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田

圩田

圩田又稱圍田,是中國江南人民在長期治田治水實踐中創造的農田開發的一種獨特形式,它廣泛分布在江蘇西南部、安徽南部和浙江西北部。作為低洼地區四周築堤防水的田地。堤上有涵閘,平時閉閘御水,旱時開閘放水入田,因而旱澇無慮。系由漢以前的圍淤湖為田發展而來,至唐代已相當發達。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圩田是指沿江、瀕海或濱湖地區築堤圍墾成的農田。地勢低洼,地面低於汛期水位,甚或低於常年水位。其中,地勢較低、排水不良、土質黏重的低沙圩田,大都栽水稻;地勢較高、排水良好、土質疏鬆、不宜保持水層的高沙圩田,常種棉花玉米等旱地作物。

歷史記載

圩田圩田
沈括在《萬春圩圖記》中記載:“江南大都皆山地,可耕之土皆下濕厭水,瀕江規其地以堤,而藝其中,謂之圩。”其最主要的標誌是具有合圍的堤。圍內開溝渠,設涵閘,有排有灌。這種田制早在三國時期已開端緒。曹魏和孫吳出於軍事的需要,在江淮地區進行大規模屯田,“屯營櫛比,廨署棋布”(左思:《吳都賦》)。在這些屯田中築堤防水,開始出現了圩田的雛形。到了南朝,圍湖造田有了新的發展,太湖地區呈現出“畦畎相望”、“阡陌如秀”(《陳書·宣帝紀》)的景象。唐代

唐代太湖地區的水利營田,已進入一個新的開發時期,無論是圩堤建設的規模,還是防洪、排灌工程興建的數量,都比以前有所提高。

五代時期的吳越在太湖流域治水治田,發明並完善“塘浦制”,七里十里一橫塘,五里七里一縱浦,縱橫交錯,橫塘縱浦之間築堤作圩,使水行於圩外,田成於圩內,形成棋盤式的塘浦圩田系統。

北宋

圩田圩田
北宋初年,朝廷片面偏重漕運,忽視農田水利建設,遂致太湖圩田一度遭到破壞。直到北宋中期,圩田才開始恢復,到徽宗時又進入發展時期。宋室南渡後,朝廷比較注意圩田的發展,浙東、淮南等地積極組織北方來的流亡農民興修圩田,規定應募者可得到官貸的莊屋、糧種和耕牛,江南的軍隊也參加了圩田的興建,從而使圩田由五代吳越經營的太湖地區,逐漸擴大到今安徽當塗一帶,並進而延伸到浙東錢塘江附近。

宋代圩田分官圩和私圩兩種。江東(今蘇南西部及皖南地區)圩田多屬官圩,規模大,獲利厚。如有名的建康永豐圩,四周各相去五、六十里,有田九百五十餘頃。據周應合的《嘉定建康志》卷四十田數條統計,江寧府上元(今南京)、江寧、溧陽、溧水四縣圩田共達八十二萬二千餘畝。

另據《宋會要稿》統計,宣州(今安徽宣城)境內化城、惠民兩官圩,周圍八十里(其中還包套私圩十五所),單是化城圩就有田四百八十頃。到孝宗乾道三年(公元一一六七年),僅宣城一縣的圩田就發展到一百七十九所。太平州(今安徽當塗)境內“圩田十居八九,皆是就近湖濼低淺處築圍成埂,州內有官圩廣濟圩長九十三里有餘,其圩與五十餘所私圩並在一處,坐落青山前、各低狹埂,外面有大埂辦公設備垾一條包套,逐圩在內抵障湖水”①[註:《宋會要稿》食貨六一]。

此外還有蕪湖縣萬春、陶新、政和等圩埠三所,圩岸“共長一百四十五里有餘”②[註:《宋會要稿》食貨六一]。

在淮南、合肥有官圩三十六所,廬江、無為二縣有楊柳、佳成諸圩,和州三歷陽有大圩等等③[註:王元道:《相山集》卷三零,《贈故太師王公神道碑》。]。

以太湖為中心的浙西圩田面積就小多了,而且還多是散布在鄉落之間的私圩,據統計,到淳熙十年(公元一一八三年)計有圩田一千四百八十九所④[註:《續文獻通考》卷三]。

北宋末年,都城遷至浙江臨安,南方人口劇增,迫切需要增加耕地,圩田便成為開發江南廣大低洼地區的重要形式。

乾道

乾道年間(1165—1173年)曾設招田之官,大興圍湖造田,促進了江南圩堤建設。當時太湖流域及長江沿岸的江寧、蕪湖、寧國、宣州、當塗等地都興起大批圩田,堪稱圩區建設的鼎盛期。明、清兩朝曾把發展軍屯、民屯作為養兵裕國之本,再度加大沿江圩堤建設的力度。新中國成立以後,江南地區的圩田面積仍在擴大,並繼續發揮著作用。

地理特點

圩田圩田
圩田特點的開發主要是針對江南地區水鄉澤國的地理特點,使大量沿江沿湖灘涂變成了良田。這種土地利用形式是江南人民在長期實踐中的偉大創舉,它在抗禦旱澇、奪取穩產高產方面有著諸多的優越性。但是,圩田這種墾殖形態利弊並存,過度地開發勢必會帶來相應的環境問題。

第一,破壞了原有的湖泊河流水文環境,廢湖為田,或隨意改變河道,致使眾多的圩田將水道系統全部打亂,外河水流不暢,圩內排水和引水也增加難度,造成“水不得停蓄,旱不得流注”的嚴重局面,這便給圩田大大增加了防患水災的壓力。

第二,歷代地方政府在圩田管理方面也是各自為政,各地區的圩田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缺乏相互間的協作,使因破圩而形成的局部水災年年有之。

第三,大量構築圩田,影響到湖泊的蓄水量。如太湖地區大量利用湖邊灘地修築圩田,使湖面縮小,影響其調節水量的功能,破壞了太湖地區的生態條件,致使該地區的災害頻頻發生。據研究,從西漢到北宋的1300年間,太湖地區有記載的大旱大澇只有14次;而元明兩代360年間卻有大澇大旱26次。

發展作用

圩田圩田
對於圩田在江南地區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變遷中的作用,歷代文人學者都予以極大關注。沈括、陸游等人在他們的著述中對圩田的利弊有著較詳細的評述。《宋會要輯稿》中也用不少篇幅記載了南宋時期皖南地區勢家大戶愈演愈烈的盜湖圍田之風,已經認識到當地水旱之災“弊在於圍田”,整治圩田成為朝政的頭等要事。但是,由於貴勢豪強的把持,一直得不到根治。

近年來,隨著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惡化,江南地區水災頻仍。圩田由於自身抗洪能力的低下,其弊端也更顯突出,成為制約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使這種傳統水利田繼續發揮作用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作為史學工作者,我們在繼續深入研究圩田史的基礎上,應該以史為鑑,結合歷史上對圩田的治理獻計獻策,更多地關注目前江南地區的水患防治,以保證該地區“生態——經濟——社會”三維複合系統的健康運行與可持續發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