆重召開,代表著占世界面積將近1/4(3100多萬平方公里)和世界人口約2/3(14.4億人)的29個亞非國家總計340名代表出席了會議,並有5個國家派代表團列席了會議。亞非會議是一個歷史性的偉大創舉,正如印尼總統蘇加諾所指出的,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的有色人種的洲際會議,是世界歷史的新的起點。歷時七天的萬隆會議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第一,會議通過的《最後公報》明確宣布殖民主義在其一切表現中是一種應當迅速予以根除的禍害,指出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完全結束殖民主義統治仍然是擺在當前亞非人民面前的嚴重任務。會議堅決譴責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政策,支持各國人民的自由和獨立的事業和反對種族歧視的鬥爭。這極大地鼓舞了正在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的亞非各國人民。

第二,會議關注世界和平和合作問題,認為國際爭端不能訴諸戰爭,而應通過和平手段來解決,譴責帝國主義組織軍事侵略集團,侵犯他國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的行徑。在《關於促進和平和合作的宣言》中,提出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靠的,任何國家都有權按照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自由選擇它們自己的政治、經濟制度和它們的生活方式。

第三,會議制定了國際社會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萬隆會議十項原則。這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引申和發展,又是五項原則的具體化與充分體現。萬隆十項原則的提出擴大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國際影響,促進了新型的國際關係的建立,這是亞非會議的一項十分重大的成就。

第四,會議重視亞非國家之間的經濟與文化合作,提出了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國家主權的基礎上實行經濟合作的建議。這在亞非國家面前展示了確立平等互助的新型合作關係的前景。可以說,亞非會議第一次提出了南南合作的思想,為開發中國家的互助合作開闢了道路。此外,會議還要求聯合國的會員應具有普遍性,要求安理會支持接納一些新獨立的亞非國家加入聯合國,並要求讓更多的亞非國家擔任安理會的非常任理事國,使它們對維護國際和平作出更有效的貢獻。

會議成果

萬隆會議會議期間,某些原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國家利用一些國家製造紛爭和矛盾,並對中國發出詆毀性言論,企圖分裂會議。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在中國和大多數與會國努力下,會議一致通過了包括經濟合作、文化合作、人權和自決、附屬地人民問題和關於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亞非會議最後公報》,確定了指導國際關係的10項原則。

會議影響

萬隆會議期間的周恩來萬隆會議期間的周恩來
萬隆會議的成功來之不易。亞非各國,尤其是五個發起國在倡議和籌備過程中起了積極作用,東道國印尼的政府和人民為會議的成功作出了很大貢獻。他們為會議成功所作的多方面的努力和熱情好客的精神,是促成會議圓滿結束的重要因素。中國代表團在會上提倡和堅持求同存異、平等協商的精神,對會議的順利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

萬隆會議是亞非兩大洲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具有偉大的國際意義和深遠的影響。亞非會議高舉獨立、和平、友好與合作的旗幟,形成了舉世聞名的萬隆精神。這個精神貫穿於會議所通過的各項決議之中,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50年來,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萬隆會議的原則和精神並未過時,更沒有消失,相反,經歷了國際風雲變幻的考驗,它更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歷史表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萬隆會議所制定的十項原則,是穩定世界局勢、解決國際爭端的最好方式,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陳毅同志曾賦詩讚譽萬隆精神和原則:準則昭天下,精神重萬隆。

不但如此,即使在21世紀,它仍有著重要的意義。
2013年十月三日上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演講,成為首個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講的外國領導人。廣西社科院東南亞研究所研究員孫小迎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1955年確立的萬隆精神,在新形勢下的今天,仍然適用於中國與印尼的外交關係。
習主席在演講中回憶道,印度尼西亞是最早同新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兩國還與其他亞非國家攜手合作共同倡導了以和平共處、求同存異為核心的萬隆精神,為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係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對此,孫小迎指出,雖然兩國的外交關係在歷史上起起伏伏,但主要是新老殖民主義作祟,且兩國同為開發中國家而具有類似性質的外交基礎,因此,廣大開發中國家一直認同的萬隆精神仍然存在於如今的兩國關係中。
中國和印尼兩國1990年實現復交,2005年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習主席於此次訪問期間同印尼總統蘇希洛共同宣布將中國和印尼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兩國關係由此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萬隆精神

萬隆會議作為亞非團結反帝事業中的一個具有偉大意義的事件載入史冊。它所體現出的亞非各國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要求亞非國家之間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稱為“萬隆精神”。萬隆精神集中反映了當代世界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鮮明特點,對後來世界形勢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萬隆精神鼓舞了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的鬥爭,加速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瓦解;它促進了亞非國家之間的團結合作和睦鄰友好,加強了亞非新興國家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覺;它推動了日益眾多的亞非國家走上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道路,此後,這些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的政治力量,在世界事務中所處地位日臻重要,促使國際政治力量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

參加國家

萬隆會議由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印度、印度尼西亞和巴基斯坦5國發起,邀請阿富汗、中華人民共和國、高棉、寮國、泰國、埃及、菲律賓、尼泊爾、伊朗、約旦、伊拉克、黎巴嫩、土耳其、葉門、沙烏地阿拉伯、越南民主共和國、衣索比亞、蘇丹、利比亞、賴比瑞亞、黃金海岸(今加納)、敘利亞、日本、南越(今越南南部)等國家和地區參加。共有29個國家參加。

歷史性的盛會

萬隆會議萬隆會議

4月18日至24日,美麗的山城萬隆成了“亞洲和非洲的首都”。4月18日上午,亞非兩洲的第一次歷史性聚會,在萬隆獨立廳隆重開幕。來自阿富汗、緬甸、高棉、中華人民共和國、埃及、衣索比亞、黃金海岸(今加納)、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拉克、日本、約旦、寮國、黎巴嫩、賴比瑞亞、利比亞、尼泊爾、巴基斯坦、菲律賓、錫蘭(今斯里蘭卡)、沙烏地阿拉伯、蘇丹、敘利亞、泰國、土耳其、越南民主共和國、南越、葉門(今阿拉伯葉門共和國)的304位代表出席了會議。代表團團長中有13位是總理或相當總理一級的國家領導人,有3位副總理和4位外交部長。一些正在為爭取民族獨立而進行鬥爭的亞非國家的民族主義政黨,如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突尼西亞新憲政黨、摩洛哥獨立黨、南非聯邦非洲人國民大會、南非印度人大會等也派出代表,以觀察員身份列席了會議。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在大會上以《讓新亞洲和新非洲誕生吧》為題致了長篇開幕詞。他說:“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有色人種的洲際會議”。他指出,殖民主義是一個狡猾的敵人,只要它沒有死亡,世界上反殖民主義的鬥爭就沒有完全取得勝利。他呼籲,亞非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反對殖民主義,種族主義。蘇加諾還強調,亞非國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發出呼聲的時刻已經到來,我們不是要建立反對其他集團的集團,而是為亞非各國、為全人類找出通向和平的道路。世界和平和各國之間的合作是亞非國家進行建設、實現社會正義和繁榮的必要條件。沙斯特羅阿米佐約被一致選舉為會議主席。會議一致通過的議程是:

一、經濟合作;

二、文化合作;

三、人權和自決權;

四、附屬國問題;

五、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進。

巴勒斯坦、突尼西亞和摩洛哥問題也將予以討論。會議主席宣布,會議將以全體會議、秘密會議和代表團團長會議的形式進行。各代表團團長還決定會議上達成的任何決議都必須全體一致通過。開幕式以後,會議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全體會議,從18日下午至19日全天進行大會發言,發言的共有22個國家的代表。大多數代表的發言在基本點上都是一致的。他們譴責殖民主義、種族主義,認為這些禍害是世界不穩定的根源;希望在五項原則基礎上加強和擴大亞非國家間的合作和團結;要求維護世界和平與緩和國際緊張局勢,渴望發展民族經濟和文化,消除饑饉和貧困。由於與會國家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方面存在著差異,加上歷史遺留問題造成的某些國家之間的隔閡,彼此間存在分歧是難免的。美國利用這些分歧,在會前、會外多方活動,使會議很難不受干擾。
有少數代表的發言就重複了盡人皆知的西方的反共觀點,並把矛頭指向中國。有的誣衊共產主義是一種“新形式的殖民主義”;有的提出“亞非國家當前面臨的問題不是反對殖民主義,而是反對共產主義”,並要與美國聯合反對共產主義;有的指責中國進行“顛覆活動”要中國代表團表明“對和平共處的誠意”。這些發言一度把會議氣氛搞得相當緊張,引起普遍憂慮和不安。在這種形勢下,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總理將在19日下午發言的訊息,引起會議內外格外的關注和重視。周恩來決定把原來準備的一個系統闡明亞非形勢和任務以及我國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發言用書面形式散發,針對會議出現的情況,在大會上作一補充發言。周總理的發言被安排在下午全體會議接近結束之前。當時會場上座無虛席,包括蘇聯大使、美國大使、荷蘭高級專員等許多國家外交官都來列席旁聽。數以百計的記者也湧進會議廳,有的人甚至站在椅子上,等待著中國代表團的發言。周總理首先向與會各國表明:“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他深刻地論述了亞非國家間存在著廣泛的求同基礎,他說:“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曾經受過,並且現在仍在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
周總理還就關於不同的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問題、關於有無宗教信仰自由問題、關於所謂顛覆活動問題,以確鑿的事實和令人信服的論述回答兩天來少數代表對中國的誤解和指責,闡明中國政府的立場和政策。周總理真摯地表示歡迎所有到會的各國代表來中國參觀。他最後熱忱地呼籲:“讓我們亞非國家團結起來,為亞非會議的成功努力吧!”與會代表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周總理的發言。大會主席沙斯特羅阿米佐約等人指出這個發言是使會議走向成功的一個轉折點。周總理的發言不僅驅散了兩天來在會議上空一度凝聚起來的陰雲,而且及時地提出了“求同存異”方針,為下一階段會議找到了一條繞開對立和爭吵而繼續進行的道路,為會議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貢獻。第二階段會議,從20日到24日進入專項議程討論。由各國代表團團長及其顧問組成的政治委員會和由各代表團代表組成的經濟、文化委員會分頭舉行秘密會談。後兩個委員會分別討論經濟合作、文化合作兩項議程,並很快達成了一致意見。政治委員會討論其餘的全部議程,它是3個委員會中最重要、許可權最大,也是爭論最多的一個。爭論主要集中在下面兩個問題上:第一,反對殖民主義問題。亞非國家深受殖民主義之害,對何謂殖民主義本應是一清二楚的。正如周總理所說:“再沒有比西方殖民國家幾百年來在亞非兩洲的殖民統治更能清楚地說明殖民主義的實質。”但有些人節外生枝,對殖民主義作了奇異的和別有用心的歪曲,硬把共產主義誣為“殖民主義”,提出“要像反對西方殖民主義那樣反對蘇聯殖民主義”。在政治委員會會議上,中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埃及、土耳其等9個國家分別提出了關於殖民主義的4個不同提案。土耳其等9國的提案要求“譴責一切形式的殖民主義,包括憑藉武力、滲透和顛覆活動的國際學說”。
政治委員會為此發生了很大爭論,最後由主席裁決成立一個專門小組,負責在上述四個提案的基礎上擬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第二,關於和平共處問題。在討論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問題時,政治委員會出現了兩種對立觀點:堅持和平中立的國家主張同共產主義國家共處,避免結成任何軍事聯盟,提出以五項原則代替實力政策;參加西方軍事聯盟的國家則反對同共產主義國家共處,宣揚實力政策,它們把北約、東南亞條約組織等美化成“和平的支柱”,攻擊和平共處是共產黨的語言。
兩種觀點截然對立、僵持不下,會議面臨危機,在關鍵的時刻,周總理在4月23日上午會議上作了長篇發言。他提出亞非國家討論世界和平和合作問題,應該撇開不同的意識形態和國家制度,以要求和平合作為共同基礎,這樣我們就能夠達成協定,組成保衛世界和平的強大力量。他舉例說,有人說“和平共處”(Co—existence)是共產黨用的名詞,那么可以換一個名詞,可以採用聯合國憲章中所用的“和平相處”(liveinpeace)。他說,如果有人反對五項原則的措詞和數目,那么五項原則的寫法可以修改,數目也可以增減,因為我們所尋求的是把我們的共同願望肯定下來,讓大家來遵守。隨之他提出了一項由中國代表團草擬的把各國代表連日發言中都同意的共同點歸納成為七項原則的“和平宣言”草案,並且就每項原則都作了詳盡的解釋。周總理的發言引起了與會代表的極大注意。大家感到就和平共處問題達成協定已經有良好的基礎。促進亞非團結、推動會議成功的種種努力,不只發生在會議廳內,許多代表團為著增進友誼和了解,積極進行接觸,展開廣泛的會外外交活動。其中中國和印尼兩國政府簽署關於雙重國籍問題條約以及周總理就台灣地區局勢問題發表的聲明,被認為是對推動會議進展有重要意義的兩件大事。華僑雙重國籍問題是舊中國遺留下的一個煩難問題。萬隆會議上有的國家代表在發言中藉此攻擊中國,說中國有可能利用海外華僑的雙重國籍進行顛覆活動。為此周總理在會議上正式聲明:中國毫無顛覆它的鄰國政府的意圖,中國政府準備與有關國家的政府解決華僑的雙重國籍問題。4月22日,中國和印尼兩國政府簽訂了關於雙重國籍問題的條約。這不僅解決了兩國之間一個久懸未決的問題,而且表明了中國的誠意,為中國同東南亞其他國家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範例。會議期間發生的轟動最大的事件,是周總理就台灣地區局勢發表的重要聲明。
4月23日中午,中國、緬甸、錫蘭、印度、印尼、巴基斯坦、菲律賓、泰國的代表團團長對和緩遠東緊張局勢問題、特別是和緩台灣地區緊張局勢問題進行了會談。周總理在8國代表團團長會議上發表聲明:“中國人民同美國人民是友好的。中國人民不要同美國打仗。中國政府願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和緩遠東緊張局勢問題,特別是和緩台灣地區的緊張局勢問題”。周總理這一簡短的聲明,立刻震動了萬隆,傳遍世界,粉碎了美國想利用它一手造成的台灣地區的緊張局勢來影響亞非會議的陰謀,向全世界表達了中國人民的和平誠意,並導致了爾後的中美大使級談判。在萬隆的各國代表團對周總理的聲明幾乎是一致地作出積極反應,認為它是“一篇非常好的聲明”,“完全符合亞非會議的目的”。尋求亞非團結和求同存異的精神,終於使會議克服了分歧。4月24日晚上,萬隆會議舉行最後一次全體會議。在熱烈的掌聲中,與會國家一致通過會議決議,即《亞非會議最後公報》。會議充滿著亞非世界團結勝利的喜悅。包括中國在內的19個國家的代表先後在閉幕式上發言,他們盛讚會議取得的重大成就,盛讚會議對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所作的重大貢獻。大會主席沙斯特羅阿米佐約在閉幕詞中集中表達了亞非國家的心聲:“現在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們需要實行容忍,彼此像友好的鄰居一樣在和平中一起生活。而這是人類賴以昌盛的唯一可靠的、真實的基礎。願我們在我們已經共同採取的道路上繼續前進,並願萬隆會議成為指引亞洲和非洲的進步前途的燈塔”。

歷史性的成就

萬隆會議萬隆會議

歷時7天的萬隆會議,衝破了帝國主義的阻撓和破壞,取得了重大的歷史性成就。它首先集中體現在會議一致通過的《亞非會議最後公報》上面。公報共包括經濟合作、文化合作、人權和自決、附屬地人民問題、其他問題、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關於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7個方面。經濟合作的決議,強調促進亞非區域經濟發展的迫切性,提出與會國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國家主權基礎上進行經濟合作。決議不排除同亞非地區以外國家的合作,但它強調了亞非國家之間進行合作的重要性。決議提出以互相提供技術援助、鼓勵促進亞非國家間的聯合企業、擴大貿易往來、採取集體行動穩定原料商品國際價格等多項具體措施,加強亞非地區的經濟合作。儘管萬隆會議提出加強亞非之間互助合作、共同爭取國際經濟關係中平等地位的鬥爭還處於起步階段,但它指出了亞非國家之間經濟發展的正確方向和發展前景,成為日後第三世界經濟合作和爭取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先導。
文化合作的決議,譴責了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壓制亞非人民發展民族文化和阻撓亞非國家間的文化交流。肯定了亞非人民恢復亞非各國原有的文化接觸和發展新的文化交流的共同要求。各與會國決心為更密切的文化合作而努力,也“希望在發展亞非文化合作的同時,同其他國家發展文化接觸。這會豐富它們自己的文化,並且還會有助於促進世界和平和了解。”公報在“人權和自決”、“附屬地人民問題”和“其他問題”這3部分決議中,宣布它“完全支持聯合國憲章中所提出的人權的基本原則”和“人民和民族自決的原則”,並注意到“自決是充分享受一切基本人權的先決條件”。決議譴責“對於成為非洲廣大區域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政府和人的關係的基礎的種族隔離和歧視的政策和實踐”;宣布“殖民主義在其一切表現中是一種應當迅速予以根除的禍害”。決議支持附屬地人民爭取自由和獨立的事業,特別是北非人民爭取自決和獨立的鬥爭;並要求有關國家給予這些國家和人民以自由和獨立。決議支持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的權利,支持印度尼西亞和葉門為維護民族權益的鬥爭。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決議,要求聯合國的會員應當具有普遍性;要求安理會支持接納具備會員國條件的亞非國家,決議認為亞非地區國家在安理會中的代表權是不充分的,提出非常任理事國的席位分配應能使亞非國家參加安理會,“以便它們可能對維護國際和平和安全作出更有效的貢獻”。決議表達了亞非國家對戰爭與和平問題的嚴重關切,認為“裁減軍備、禁止生產、試驗、使用核子和熱核子作戰武器,對於拯救人類和文明免受大規模毀滅的恐懼和前景是緊迫需要的。”公報在《關於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這一決議中,提出了各國應當在下列原則的基礎上,作為和睦的鄰邦彼此實行寬容,和平相處,發展友好合作:

一、尊重基本人權,尊重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

二、尊重一切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三、承認一切種族的平等,承認一切大小國家的平等。

四、不干預或干涉他國內政。

五、尊重每一國家按照聯合國憲章單獨地或集體地進行自衛的權利。

六、不使用集體防禦的安排來為任何一個大國的特殊利益服務;任何國家不對其他國家施加壓力。

七、不以侵略行為或侵略威脅或使用武力來侵犯任何國家的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

八、按照聯合國憲章,通過如談判、調停、仲裁或司法解決等和平方法以及有關方面自己選擇的任何其他和平方法來解決一切國際爭端。

九、促進相互的利益和合作。

十、尊重正義和國際義務。這就是著名的十項原則,它是萬隆會議達成的最重要的協定。

十項原則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引申和發展,又一次替願意和平共處的國家指出了努力的方向。萬隆會議為與會國提供了難得的相互接觸的機會,使亞非國家能夠自由地互相接觸。這種面對面的接觸促進了各國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加強了亞非國家的團結,是和平共處的生動體現。尼泊爾代表團團長說:“最重要的事實是到處洋溢著亞非團結感。這種團結感是這樣強烈,連那些反對公理並且跟著另外一方跑的人最後都不能不同意,因為他們不想違背潮流”。甚至連美國輿論也被迫承認,某些代表的親美發言“沒有對會議的結果產生任何影響”,“幾個信仰美國哲學的亞洲朋友的聲音很快就沉寂下去了”。
萬隆會議的成就是亞非人民團結合作、求同存異、協商一致精神的結晶,是與會各國共同努力的結果。在這次會議中,科倫坡會議國家,特別是作為東道國的印度尼西亞,以及印度和緬甸代表團堅持茂物會議原則的努力,是使會議獲得成功的重要保證。埃及和其他許多國家的代表團堅持亞非團結對會議成功也起了建設性的作用。萬隆會議的勝利也是與周恩來總理和他率領的中國代表團的不懈努力分不開的。周總理為推動會議成功、為促進亞非團結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並通過與各國代表進行廣泛接觸,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相互了解,為後來許多國家與我國建交創造了條件。周總理和他率領的中國代表團在萬隆的活動,是新中國外交史上的豐碑。萬隆會議作為亞非團結反帝事業中的一個具有偉大意義的事件載入史冊。它所體現出的亞非各國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要求亞非國家之間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稱為“萬隆精神”。萬隆精神集中反映了當代世界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鮮明特點,對後來世界形勢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萬隆精神鼓舞了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的鬥爭,加速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瓦解;它促進了亞非國家之間的團結合作和睦鄰友好,加強了亞非新興國家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覺;它推動了日益眾多的亞非國家走上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道路,此後,這些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的政治力量,在世界事務中所處地位日臻重要,促使國際政治力量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從一定意義上說,萬隆會議是戰後兩極世界向多極世界演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中國的姿態

萬隆會議萬隆會議

中國政府自始至終對亞非會議持積極支持態度。中國政府代表團由周恩來總理兼外長率領,代表是國務院副總理陳毅、外貿部長葉季壯、外交部副部長章漢夫和中國駐印尼大使黃鎮,代表團顧問有廖承志、喬冠華、陳家康、黃華等。中國代表團基於對當時形勢和與會國的複雜性的分析而確定的參加亞非會議的總方針是:爭取擴大世界和平統一戰線,促進民族獨立運動,並為建立和加強我國同亞非國家的關係創造條件,力求會議取得成功。中國代表團抵達萬隆時,周恩來總理在機場發表談話,強調中國代表團是抱著和平和友好的熱烈願望參加會議的,相信此次會議一定能夠克服各種破壞和阻撓而取得圓滿成功。會議在前兩天一般性發言中,出現有些國家的代表當著中國代表的面攻擊共產主義是獨裁,是新殖民主義,甚至懷疑中國對鄰國搞顛覆活動。面對會議可能走上歧途的危險,周總理當即決定將原來準備的發言稿改為書面散發,而作即席補充發言。
明確表示: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亞非國家存在求同的基礎,這就是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經受過、並且現在仍在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無論是共產黨領導的還是民族主義者領導的亞非國家都是從殖民主義的統治下獨立起來的,可以相互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完全可以成為我們中間建立友好合作和親善睦鄰關係的基礎。周總理講話贏得了與會各國代表的普遍讚揚。會議期間,中國代表團提倡“求同存異,協商一致”的原則,得到絕大多數與會國代表的擁護和支持,為會議的成功奠定了基礎。同時,中國代表團與一些國家代表團進行廣泛接觸,加強協商,密切合作,為爭取會議的順利進行和成功起了積極的作用。

紀念活動

2005年4月22日至23日,萬隆會議召開50周年,亞非106個國家的領導人到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出席亞非峰會。峰會通過的《亞非新型戰略夥伴關係宣言》說,以恢復1955年《亞非會議最後公報》所體現的萬隆精神的活力,並以亞非新型戰略夥伴關係為方向,規劃兩大洲未來的合作。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會議
2015年4月22日至23日,萬隆會議召開60周年,亞非領導人會議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舉行。本次會議主題是“加強南南合作,促進世界和平繁榮”。印尼總統佐科致開幕詞。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題為《弘揚萬隆精神 推進合作共贏》的重要講話,提出3點倡議。
來自90多個亞非國家的領導人或代表及國際組織負責人出席會議。會議通過《2015萬隆公報》、《重振亞非新型戰略夥伴關係宣言》、《巴勒斯坦問題宣言》3個成果檔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