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眼真蛙䲁

圍眼真蛙䲁

圍眼真蛙䲁,體延長,稍側扁,似圓柱狀;以藻類、碎屑和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紅海、非洲東岸至馬貴斯及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中國台灣分布於南部、東部、小琉球、綠島及蘭嶼等海域。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俗名:狗鰷 
學名:Blenniellaperiophthalmus
英文名:Pepperedblenny,Blue-dashedrockskipper,Bulletheadrockskippper,Falsemudskipper
中文名:圍眼真蛙䲁圍眼真動齒䲁
科名:Blenniidae
科中文名:䲁科
同種異名:Alticopsperiophthalmus,Istiblenniusbiseriatus,Istiblenniuspaulus,Istiblenniusperiophthalmus,Istiblenniusperiophthalmusbiseriatus,Salariasbiseriatus,Salariasmuscarus,Salariasp"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礁區、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0-3米
最大體長:15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否
食用魚類:否
觀賞魚類:否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紅海、非洲東岸至馬貴斯及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中國台灣分布於南部、東部、小琉球、綠島及蘭嶼等海域。

模式種產地

VanikoroI.,SantaCruzIs.

形態特徵

體延長,稍側扁,似圓柱狀;頭鈍短。成熟雄魚具小的頭頂冠膜,雌魚無。鼻須4-5絲狀分支;具眼上須及頸須,皆單一不分支。上唇具鋸齒緣,下唇平滑,齒骨具一犬齒。D.XIII,20;A.II,21-22;P.14;V.I,3。背鰭具缺刻,最後一棘小,背鰭、臀鰭不與尾柄相連,雌魚臀鰭第一棘埋入皮內。雄魚體為淡灰色,眼後有一月形紋,鰓蓋上緣有一黑斑,頭部、胸鰭基部及胸鰭上方體側散布許多紅褐色點,體側有6-7條H形橫帶,橫帶中央上下皆有一淡藍斑點;背鰭近基部2/3處有斑紋,鰭緣透明(活魚時為淺橙黃),臀鰭透明,鰭緣黑色;雌魚橫帶上下方散布淡黑點,背鰭每一棘與軟條皆有2-3個褐點,臀鰭灰白。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潮間帶礁石潮池區,深度3公尺內,常藏身於洞穴或縫隙內,受驚嚇時可見其用一前一後的方式跳躍於潮池與空氣間。以藻類、碎屑和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十二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