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第二中學

國立第二中學,江蘇省常熟中學的前身,1938年創辦於今重慶市合川區,於1946年移址常熟,更名為江蘇省立常熟中學,1953年定為江蘇省常熟中學。

基本信息

歷史

國立四川臨時中學(1937年底——1938年初)

1937年--1938年冬春季節,上海市、南京市和江蘇省各地相繼淪陷。南京市和江蘇省各地公私立中等學校廣大師生,背井離鄉,幾經輾轉,歷盡艱辛,先後撤退到武漢。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接受南京市和江蘇省教育界人士建議,在武漢設立內遷師生登記處,並先期派人去川、陝、甘、湘、黔、滇等省覓地籌建臨時中學,收容內遷師生,以求弦不輟,並組織部分教師成立中國小教師服務團,分配到內地各省加強中國小教師隊伍。1938年1--3月,在武漢登記的內遷師生分批乘船到達重慶。南京市和江蘇省籍師生繼又轉往北碚和合川縣。教育部派員組建國立四川臨時中學校務委員會,並指定許逢熙為主席,周厚樞兼校長,是為國立第二中學創建之始。

國立四川中學(1938年——1939年)

1938年3月28日,學校改名為國立四川中學。校務委員會委員先後有:許逢熙,王萬鍾,周厚樞,曹芻(未到校),李清悚,馬客談,薛鍾泰,劉奇,時相曾(未到校),孫為霆,沈滌生,錢用和(未到校)。

國立第二中學(1939年——1946年)

由於川、陝、甘、湘、黔、滇等省建立的國立中學日漸增多,1939年教育部以建校時間先後為序,改國立四川中學為國立第二中學。此後,凡淪陷區進入大後方的南京市和江蘇籍青年學生,大多分配到該校讀書。學校創建伊始,設辦公處於北碚,以收容到達北碚和合川縣兩地的師生,並安排他們的生活。1938年暑假,學校籌建初定,校委會撤消,實行校長制,由周厚樞校長負責。學校分設高中,國中,女子和師範四部,高中部設合川,國中部設北碚附近的文星場,女子部設北碚關廟,師範部設北碚。

江蘇省立常熟中學(1946年——建國初)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戰敗無條件投降,歷時八年的抗日戰爭勝利結束。是年秋教育部明令國立第二中學復員江蘇,校內非江蘇籍師生各回原籍,無家可歸者則隨學校復員,委派校長嚴立揚先生主持復員工作,並負責在常熟縣籌建新校,以接納國立二中復員江蘇的師生,更名為江蘇省立常熟中學,並明令嚴立揚先生繼續擔任校長。10月常熟中學籌備工作基本就緒,國立二中復員江蘇省的師生相繼到達常熟,11月初,校長嚴立揚先生偕同最後一批師生,並運載著國立二中原有的大量圖書、儀器、檔案以及在合川為常熟中學新制的教學和生活用具到達常熟。1946年11月學校開學時,僅設有6個班級,即國中,高中六個年級各有一個班,註冊學生,包括二中復員和新招初一,高一各一個班以及部分插班生,共280多人。

蘇南常熟中學(建國初——1953年)

1949年常熟解放,學校更名為蘇南常熟中學。

江蘇省常熟中學(1953年——)

更名

1953年學校更名為江蘇省常熟中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