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帶間頸須䲁

橫帶間頸須䲁

橫帶間頸須䲁是䲁科魚類,分布於印度至太平洋。

基本信息

橫帶間頸須䲁橫帶間頸須䲁

簡介

俗名:狗鰷 
學名:Entomacrodusstriatus
英文名:pearlyrockskipper,Reefmarginblenny,Streakedblenny,Blackspottedrockskipper
中文名:橫帶間頸須䲁點斑犁齒䲁
科名:Blenniidae
科中文名:䲁科
同種異名:Entomacrodusplurifilismarshallensis,Halmablenniusmarmoratus,Salariasstriatus
世界分布:印度至太平洋
地理分布: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東非至萊恩及杜夕群島,北至日本,南至羅得豪及拉帕群島等。中國台灣分布於東部、南部、北部、小琉球、綠島及蘭嶼等海域。
模式種產地:Masson,Mauritius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礁區、近海沿岸、舄湖
棲息深度:0-5米
最大體長:11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否
食用魚類:否
觀賞魚類:否

形態特徵:

體延長形,稍側扁,似圓柱狀;頭鈍短。頭頂無冠膜,鼻須掌狀分支,眼上須羽狀分支,頸須單一不分枝。上唇全部具鋸齒緣,下唇平滑;齒骨具犬齒。D.XII-XVI,15-16;A.II,16-18;P.13-14;V.I,4。背鰭具深缺刻,最後一棘小,背鰭與尾柄相連,臀鰭不與尾柄相連,雌魚臀鰭第一棘埋入生殖瓣中;尾鰭鰭條分叉。雄魚眼後方有斜線,上唇有褐帶,頭部下方有∧形紋,體側有5區黑點形成的帶狀,體側中央有灰點;背鰭具褐點;臀鰭灰黑色,鰭緣較深;尾鰭有5-6條褐色橫帶;雌魚同雄魚,但除了頭下方外,頭部有褐斑;上唇無色帶;臀鰭淡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舄湖的潮間帶、礁石區的浪拂區等,以藻類、碎屑和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十二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