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術

國術

國術:指中國傳統武術。也是對武術的尊稱,凸顯其強身衛國的重要性。國術,所謂“國”,就是強國、強民!所謂“術”,就是技巧與藝術。練之,一可防身,二來可健體強身、修身養性,這就是它的術。

基本信息

簡介

國術國術
武術者,強身健體;國術者,保家衛國。
舊時道士在演練國術

國術:指中國傳統武術。也是對武術的尊稱,凸顯其強身衛國的重要性。
關於國術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只殺敵,不表演的武術,就叫國術。
國術:1927年,國民政法委員張之江發起,馮玉祥、于右任、蔡元培等人呼籲,與南京創立了國術研究館,稱“國術館組設,原本救國之熱誠,以期強種強國,而循至於民眾均國術化”。1928年更名為 南京中央國術館,首次出現“國術”二字,後 台灣沿用之。

術與藝

1952年大陸成立 中國武術協會,出現“ 中國武術”四個字。
“中國武術”可以是解決兩岸名稱爭議的一個名稱,但不能說“中國武術”簡稱“國術”或“武術”,因為“中國武術”名稱出現時間在後。
我們用“藝”這個字,例如武藝、茶藝、書藝(或書法),可以與 日本的東西作一區隔,同時藝有“ 藝術”的涵藝,又可以當作某種文化的通稱。
今天我們稱“武藝”,一則可以獨立出體育的範圍,一則可涵蓋技術、思想、文化,乃至於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一般人對國術都有誤解,認為國術單單就是武術,有的甚至戲稱為“舞術”,這是對國術最大的不解。國術,所謂“國”,就是強國、強民!所謂“術”,就是技巧與藝術。 練之,一可防身,二來可健體強身、修身養性,這就是它的術。公孫大娘舞劍器,觀者動容;若是一套 太極打將出來,飄逸瀟灑, 張弛有度,剛柔相濟,陰陽相合,這豈不就是術與藝的結合嗎?
國術者,古今同義,國之術,修身之藝也!

發展現狀

根據中華國術總會的說明,“國術”作為類同於“國畫”、“國醫”的一個相當明確的概念,它產生於近代,是一個以徒手與器械的格鬥競賽為核心的 民族體育體系,包括了傳統武藝遺存在民間的多個獨立項目。有拳械 套路演練,有徒手和長短器械格鬥項目,又將自古以來與武術相輔相成的民族摔跤納入其中,還包括了與傳統武藝有密切關係的射箭、彈弓、毽子和力量測試等項目。總的來說,國術就是一個將中國傳統身體運動進行整合與系統化的嘗試。儘管武術一詞在國內被廣泛使用,但國術、 功夫等對 中國武術的其它描述在海外也同樣具有極大的知名度。當今的中國,隨著經濟實力的大幅提升,以國學為代表的 中國傳統文化再次獲得追捧,這說明了中國人對文化本位的追尋與回歸,而作為國學內在組成部分的國術,在今天 中國文化紅透世界的時候,再次成為代表中國傳統 武文化的核心辭彙,無疑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時代發展對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基本訴求。

浙江長興縣和平鎮徐家斗門村國術

和平國術練習形式與內容豐富多樣,囊括了邊成、小金槍、五虎、小四門、天宮等類型,套路運動動作包含著屈伸、平衡、跳躍、翻騰、跌扑等,表演者多為農民,一般用於個人健身娛樂。傳統武術有競技對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適合演練的各種拳術、器械和對練,還有與其相適應的各種練功方法,和平國術也一樣,不同的拳種和器械有不同的動作結構、技術要求、運動風格和運動量,分別適應人們不同年齡、性別、體質的需求,同時,它對場地、器材的要求較低,練習者可以根據場地的大小變化練習內容和方式,即使一時沒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練拳、練功,受時間、季節限制也很小。村民們一般在夜間或凌晨燃一盞雞心燈或洋油燈,因怕被人偷學而閉門獨練,所以,會國術者寥寥數人。平日裡國術者也不太勤於練習,若有演出或比賽,則在前幾日在家中閉門苦練數日,然後上陣表演。據傳授人講,國術的武打動作相對較“死”,只是在小範圍內進行,不像其他武術門類那樣有大範圍的飛、奔、跳等形式,其特點是講究“穩”,出手有力但比較緩慢,所用武器有大刀、板凳、棍子、雙鏈、單刀、盾牌等,表演形式可以是一人(如邊成)、雙人對打(如盾牌舞),還有群體表演,場地及服裝沒有特別的規定。
和平國術一般用於鄉村文藝活動時的演出或是參加一些武術比賽,在當地流傳已有80多年的歷史。1949年解放初,在本地曾表演名為盾牌舞的武術,之後,盾牌舞表演者還參加了縣內的國術隊,隨隊參加許多表演活動,1986年,國術隊參加了長興縣第六界體育運動會的武術比賽

同名小說

圖書信息

作 者:張軍 著
出 版 社:重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3-1
頁 數:252
字 數:170000

內容簡介

《國術》講述以這一時代為背景,從一個年輕的說書人趙學謹(趙有福)來北京闖蕩,無意中介入到兩家書場的矛盾中展開敘述。漸漸拉開中國近代一個真實武林世界的神秘面紗。主人公和他所接觸的中國近代武林人士們代表著這一時期中國的廣大武者,雖然他們不知道武術在中國還有什麼意義,他們在為衣食生活而奔波,幾乎忘了武術這一技能對他們生活所具有的實在意義。但他們一直沒有放棄武術,一直在尋找中華武術的出路。最終,這個憨直的小子趙學謹(趙有福)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為中華武術找到了位置。

作者簡介

張軍,生於1975年,于山西省太原市人,畢業於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曾任山西青年報財經部首席記者,現為山西太原市政府機關幹部。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2003年開始在《山西文學》、《都市》、《西江月》、《中國故事》等雜誌發表小說。歷史小說作品有《清代推理斷案名家張問陶斷案傳奇》,《清末四大奇案》等系列中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