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

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實驗室是1989年由國家計委、國家教委批准,在原“工程地質”國家重點學科點基礎上建立的國家專業實驗室。實驗室在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原地質礦產部(主管部門)和原成都地質學院(依託單位)的指導下,從1991年至1995年,歷時四年多,初步建設成為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領域科學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簡介

1995年10月,實驗室通過原地質礦產部檢查驗收小組和驗收專家委員會的檢查和驗收,專家委員會認為:“該實驗室全面達到了國家專業實驗室的驗收標準,並具備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條件,建議有關的領導部門繼續給予支持,使該實驗室儘早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1992年原地質礦產部批准該實驗室為部開放實驗室,2001年該實驗室被批准為四川省重點實驗室。2001年,該實驗室所依託的成都理工大學“地質工程”被批准為國家重點學科,2002年該實驗室被科技部批准為“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2003年被國土資源部批准為部級重點實驗室。

介紹

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實驗室及依託單位具有“地質工程”、“岩土工程”、“環境地質”(自主設定)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和“環境工程”、“環境科學”“減災防災工程與防護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以及“岩土工程”、“建築與土木工程”工程碩士領域,並設立有“地質勘探、礦業、石油”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和 “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崗位。
本實驗室由5位資深工程地質學家(其中一名外籍科學顧問)、48名固定研究人員和26名流動人員)組成。實驗室固定研究人員以中青年骨幹為主,平均年齡 43歲,包括教授及研究員31人(博士生導師13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員10人、講師7人。固定研究人員中具有博士學位的占70%。實驗室下設4個研究室 (重大地質災害評價與防治研究室、人類活動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研究室、區域地質環境評價與保護研究室、災害預警與信息技術研究室)、5個研究中心(地質災害數值與物理模擬研究中心、遙感與信息技術開發中心、地質災害與工程安全監測研究中心、土石流災害研究與防治中心、地下水科學研究與開發中心)、12個裝備先進的試驗室(岩石力學綜合參數測試試驗室、MTS土動三軸試驗室、岩石(材料)力學試驗室、現代勘測技術試驗室、土工試驗室、微觀分析鑑定室、物理模擬試驗室、數值模擬試驗室、遙感與GIS試驗室、環境工程試驗室、鑽掘工程試驗室、地層環境模擬及污染控制試驗室)。12個試驗室總體技術手段和儀器設備具有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國際先進水平,部分儀器代表了目前這一領域的最高水平,儀器設備總值約2500萬元人民幣,其中50萬元以上的大型精密儀器設備或系統14台套。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用於地質災害的現場勘測與監測,包括最新的彩色三維雷射掃描測量系統、SIR-20地質雷達、 Trimble-GPS儀和全套現場大型原位試驗裝置等;第二部分主要用於岩土體力學特性參數測試和物性參數分析,是試驗室硬體條件的主要部分,包括在引進消化基礎上開發的多功能岩石參數綜合測試系統、MTS土動三軸試驗系統GDS非飽和土三軸試驗系統、岩石流變儀、土體流變儀、土體大三軸儀、大型岩石高壓滲透試驗系統及掃描電子顯微鏡等大型試驗裝置;第三部分是用於地質災害分析、評價及預測的數值模擬系統、物理模擬系統和“3S”技術系統。實驗室擁有獨立的實驗大樓,建築面積達6000平方米(使用面積4000平方米)。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實驗室始終站在學科發展前沿,立足於為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提供全面系統的理論和技術支持,立足於服務國民經濟重大工程建設和防災減災的實際需求,開展科學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工作。在我國工程地質領域開創和建立了獨具特色的“地質過程機制分析—量化評價”的理論體系和 “系統工程地質學”的技術方法體系。實驗室先後承擔國家“973”項目、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省部重點項目和重大工程建設項目300餘項,累計獲得科研經費2.0億餘元(其中近5年達1.44億元)。科學研究涉及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公眾安全的各個領域,產生了重大社會經濟效益,其中可統計的經濟效益達20餘億元。研究成果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部省二等以上獎勵30餘項,出版專著50餘部,國內外發表論文1200餘篇(其中近5年達500餘篇)。結合科學研究實踐,實驗室培養了碩士研究生以上的高層次人才近600名(其中博士後、博士150餘名),為我國地質災害防治領域輸送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和學術、技術帶頭人,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省部級一、二等教學成果獎8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