䲁科

底棲,卵生,草食或肉食性,䲁科魚類住在岩礁或珊瑚礁潮間帶,長相和住在紅樹林裡的彈塗魚相似,身體呈長條狀,眼睛接近頭頂上方,嘴角上揚,仿佛在微笑,而且同樣會以跳躍的方式行動。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䲁科
Blenniidae

分類:鱸形目䲁亞目䲁科

種類:全世界共有53屬345種,台灣現有22屬53種

生態

䲁的身體稍微側扁,不像彈塗魚那么圓,而且只有一個背鰭,部分種類還有頭冠。䲁大多沒有鱗片,或是僅有變形的鱗片。一般體型都不大,只有七、八公分左右。屬於底棲性的䲁科成魚,由於不需要經常控制浮沉,所以沒有鰾的構造。在台灣的潮間帶,常可見到屬於“唇齒䲁族”的條紋蛙䲁

䲁科可依體型、頭型、口型和尾鰭條分支數目等外觀特徵,分成六族(族是介於科與屬間的分類階層),分別為唇齒䲁族、蒙䲁族、副䲁族、䲁族、肩鰓䲁族及劍齒䲁族。其中,以唇齒䲁族的屬最多,主要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有些種類可離水一段時間,通常我們在潮間帶看到的是其中的蛙䲁和間頸須䲁,而頸須䲁、無須䲁及多須䲁則多半只生活在亞潮帶。劍齒䲁族具有犬齒,平時在亞潮帶的水層中活動。肩鰓䲁族和䲁族在潮間帶亦常見。

唇齒䲁住在沿岸浪濤較大的潮間帶,體色和潮池背景相似,不易發現。平常躲進小洞時,它總是先把尾巴伸進洞裡,盤好身子,只露出頭部。為了偵測洞外周圍環境的變化,唇齒䲁的側線和感覺孔,集中在頭部和身體前半部。它的頭圓鈍,嘴大,多以潮池裡的海藻維生。繁殖季時,成雙成對的公魚和母魚會在礁洞中產卵,母魚產卵後,公魚會用身體或尾部圍繞住卵

䲁科的另一大類是生活在亞潮帶水層中,體色鮮艷美麗的劍齒䲁族,它們經常住在像管子一樣的小洞中,偶爾從洞口突然露出一個臉來,模樣十分逗趣可愛。有時候,它們也會把海里漂流的垃圾空罐當作“家”。這類魚的口很小,下顎後方長著兩枚向後彎的銳利犬齒,可以幫助它防禦、攻擊和偷襲。它常常偷咬其他魚的鰭、皮膚或麟片,甚至身上的黏液來吃。因為攻擊性強,大魚都不敢招惹它,所以它身上不必穿“迷彩裝”,也無須躲躲藏藏,可以大方地在水層中巡遊。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十二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