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術國考

國術國考

全國國術考試簡稱為“國術國考”或“國考”,為中華民國歷史上正式的官方學術機構所舉辦的武術考試,前後只有舉辦過兩次,地點均為南京公共體育場。

簡介

1933年的“第二屆國術國考”銀制徽章,外徑55毫米,內徑為40毫米。1933年的“第二屆國術國考”銀制徽章,外徑55毫米,內徑為40毫米。

中央國術館成立後,先後舉辦了兩次全國國術考試,本考試簡稱為“國術國考”或“國考”,為中華民國歷史上正式的官方學術機構所舉辦的武術考試,前後只有舉辦過兩次,地點均為南京公共體育場;然而國術國考辦理的相當不理想,正試項目出現了流血場面,相當不合現代化體育精神。

1928年10月11日至19日,舉行第一次全國國術考試。

1933年10月20日至30日,舉行第二次全國國術考試。

國術國考前三名稱號為國士、俠士、武士。

考試

第一屆國術國考(1928年10月)在南京公共體育場舉行。山東河北北平南京等17個省、市國術館和中央國術館共333名應試者參加考試。分為預試和正試。預試為單人表演,項目包括拳術、、槍、棍;正試為兩人對抗比賽,項目包括:拳腳門(散手),摔跤門,棍槍門(長兵),刀劍門(短兵)等。預試及格方可參加正試。正試未按體重分組,只以抽籤分組進行淘汰賽。比賽無任何護具,也不作時間限制。

第二屆國術國考於1933年10月仍在南京公共體育場舉行。來自湖北河南青島重慶湖南漢口福建貴州山西、山東、河北、北京天津浙江上海江西中央國術館等20個單位429人參加考試。這次考試大致沿襲第一次國術國考的做法,有所改進的是:預試有了評分細則;對抗比賽按體重分組;有統一的護具;增設了搏擊和女子對抗比賽。

意義

國術國考雖有種種不足,但它制定和實踐了武術拳械單練與對搏的比賽規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武術競技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