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創建於1958年,是中國科學院高技術研究基地型研究所,專門從事岩土力學基礎與套用研究、以強烈工程套用背景為特徵的綜合性研究機構。已故國際著名岩土力學專家陳宗基院士為研究所的創始人。2001年12月研究所的岩土力學實驗室被批准為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2002年3月研究所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體系。研究所圍繞國家重點基礎設施建設中的關鍵岩土力學和岩土工程問題及高新技術主線,開展大規模地下空間、高陡邊坡和環境岩土力學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科技創新研究。

單位簡介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技術支持和依託,努力成為國內外公認的岩土力學與岩土工程高水平的研究機構。

研究所現有職工231人,其中科技人員168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研究員23名,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59名,建有土木工程博士後流動站,現有工程力學和岩土工程博士、碩士學位授予點及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碩士學位授予點,目前在學研究生127人。

研究所是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掛靠單位之一,也是其下屬的地下工程與地下空間分會、岩石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力學學會岩土力學專業委員會掛靠單位。

研究所主辦的《岩土力學》,承辦的《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岩土工程學報》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前兩者被EI收錄。

建所40多年來,緊密結合國民經濟建設重大工程,完成了涉及能源(水電、核電、火電、煤炭、石油)、資源(海洋開發、礦山)、交通鐵路、城鎮建設、國防工程及岩土災害防治等眾多領域300多項重大研究項目,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為岩土力學學科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目前研究所在計算岩石力學、智慧型岩石力學、施工過程力學、特殊土土力學、岩石動力學、岩石變形三維非接觸式測量、原位測試技術、樁基檢測技術、細巨觀實驗技術、數字鑽孔、地層信息系統、地下工程與地下空間、邊坡和地基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獨特的優勢。研究所正在以知識創新為契機,在新的辦院方針指引下,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加強原始創新與高技術集成創新,實現研究所跨越式發展。

現任領導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朱耀仲,男,1952年9月出生,上海人。現任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所長。1974年9月至1978年元月在南京大學天文系學習,畢業後在雲南天文台天體測量室工作,任研究實習員。1980年9月考入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所碩士研究生,1982年11月畢業後留所工作,先後任助研、副研、研究員。1994年8月至1995年2月期間赴美國Texas大學空間中心進行合作研究。1995年8月在美國Illinois大學管理培訓,1996年5月-2005年2月任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2005年7月任中科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所長。

現任湖北省地球物理學會副理事長,湖北省天文學會理事長,湖北省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第十屆湖北省人大常委,第十屆武漢市政協常委。

曾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1993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有突出貢獻的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獲湖北省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專家風采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葛修潤院士男1934年7月出於上海市。現任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岩土力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兼任《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岩土工程學報》《岩土力學》等雜誌編委。1952年就讀於清華大學水利系,1954年被選派到原蘇聯敖德薩建築工學院留學,1959年回國。主要從事岩石力學數值方法、測試設備和實驗技術以及重大岩土工程關鍵技術等方面的研究。他是我國在岩土工程方面最早引入有限元法的學者之一,1973年完成的511工程地下洞室群的有限元非線性分析工作,是我國將有限元方法用於大型地下洞室群分析的首例。領導科研人員開展了離散元法、不連續變形分析方法、流形元法、無格線迦療金法和靜態FLAC方法等新型數值分析方法的研究,並開發了功能完備的計算軟體。主持的幾個著名露天礦(如海南鐵礦、大冶鐵礦、銅綠山銅礦、永平銅礦等)邊坡工程的穩定性分析、監測和治理工作,在國內同類型工作中處於領先水平。主持研製的RMT伺服控制岩石力學多功能試驗機系統“在總體性能上達國際領先”(1993年中科院院級鑑定意見)。主持研製的鑽孔全景數字攝像系統在國內居領先地位。主持了用於探索岩石細觀損傷擴展規律的CT試驗專用載入器的設計工作和CT實時試驗工作,試驗成果已在《中國科學》發表,在國外尚未見同類成果報導。他曾於(1981-1983)年獲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洪堡基金會研究獎學金,與國際岩石力學學會創始人、岩石力學權威學者米勒教授從事合作研究,並多次赴德國、奧地利、美國、瑞士、法國、加拿大等國參加重要國際會議,考察訪問和學術交流。1985年以來共獲國家和省、部級獎18項,在國內外重要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150多篇。1978年被全國科學大會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1988年被國家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項目成果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建所40多年來,始終面向國家工程建設的需求,站在學科發展的最前沿,創立了“岩土流變學”,提出了“智慧型岩石力學”和“動態施工力學”等新的學科方向;解決了能源和資源開發、交通和城鎮建設、國防工程領域300多項重大岩土工程建設中的關鍵科學技術難題;研製了一系列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岩土力學實驗設備,推動了岩土力學與岩土工程學科的整體發展,為國家工程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中科院岩土力學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實驗室依託於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以中國科學院岩土力學重點實驗室為基礎,吸納湖北省環境岩土工程重點實驗室的骨幹力量而組建,2007年1月獲得國家科技部的立項批准,2007年10月國家科技部批准實驗室的建設計畫。葛修潤院士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謝和平院士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馮夏庭研究員任實驗室主任。

實驗室定位於岩土力學與工程的套用基礎研究。實驗室作為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的套用基礎研究單元,在積極承擔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課題以及高技術研究課題的同時,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承擔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中的關鍵技術問題的研究,通過5~10年的工作,在多場多相條件下岩土介質的非線性力學特性、岩土力學數值分析方法、岩土工程監測與調控技術等方面做出具有國際影響的重大成果,初步建立我國層狀岩鹽地下能源儲存庫可行性評估體系及工程示範;提出核電工程基礎施工安全監控方法與標準;初步提出高速交通不良地基的變形過程分析方法與調控技術;進一步完善邊坡三維嚴格極限平衡分析方法,並完成軟體研製;建立高地應力、強地震條件下隧道與地下洞室群的安全動態反饋分析方法與調控技術;提出岩石低滲透實驗方法,完成實驗系統研製;為國家重大工程建設提供技術支撐,建成國際知名的岩土力學與工程學科研究中心;培養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學術隊伍,將實驗室建設成為國際知名的岩土力學與工程學科高級人才培養基地。

實驗室成功主辦和承辦了一系列國際性學術會議,並先後與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日本德國奧地利澳大利亞芬蘭瑞士加拿大新加坡等國家和我國的香港、台灣地區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在合作研究、研究生培養、研究人員互訪等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成效,極大的提高了實驗室的科研水平和國際知名度。國際知名專家和學者來室進行學術交流每年20人次以上,每年派出學習、訪問與合作研究達10人次以上。

研究所投資近1200萬元擴建科研大樓已基本完工,大大改善了科研、辦公條件;投資260萬元的周邊環境治理工程,為科研人員提供優美、安寧的科研環境。實驗室的設備儀器精良,投入購置設備儀器資金達一千多萬元,自行研製的大型設備儀器十多台,充分滿足了科研人員進行室內和現場試驗的要求。

實驗室研究力量雄厚,設有計算岩石力學、智慧型岩石力學施工過程力學特殊土土力學、岩石流變力學、滑坡災害及“百人計畫”等七個研究小組,固定研究人員34人,其中院士1名,博士導師7名,研究員13名,副研究員8名,博士15名;流動人員109人,其中在站博士後6人,博士生62人,碩士生41人。

在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的推動下,實驗室進一步最佳化、凝鍊了基礎研究科技目標,對岩土力學基礎理論進行創新性研究,擴大同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加強岩土力學套用研究,為社會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貢獻。

中國岩土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岩土工程研究中心是根據國家改革開放政策與社會需求、經國家科委批准成立的。中國岩土工程研究中心以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為依託單位,集國內著名從事岩土工程科研、勘察、設計、施工、監測、監理的單位與部門組成橫向聯合體,發揮跨部門、跨行業的優勢,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進行評價、決策與諮詢,對重要課題組織合作研究,為各類岩土工程的建設提供科技成果與科技信息,推廣岩土工程研究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幫助相關企業進行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與創新。

學術期刊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