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光村

喻光村

喻光村地處浙江省上虞市西北部,距城區13公里。百(官)崧(廈)公路、百崧河直通城區,交通便利。由前喻江、中喻江、後喻江、朱家、下橋頭、羊淘、船弄、祝家街8個自然村組成。村委會駐地下橋頭。2006年4月18日,喻光村、鎮中村和先鋒村合併設立新光村。

基本信息

村居簡介

喻光村喻光村
喻光村地處浙江省上虞市西北部,距城區13公里。百(官)崧(廈)公路、百崧河直通城區,交通便利。由前喻江、中喻江、後喻江、朱家、下橋頭、羊淘、船弄、祝家街8個自然村組成。村委會駐地下橋頭。居民由俞、成等21個姓氏組成,俞姓最多,占全村總戶數的28%;其次為成姓,占15%。喻光村歷史上人多地少,故極大多數人經營小手工業和小商業,曾有:喻江人的兜籃,下橋頭人的扁擔,意為歷史上喻江人以編織竹籃和做笠帽為主要生活來源,下橋頭人則以做肩挑小生意為主業。

歷史沿革

1954年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時,在現村境範圍內按地段相近分別成立喻江農業生產合作社和光明農業生產合作社,1955年兩社合併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時,兩社名稱中的第一個字作為高級社的社名。1983年政、社分設時演變為村名。1958年前,在喻江片的4個自然村屬鎮東鄉,其餘屬崧廈鎮。1958年,屬鎮東鄉的4個自然村改屬崧廈鎮,同年屬崧廈人民公社,1983年屬崧廈鄉,1985年屬崧廈鎮。1992年有349戶、1133人。土地521畝,其中海塗地140畝。
居民由俞、成等21個姓氏組成,俞姓最多,占全村總戶數的28%;其次為成姓,占15%。俞姓世居山東省河間地區,約在19世紀50年代,遷徙至嵊縣剡溪一帶落戶,其後有兄弟兩人又外遷,兄在百官落戶定居,弟來到崧廈下橋頭地方定居,繁衍生息至今。成姓祖先在今河北省上谷縣,相傳宋朝後期金兀朮九攻中原殘殺百姓,加上連年災荒,民不聊生,成姓祖先南遷來到崧廈喻江一帶落戶定居,延續至今。

經濟發展

喻光村喻光村一角
工業
1971年村辦起五金加工廠,但仍解決不了勞動力出路的根本問題。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在村黨支部書記俞燦木(現任上虞市宇光實業總公司經理)的帶領下,1981~1992年先後辦起毛紡織廠、針織內衣廠、織襪廠、特種電機廠、拖配針織廠等5個廠,並於1992年8月成立上虞市宇光實業總公司。1992年全公司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廠房面積11000平方米;有幹部職工825名,科技人員18名,其中有高級職稱的科技人員8名。企業職工中有近50%是向外地招聘的。產品有針織內衣、全羊毛機針織紗、呢絨面料、羊毛衫、鋼皮圓機織針、特種電動機、各種長短襪子等。產品除銷售浙江省內外,還遠銷北京、上海、四川和廣西等14個省、市、自治區。其中圓機織針、文化衫內衣2隻產品,通過上海機械進出口公司和紹興外貿單位,出口泰國、馬來西亞等國。1992年全公司產值達3450萬元,創稅利300萬元。
農業
至1992年,全村務農人員僅占總勞力的4%。因此,全村土地多數採用專業承包,集約經營的方式,村民徐安良、成立東等8人,承包283畝土地,占全村土地數的54%以上。另外近45%的土地,由務工、經商人員業餘時間種植。
喻光村土地為沙性土壤,原有土地適宜於種植糧食和棉花作物,圍墾海塗地主要種植棉花、瓜果,同時經營漁業和畜牧業。1992年,全村共種植棉花425畝,總產453擔,平均畝產皮棉109斤;種植糧食45畝,總產9.1萬斤,平均畝產1978斤;種植瓜果50畝,總產13萬斤;開闢漁塘20畝,總產魚5000餘斤,平均畝產250餘斤;興辦畜牧場1個,飼養豬50餘頭、羊70餘只。1992年農業總產值為52萬元。專業承包戶徐安良一家承包118畝土地,近50畝種植棉花,總產達55擔,畝產皮棉110斤;種植瓜果近50畝,產值達2.5萬元;養魚20畝塘面,產魚5000斤,畝產達250斤。1992年總收入8.7萬元,獲得純利潤2.5萬元。

村莊福利

喻光村喻光村風景
隨著工業企業的迅速發展和農業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1992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達3502萬元,人均收入1775元,村內福利事業有很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村原有喻光國小1所,教室3間,教師5位,學生120多名,學齡兒童全部入學。因喻光村村民與崧廈鎮居民混居,喻光國小與崧廈鎮中心國小毗鄰,故將喻光國小併入崧廈鎮中心國小。現在全村有幼兒54人,學齡兒童79人,入學率達100%;41名國小畢業生全部入國中學習。按村委會規定,凡未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者,村辦企業一律不準招工進廠;外出做工者村委會不予開具介紹證明,較好地貫徹和實施了九年制義務教育。現在在高中讀書的12人,占國中畢業人數的29%;在大專院校學習的5人。
1992年始,全村實行老年村民養老金補貼制度,男滿50周歲每月50元,女滿55周歲每月40元。

村莊狀況

村區建設發展快,村容村貌發生較大變化。至1992年,全村主要村道鋪澆水泥路面13條、計2100米,村級公路1條、計250米。100%的戶用上了清潔衛生的自來水。村里還開闢公墓地2處,把分散在村內的墳穴外遷集中至公墓。
至1992年,全村新建房屋二層樓210棟、三層樓58棟,建築面積4.08萬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積達39.5平方米,並有60%以上的民居裝有衛生設備。全村擁有電視機318台,占總戶數的98%。洗衣機擁有率達總戶數的80%,電冰櫃擁有率為58%。為改善村內環境衛生,正在建造3座公廁、8隻垃圾箱。1984年被上虞縣人民政府命名為縣級文明單位,1992年被上虞市人民政府評為紅旗村。

風土人情

喻光村自然風景
解放前,農民靠天種田,農事中諸多迷信習俗。每年除夕去田頭祭田公田姆(即土地神),以求來年豐收。收割新稻,新米飯先祭祖宗、祭灶神。正月十四晚上,村民執火把、掃帚去田邊燒茅草,謂“迎神驅蟲”。村中第一家拔秧種田(俗稱開秧門)異“地火日”(也稱土旺日),以防地火燒死。播種時忌遞秧以為遞秧易發手掌風。視婦女跨越農具為不吉利。婦女遇到擱置在道路上的農具須繞道而行。遇久旱不雨,農民即群集向龍神求雨。遇蟲災,迎神驅蟲;亦有把破掃帚倒插田中,意為 “請掃帚神驅蟲”。解放後,以上舊俗基本上被革除,科學種田逐漸普及。
舊時村內石、木、泥水、裁縫、箍桶等工匠多為本地人,銀、銅、鐵、錫、彈花等工匠多是永康、天台、東陽、義務等外地人。工匠中以鐵匠地位最高。因所有工匠的工具皆為鐵匠打造。石、泥、木、裁縫篾五匠以石匠為首,一說因為房基石為石匠所打,又一說是石匠的師傅是魯班。篾匠和裁縫的地位最低,俗謂“遢泥水臭漆匠,無爹無娘做簟匠(篾匠)”。學藝須在正月請人介紹拜師,未經正式拜師學藝者同行不予承認,主家不請,稱“逃生師傅”。拜師須擇吉日去師傅家辦拜師酒,先祭本行祖師(鐵匠崇奉太上老君,石、木、泥水崇奉魯班,裁縫崇奉軒轅),後拜師傅。學徒期限一般3年,這期間師傅只供飯食。來付工錢。除春節歲假外平時不準回家,不準吸菸喝酒,做工時間不準與人閒聊。吃飯時要給師傅盛飯,而且必須“師傅先吃飯,徒弟先放筷”。滿師後辦滿師酒,師傅贈半副工具,稱“半作”,要另找師傅過堂,俗稱“3年徒弟,四年半作”,半作拿一半工資。解放後,拜師學藝中的封建迷信色彩逐漸消除,新型師徒關係逐步確立。

村居合併

2006年4月18日,上虞市人民政府《關於調整崧廈鎮行政村規模的批覆》(虞政發[2006]12號):同意崧廈鎮的行政村由97個調整為38個,其中撤銷喻光村、鎮中村、先鋒村,以其區域合併設立新光村,新光村村委會的辦公地點設在原喻光村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