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石灣村

團石灣村

團石灣村位於浙江省龍游縣西北部,距縣城8.8公里,由團一、團二2個行政村組成,隸屬小南海鎮。村落南臨衢江,北靠大片黃土丘陵,與團石農墾場相接,西連唐公埠村,東鄰翁家村。龍游至衢縣高家公路穿村西行,龍游至團石農墾場抵十里豐農場的公路經此北上,離浙贛鐵路方村站僅3公里。民國期間,曾設立過鄉政府、公安分局、公安派出所和團石鎮。1949年後是團石鄉人民政府所在地。1992年撤區並鄉後,設有小南海鎮團石辦事處。全村509戶、1854人。

基本信息

古代建築

《(民國)龍游縣誌·氏族考》載:唐儀鳳二年(677),越國公汪華(唐高祖授為歙宣睦杭婺六州諸軍總管、歙州刺史)孫汪處崇任龍丘(今龍游)尉時,卜居團石,為團石汪姓始祖,村名始稱汪家灘。村中有羅漢松一株,疑是祖公所植,故以松命名,改汪家灘稱羅漢松。後又因村東瀕江有一兀突巨石,下臨深潭,是潭石觀魚垂釣之處,潭與團諧音,故又稱團石。村中汪姓居多,又稱團石汪。汪與灣諧音,後人習慣地稱之為團石灣。縣人余紹宋有詩曰:先有羅漢松,後有團石灣。村名因樹起,樹在名卻刪,揭櫫自唐代,天嬌蔚奇觀,錯節又盤根,有若螭龍蟠,枝葉縱蕭疏,結子又可餐。緬想處崇公,卜居汪家灘,灘名亦已泯,羅漢仍蒼顏,頗疑公手植,唐槐等量看,子孫懷先德,於焉痤衣冠。南宋詩人楊萬里曾經夜宿團石埠,賦有《宿潭石步》詩。村區有潭石觀魚、古木臨溪、團石印浮、螺鬟拱翠、防岸紅葉、童山松籟、盈川映月、岑峰積雪八景。明余日新(崇禎間進士、山東巡按)、清余作沛(乾隆間舉人、鄧川知州)都有描寫團石八景詩篇。團石灣以汪姓為大族。從宋到明末清初,汪姓有4支遷至江山、衢縣等地。現村有汪姓586人,占諸姓人數的32%。
村內有古建築多處。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嘉慶二十四年(1819)在江邊和村中各建馬氏、徐氏節孝坊1座,有抱鼓石,1986年7月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至今完好無損。村中有唐羅漢松一株,余紹宋書立唐代遺蹤石碣,均因文化大革命被毀。保全殿、佛殿和汪氏二十四廳宗祠、汪公衣冠冢,均廢,遺址尚存。

歷史文化

團石灣村古建築
自南宋始,團石灣人才輩出。南宋紹興五年(1135),汪應辰18歲登科及第,以進士第一累官端明殿學士、吏部尚書,一生坎坷為官,剛直不阿,為反對秦檜,告假回鄉,隱居17年,學問精博,《宋史》有傳;其父義舉被宋高宗恩封為迪功郎、修職郎;子汪逵淳熙間官至吏部尚書,孫汪愈為朝奉郎;長玄孫汪誼為將士郎,次玄孫汪為誠教郎。元末明初有汪瑞,因反對中書左丞曹公假公濟私,濫殺無辜,抗言力爭而死。清乾隆間有汪映模,任桐廬縣訓導時捐金百兩,為該縣建學舍,修學宮,倡導教育,深受鄉民愛戴。清乾隆、嘉慶間,汪周氏為供鄉間士子應考,捐田百畝。同治間汪廣懷任天台訓導,後辭歸故里,捐資辦私塾。清末至民國年間還有汪岐品、汪濂汪霖、汪映柏、汪宜顯等一批名士,行善樂事,疏財濟貧,建橋設渡,修造涼亭,施捨藥物,撫恤鄉鄰,譽滿鄉里。汪坤,曾任顧祝同秘書、東北財政廳廳長、牡丹省代理省長。現寓外的高級工程師、副教授以上的專家學者有10餘人。
團石灣離縣城近,水陸交通方便,江邊幅員廣闊,歷史上常為駐軍屯紮之所。清鹹豐、同治間,太平軍攻打龍游城,曾在村北黃土山背安營紮寨。同治二年(1863),左宗棠率領清軍攻打龍游縣城時,駐團石灣。所屬水師都司黃九皋砍伐村後古松700株製造船隻,將購樹款中飽私囊,村民呈文左宗棠,黃九皋醜事敗露,服毒身亡。北伐戰爭龍游戰役,白崇禧駐紮團石灣,在此指揮、調遣北伐軍攻打軍閥孫傳芳部。

經濟發展

團石灣村宗譜
團石灣是衢江入龍游縣境的第一碼頭,舊時交通以水路為主。明清時江中帆檣如織,是上游江山、開化、常山、衢縣竹木柴炭等山貨水運北上的必經之地,故為大米、油料等農產品的重要集散地,為龍游比較繁華的商埠之一。清末,著名商號汪廣和,經營南北山貨及百貨等,資金雄厚,貿易有方,聞名鄉里。民國間商號肆店更加井然,較大的商行有汪隆賢鹽行、醬坊、糕餅坊、豆腐坊及布店;孫祥泰的綢緞莊、米行及油行;姜大豐的饅頭店、索麵店;張老六的木行等。還有汪永德堂、壽慶堂、孫旅泰、王同大、復春堂和三益堂藥店達40餘家。酒肆茶館多爿。村中沿江自東向西的一字形老街、兩旁店面屋和為防盜而建的江邊二扇大園門框至今尚存。舊時兩個埠頭依然存在,江邊的大構樹和古樟仍鬱鬱蔥蔥。40年代,由於日本侵略軍侵擾,商家被劫,加之鐵路、公路運輸興起,水運漸衰,團石灣商業亦日趨蕭條。1949年後以農為主業,先後辦過磚瓦廠、榨油廠、粉乾年糕廠、農具廠和糧食、茶葉加工廠,糧食、油料和水果等生產有了新的發展,村里衛生院、供銷社、糧站、信用社、農技服務站等一應俱全。
改革開放以來,團石灣村利用本地豐富的黃土丘陵資源優勢,發展開發性生產,以種植柑桔為主,養豬、養魚、養禽綜合經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1990-1992年的3年中,僅團二村投入資金16萬元,在黃土丘陵上建立柑桔基地350畝,造田338畝,興辦果牧農場;配套興建機埠1處,新挖渠道534米,還漿砌支渠3條1250米,實現旱澇保收,糧增桔豐。1991年糧食總產達179萬斤,生豬飼養量1993頭,柑桔產量70萬斤,為歷史最高水平。1992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161.7萬元,比1985年增長1.4倍,人均收入1039元,比1985年增長1.2倍。村級集體收入超4萬元,比1984年增加27.8倍,現有集體固定資產30萬元。
近年來,村中道路澆築水泥路面1232平方米。並修建機耕路、橋樑,加固江堤堰壩,整修洗衣埠頭。從1991年起,對48戶獨生子女戶和兩女戶實行養老保險制度。對60歲以上的老幹部實行固定生活補貼。村民參加財產、人身保險,集體每年負擔40%的投保金。60歲以上村民和困難戶、五保戶年終享受一次性救濟補助。農戶免交社會管理費,抗旱時的電費、水費全由集體開支。
團二村有70%的農戶蓋新房。龍游至衢縣高家公路兩側樓房林立,形成新的商業街。全村從事運輸、飲食、商業、理髮、縫紉、修理、加工等第三產業40餘家。1992年,投資8萬餘元新建村委會辦公樓,創建黨員、青年民兵、婦女活動室、圖書閱覽室、錄像放映室和電影院等。連續4年被評為縣級紅旗村,連續9年被評為縣計畫生育先進集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