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園林

城市園林

由於近年來國家大力建設園林化城市的帶動,城市園林綠化已經成為一門新興的環境產業。

基本信息

簡述作用

城市園林城市園林
城市的發展日新月異,隨著國民收入的增加,人們對自身的健康問題、城市的發展都持關注的態度。對此,有關專家提出了“生態城市”這一概念,隨著各國對這一名詞的認識,各國都在逐步建立和完善這個“城市”。“生態城市”是今後城市的發展方向,生態城市的建立就必須要建立好園林與生態平衡的有機結合。

園林植物

城市園林城市園林
一片森林,一個公園或一塊草坪就是一個生態系統。進一步,生物和非生物環境對城市生態系統來說就是缺一不可的。倘若沒有環境,生物就沒有生存的空間,也得不到賴以生存的空間,也得不到賴以生存的各種物質。因而也就無法生存下去。但僅有環境而沒有生物成分,也就談不上生態系統。從這種意義上講,生物成分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城市園林則是重中之重。園林植物既是系統中其他生物所需能量的提供者,同時又是為其他生物提供了棲息場所。而且就生物對環境的影響而言,園林植物的作用也是至關重要的。正因為如此,園林植物在城市生態平衡中的地位和作用始終是第一位的。一個城市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狀態,除決定於環境條件外,更主要決定於園林植物的種類構成及生長狀況。

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是當前國內外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在其自然界中,諸如森林面積減少,沙漠擴張,草原退化、沙化、水土流失,氣候旱化,洪水泛濫,環境污染,人口膨脹等,都是生態平衡失調繁榮表現。
人工、自然生態系統或人工生態系統,如農田生態系統或城市園林生態系統生物種類較少,食物網、食物鏈比較簡單,遇到自然災害或人為干擾,很容易只其結構破壞,影響整個生態系統功能的正常進行。因此,一般人工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較低,即生態閥值比較小,只靠本身的自我調節能力維持有序的耗散結構,達到穩定的平衡狀態。比如,農田發生病蟲害,不能等閒視之,必須採取人工的防治措施。在城市化過程中原有的自然生態系統發生變化,甚至破壞,特別是原有的生物群落大為減少或者不再存在,為了保持良好的城市環境與防治污染,必須在規劃或改建城市時,就應該把建立適宜的城市面積園林綠地系統列入規劃之內,奧德姆曾提出的一些大城市的建設中綠地面積應占1/3左右。我國目前規定新建城市綠地覆蓋率應占30%,改建城市不應低於25%,但現實中的甚少。國外有些城市如西德的波恩市綠地覆蓋率達33%,155平方米/人,公用面積人均23.4平方米。澳大利亞的坎培拉綠地覆蓋率達60—70%,人均公園面積70.5平方米。挪威的奧斯陸綠地覆蓋率占75%等這些城市綠樹環繞,芳草如茵,花卉簇擁,環境十分優美,同時對保護環境、防治污染、維護城市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在城市化過程中,由於人的集中活動以及逐漸建立起高度集中的各種建築物(包括住宅、機關學校醫院商場、劇院和各種廠礦等)與鋪裝路面等,占去了城市的大片土地。據統計,我國僅這兩項用地占城市總面積的2/3或更多。同時使城市範圍內原有自然植物遭到嚴重的破壞,甚至不復存在。在城市生態系統中人是主題與核心,又是城市中的主要消費者,人所需要的能源與物質單靠城市本身是滿足不了的,必須由其他生態系統(如農田、森林、草原、河流或海洋等)提供,否則任何一個城市依靠本身的力量都不能維持生態平衡。根本原因就在於城市中缺少供給消費者食用的生產者,即缺少綠色植物。當然,在城市中人工栽植園林植物,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這些植物不是供給城市人口糧食之用,主要是美化環境、改善環境,供人游息之用。就目前而言,我國多數城市中的園林綠地覆蓋率還比較低,遠遠不能適應現代化的需要,有的由於植物過少,工廠過多,環境污染嚴重。

主要效果

大力發展城市園林綠地系統在現代化城市建設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根據國內外大量的調查研究,城市園林綠化的效果主要體現在城市園林生態系統的生態效益(即城市生態平衡)、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三個方面。
園林植物具有遮蔭降溫效應,由於透過樹冠達到地面的輻射減少,是地面及近地層空氣的增溫明顯減少;相反,在無園林植物綠化地帶,大量淨輻射減少,使地面及近地層空氣的大量淨輻射儲存於混凝土及瀝青中並加熱空氣,使溫度明顯增高。據南京調查,城市園林綠地比原來綠化地帶的在夏季對氣溫影響主要表現在:①降低日平均氣溫②降低最高溫度③減少高溫持續時間④降低地面溫度。
城市“熱島”現象多集中在城市中心區,但由於受城市園林綠地的結構與分布的影響,可以使“熱島”分布呈多中心型。在園林植物生長旺盛的夏季,在市區範圍內常形成8-10個高溫中心,這些高溫中心都分布在園林綠地覆蓋率較低的地方。可見園林綠化覆蓋率越高,氣溫下降就越多,甚至可消除城市“熱島”。
城市園林綠化可提高相對溫度。植物通過蒸騰作用不斷向空氣中散失大量水分,同時樹木一般還可以截留降水15-40%。此外園林綠地具有防風減少地表徑流和保持土壤水分作用,這些對保持空氣的相對濕度大有益的。大量的國外資料證明,城市有園林綠化的地帶空氣相對濕度比起綠地高10-20%左右。
防護林或較大面積的森林具有防風作用已是人盡皆知。所以國內外凡風沙嚴重地區,已廣泛採用設定防護林這一有效措施。大量的調查均已證明,城市的園林綠地系統也有防風作用。
在城市中心區或未綠化地段,或受某些工廠影響的地區,容易形成“熱島”中心,使其氣溫比較高,密度較少。相反,在其周圍的園林綠地或郊區或有大面積的契狀地帶,氣溫較低,密度較大。這樣在“熱島”中心,並迫使熱空氣上升,再流向郊外,對夏季炎熱,無風的天氣尤為重要。此外,在城市建築群中間有園林綠地或水平隔離時有利於空氣環流的形成。城市中的局部空氣環流對於向外擴散有毒的污染空氣,向內輸送新鮮空氣維持城市大氣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園林具有遮蔭,防止閃光的作用。據調查,在有園林樹木覆蓋的居民區,一般夏季接受的直射光只有空曠的居民區的1/14。也有人觀察到,在正午時分,全部覆蓋的庭院所獲得的輻射量(光與熱)只有空曠地區的1/10。當然完全覆蓋也不是最好的,園林樹木的樹冠不僅有遮蔭,減少陽光直射的作用,而且還可以遮擋牆面的長波輻射。在交通上常利用樹木代替高速公路上的遮光板,既可控制車燈對司機的影響,又可以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
在現代城市建設中,為了保護城市環境生態平衡制定了許多法規,採取了許多措施。就防治城市空氣污染來說,生物措施主要是指在城市中發展園林綠地,使之具有較大面積,構成良好的園林生態系統。
大面積的城市園林植物白天進行光合作用,一方面吸收大量的CO2,同時釋放大量O2,所以增加垂直綠化與葉面積指數,提高城市綠化質量,是保持良好生態平衡的重要途徑。
據國內外的大量調查,許多園林植物都具有吸收HF、SO2、NO2、O3等有毒氣體的作用。據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所測定,並通過數量化分析發現:園林綠地覆蓋率與大氣中SO2濃度成負相關。
城市,特別是工業城市,每年都有大量的煙塵和粉塵排放到空氣中。園林植物能吸附大量灰塵,減少空氣中含塵量,起到了淨化空氣的作用,對人類是有利的。據國內外調查,城市園林綠化的地方大氣中含塵量明顯減少,成片的園林綠地減塵作用以夏季為最佳。園林植物吸滯塵埃的作用,一方面是由於降低風速,使空氣中所含顆粒較大的灰塵下降,另一方面是由於樹木(或草葉)的表面不平,多茸毛,或分泌粘性油脂等汁液,具有吸附飄塵的作用,使空氣含塵量減少。
空氣中散布著各種細菌,以城市的公共場所含菌量最多,而在園林綠化比較好的地方則明顯減少。一方面是由於園林樹木具有過濾吸滯塵埃的作用,使空氣中的含菌量減少;另一方面是由於許多園林植物具有殺菌作用。城市空氣中的負離子含量與園林綠化有密切關係。據調查,綠化覆蓋率為35-60%的地方,負離子濃度較高,而綠化覆蓋率小於7%的地方負離子濃度只有前者的一半。

城市中的噪聲是一種環境污染,對人們的工作、學習和身體健康均有影響。城市中的園林植物則是消除噪聲的有效措施。
園林帶垂直結構冠層多的比雙層和單層的消除噪聲效果增加1-2倍。而且可以看出,在多層次冠層中有綠籬的比無綠籬的消減噪聲效果好些,尤其檜柏綠籬效果更明顯。在聲源與測定點之間距離相同,隨著綠化帶增多消減噪聲的數值增大,效果逐漸提高。此外,城市中的棚架藤本植物也有一定的消減噪聲的作用。
城市園林植物除上述淨化空氣,防治空氣污染以外,對於利用水生植物防治城市污水可起到一定程度的淨化污水的作用。此外,利用園林植物防止土壤沖刷也是保護生態平衡的一大措施。
城市園林對城市生態平衡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