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城鎮[習水縣]

土城鎮[習水縣]
土城鎮[習水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土城鎮位於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西部,地處赤水河中遊河畔。與四川省古藺縣和貴州省赤水市接壤。土城,是舉世聞名的紅軍渡口。於2007年7月9日建成的四渡赤水紀念館(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將軍題詞),以及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在土城居住地、紅軍幹部會議會址、紅軍總司令部、總參謀部、紅軍一渡赤水河渡口、青槓坡戰場等眾多的長徵文化舊址,為土城增添了一份豐厚的革命歷史遺產,留下了燦爛的長徵文化和不朽的紅軍精神。土城被譽為長征路上的紅寶石,地球紅飄帶上的明珠,被授予長徵文化藝術之鄉稱號,是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土城古鎮土城古鎮

土城鎮位於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西部,地處川黔兩省區域經濟結合部,位於重慶貴州四川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最集中連片的旅遊“金三角”地區的中心,地處赤水河中遊河畔,地理坐標東經106°9’,至106°51’ ,北緯28°11’ 至28°26’。與四川省古藺縣和貴州省赤水市接壤,幅員面積307平方公里,轄2個居民委員會、16個行政村,人口近5萬人。是貴州省100個重點建設的集鎮之一。土城旅遊資源富集,可以用“紅、古、綠”三個字概括。

土城鎮水陸交通便利,省道線習水赤水公路、省際通道土(城)太(四川太平渡)公路改造相繼竣工通車,赤水河航道通連長江,可四季通航。土城區優越,處於重慶四面山、貴州赤水、四川福寶3個國家級風景區的“金三角”內,距長江口岸120公里,鐵路80公里,到遵義200公里,重慶350公里,瀘州150公里,距赤水70公里。

歷史回顧

土城,古稱滋州,是一座千年古鎮。土城,古稱滋州,是一座千年古鎮。

土城是一座千年古鎮。早在7000年前這裡就有人類繁衍生息。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始置平夷縣,北宋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在此建滋州,領仁懷、承流二縣(即今仁懷市、赤水市、習水縣地域)。元末明初,街民在改造房屋時發現了大量土城牆,故名“土城”。

土城“山明水秀、地坦人稠”,水陸交通便利,系古時“川鹽入黔”的重要碼頭和集散地。歷史上商賈雲集,是赤水河中游的政治、經濟中心。秦幣漢磚、古陶漢墓、宋酒窖、古鹽號、古船幫、張半擔宅等眾多的歷史文物古蹟,呈現出悠久的歷史和豐厚了文化積澱。明萬曆26年前後建成九龍囤等四大軍事囤堡。

土城素有“川黔鎖鑰”之稱,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已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候選名單。

革命傳統

土城,是舉世聞名的紅軍渡口,是一塊紅色聖地。土城(青槓坡)戰鬥是毛澤東遵義會議後親自指揮的第一戰,土城是四渡赤水河第一渡口。於2007年7月9日建成的四渡赤水紀念館(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將軍題詞),以及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在土城居住地、紅軍幹部會議會址、紅軍總司令部、總參謀部、紅軍一渡赤水河渡口、青槓坡戰場等眾多的長徵文化舊址,為土城增添了一份豐厚的革命歷史遺產,留下了燦爛的長徵文化和不朽的紅軍精神。土城被譽為長征路上的紅寶石,地球紅飄帶上的明珠,被授予長徵文化藝術之鄉稱號,是革命傳統教育基地。2005年,被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07年7月27日,土城鎮青槓坡舉行了一場貴州省最大規模的實彈軍事演習。是日,軍旗列列,大批解放軍官兵集結於此,拉開了“再現四渡赤水,展示紅軍風采”——紀念建軍80周年活動的序幕。

紅色聖地

(圖)學生學生

青槓坡戰役

戰鬥遺址位於貴州省習水縣土城鎮青槓坡村,在土城鎮東北約3千米。以青槓坡戰鬥為核心的土城戰役,是毛澤東在遵義會議後親自指揮的第一仗,是導致紅軍四渡赤水的直接因素。
戰役簡介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紅軍原定執行《渡江作戰計畫》,經習水從瀘州宜賓一線北渡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24日,紅一軍團進占土城。中央縱隊和三、五軍團陸續抵達土城後。川軍劉湘一面調重兵封鎖長江,一面派八個旅分進合擊。紅一軍團的一、二師分別在黃陂洞、復興場受阻;紅九軍團在赤水箭灘受阻;紅軍從赤水入川的大門被川軍封堵。同時川軍模範師部郭勛祺等部尾追至青槓坡。此時紅軍前有阻敵,後有追兵。1月28日晨,紅軍在青槓坡與川軍展開激戰,毛澤東等到青槓坡附近的大埂上指揮。黨的兩代領導核心(毛澤東、鄧小平)、共和國的三任國家主席(毛澤東、劉少奇楊尚昆)、一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七大元帥(朱德、劉伯承、彭德懷、聶榮臻、林彪、羅榮桓、葉劍英)及數百名將軍參加作戰。由於情報判斷敵認兵力為兩個旅四個團,但川軍參戰部隊實為8個多團,且還有增援部隊趕到。戰鬥非常慘烈,我軍部分陣地被突破。危急關頭,朱德、劉伯承親上前線指揮作戰;毛澤東、周恩來命令幹部團發起衝鋒,奪回部分陣地,同時電令紅二師從元厚跑步回援。經過反覆爭奪,紅軍占領了主陣地營棚頂,但未能達到殲滅追敵的目的。紅軍傷亡了3000多人。毛澤東等當機立斷,給予川軍重大殺傷,指揮紅軍主動撤出戰鬥,改變行軍路線,西渡赤水河。以靈活機動的運動逐步擺脫了費口舌,邁出了由被動轉為主動的第一步,青槓坡戰鬥為紅軍一渡赤水河爭取了寶貴的時間。2002年,老紅軍、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張震將軍題寫了“青槓坡紅軍烈士紀念碑”碑名。

風俗文化

土城有厚重的文化氛圍。古鹽號、船業工會舊址、“春陽崗”酒作坊等,展示了土城豐富的鹽文化、水運文化、酒文化。土城有傳統的龍燈、花燈、獅子燈秧歌、龍舟賽活動,以及座唱玩意兒、茶館文化,體現了土城人豐富的鄉土風俗文化。

在煙雨迷離的趕集之日,四周相鄰都會背上竹簍聚在長長街道兩旁,買賣產品都是日用雜貨、農鮮產品和農藥種子之類,洋溢著熱鬧與愉悅。此般集市在廣袤華夏土地上必然還有許多,但是卻很難與保存完好的古街相伴了;而在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城市,這樣的集市已逐漸失去了其存在空間。土城街道的建築提供了對於古時候居住空間的印記,而土城的集市則容易帶人回到真實的鄉土中國,那是令人感覺到親切、信任、安全和友善的氣氛。在此間徜徉可買到編制粗朴的草鞋,那是紅軍戰士的行軍靴,草鞋上還散發有稻穀的清香;還可到臨街熱鬧的茶館小坐,長長的條凳、苦澀的熱茶和喧鬧的氣氛營造出舒適的放鬆氣氛;更可在不經意之間撞見某個特色小吃店,用油鍋炸出捲曲金黃的薯條伴上當地的辣椒粉作為調料,令人垂涎。

旅遊資源

(圖)渡口渡口

土城有品位極高的綠色生態旅遊資源。境內的小壩景區地處土城西南部,是保存完好的習水國家級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自然保護區,景區面積約40KM,生態系統保存完好,物種資源異常豐富。這裡山奇、石怪、林幽、雲媚、水秀,大小瀑布比比皆是,有百米以上的瀑布飛流直下,蔚為壯觀。自然景觀原始古樸、詭秘神奇,是度假消閒、科學考察、尋幽探險的理想選擇。

土城鎮的街道時有小巷通向赤水河邊,渡口滄桑的條石都在訴說歲月的古老。歷史上土城曾是川鹽入黔的重要通道,至今仍然保留有鹽幫的舊址。鹽幫舊址前門就是街道,後門就是渡口,高大的庫房現在已空空如也,但是依然可想見當年繁盛的光景,就連砌牆用的石頭在經過多年土鹽腐蝕之後也呈現沙化現象。鹽運的發達也造就了當地的鹽商大富之家,其住宅也是臨河而建,雖然百年滄桑使得原有的雕樑畫棟略顯凋敝,但是居高臨下俯瞰赤水的氣勢依然可讓人想見當年鹽商的富貴。

土城街道積蓄了眾多的歷史意蘊,但久遠的年代又讓其深藏散落於各處,只讓人在不經意之間感觸到其雅致,比如長街轉角處的參天古樹和小橋流水、比如掩映在普通門面背後的精美四合院、比如臨街挑出的極其精巧的陽台……

古墓葬

習水縣土城鎮黃金灣團山子鑲瓷墓葬2習水縣土城鎮黃金灣團山子鑲瓷墓葬2

習水縣土城鎮黃金灣團山子鑲瓷墓葬1 位於土城鎮黃金灣村團山子菜地內。墓葬坐東南向西北,墓長380厘米,寬200厘米,高120厘米。整個墓體是由糯米熬成糊狀,加入石灰將墳墓塗厚約8厘米,趁未乾時即將碗、盞類鑲瓷打成碎片,鑲入墳墓。糯米摻合石灰的糊狀物乾透後形成非常堅硬的外殼,鑲瓷在墓葬外面至今大部分很牢固地粘合在一起,局部鑲瓷出現脫落。

墓葬頭部的正面以鑲瓷為色,鵝卵石為線條鑲成一個獅子頭紋,墓葬兩側鑲成的紋樣為獅子捲毛紋。從鑲瓷的種類看,以青花瓷略多,其餘有釉里紅,粉彩、五彩瓷等。鑲瓷器形以碗為主,兼有一些杯、盞。鑲瓷圈足內的款識發現“同治年制”等紅彩款。

習水縣土城鎮黃金灣團山子鑲瓷墓葬1
未發現有紀年的碑記,經訪問了解,該墓主卒於宣統辛亥年,因此該墓葬屬於清代晚期墓葬。

土城特產

苕絲糖

土城的苕絲糖已有百年歷史,馳名省內外。苕絲糖以當地天然無污染的糯米、紅薯、蔗糖為原料,採用傳統生產工藝,經過蒸、煮、打、捶、壓等30多道工序製作完成,特點是香酥可口,入口即化,久吃不膩,是黔北一種名特產。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土城遊客日益增多,當地苕絲糖生意紅火。如今,在古鎮製作苕絲糖的家庭作坊已發展到數十家,具有廣泛的市場前景。
土城山川雄奇、物產豐富、風光秀美,盛產龍眼等水果。境內的神秘小壩溝約40公里,緊靠赤水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與古藺、黃荊原始森林山水相連,其自然景觀原始古樸,詭秘神奇,丹霞綠海,銀瀑飛懸,是度假休閒、科學考察的理想選擇。走進小壩溝,除了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還會讓你忘卻世俗的煩惱,返樸歸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