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椅

圈椅

圈椅,由交椅發展而來。交椅的椅圈後背與扶手一順而下,就坐時,肘部、臂膀一併得到支撐,很舒適,頗受人們喜愛。後來逐漸發展為專門在室內使用的圈椅。它和交椅所不同的是不用交叉腿,而採用四足,以木板作面,和平常椅子的底盤無大區別。只是椅面以上部分還保留著交椅的形態。這種椅子大多成對陳設,單獨擺放的不多。圈椅的椅圈因是弧形,所以用圓材較為協調。圈椅大多採用光素手法,只在背板正中浮雕一組簡單的紋飾,但都很淺。背板都做成“S”形曲線,是根據人體脊椎骨的曲線製成的,為明式家具科學性的一個典型例證。

介紹

圈椅,由交椅發展而來。交椅的椅圈後背與扶手一順而下,就坐時,肘部、臂膀一併得到支撐,很舒適,頗受人們喜愛。後來逐漸發展為專門在室內使用的圈椅。它和交椅所不同的是不用交叉腿,而採用四足,以木板作面,和平常椅子的底盤無大區別。只是椅面以上部分還保留著交椅的形態。這種椅子大多成對陳設,單獨擺放的不多。圈椅的椅圈因是弧形,所以用圓材較為協調。圈椅大多採用光素手法,只在背板正中浮雕一組簡單的紋飾,但都很淺。背板都做成“S”形曲線,是根據人體脊椎骨的曲線製成的,為明式家具科學性的一個典型例證。

詳細信息

明代中後期,有的椅圈在盡頭扶手處的雲頭外透雕一組花紋,既美化了家具,又起到格外加固的作用。明代人們對這種椅式極為推崇,因此當時多把它稱為“太師椅”。更有一種圈椅的靠背板高出椅圈,並稍向後卷,可以搭腦。也有的圈椅椅圈從背板向兩側延伸通過邊柱後,但不延伸下來。這樣就成了沒有扶手的半圈椅了,這種椅子造型奇特,可謂新鮮別致。圈椅是明代家具中最為經典的製作。明代圈椅,造型古樸典雅,線條簡潔流暢,製作技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天圓地方”是中國人文化中典型的宇宙觀,不但建築受其影響,也融入到了家具的設計之中。圈椅是方與圓相結合的造型,上圓下方,以圓為主鏇律,圓是和諧,圓象徵幸福;方是穩健,寧靜致遠,圈椅完美的體現了這一理念。從審美角度審視,明代圈椅造型美、線條美,與書法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又具有中國潑墨寫意畫的手法,抽象美產生的視覺效果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點。圈椅的扶手與搭背形成的斜度,圈椅的弧度,座位的高度,這三度的組合,比例協調,構築了完美的藝術想像空間
參考圖示:花梨花卉紋藤心圈椅
高112cm,長60.5cm,寬46cm
現存於故宮博物院
圈椅靠背板攢框鑲心,上部如意形開光內雕麒麟紋,中部方形委角開光內雕花卉紋,下部為如意紋壼門亮腳。背板及椅柱兩側飾邊牙條。座面上三面圍錦繡雕花卉紋圍欄。高束腰上鑲螭紋絛環板。壼門式牙與腿交圈。三彎腿,龍爪式足,足下帶托泥,托泥飾壼門式牙條。
此椅裝飾複雜,雕刻繁縟,具有明式家具中少見的華麗風格。

釋義

圈椅正面圖
詞目:圈椅
拼音:quānyǐ

基本解釋

由靠背和扶手接連形成的半圓形椅子

詳細解釋

靠背和扶手接連成半圓形的椅子。

起源

圈椅,起源於五代十國時期。從它半圓的坐面、微彎的搭腦可以看出,這種椅子是唐代月牙凳的發展,是月牙凳與憑几的結合體。

圈椅工藝

圈椅是明代家具中最為經典的製作。明代圈椅,造型古樸典雅,線條簡潔流暢
圈椅組圖(5張)
,製作技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天圓地方”是中國人文化中典型的宇宙觀,不但建築受其影響,也融入到了家具的設計之中。圈椅是方與圓相結合的造型,上圓下方,以圓為主鏇律,圓是和諧,圓象徵幸福;方是穩健,寧靜致遠,圈椅完美的體現了這一理念。從審美角度審視,明代圈椅造型美、線條美,與書法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又具有中國潑墨寫意畫的手法,抽象美產生的視覺效果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點。圈椅的扶手與搭背形成的斜度,圈椅的弧度,座位的高度,這三度的組合,比例協調,構築了完美的藝術想像空間。

圈椅樣式

古明式
崇尚質樸之風,不加裝飾,注意材質美,充分運用木材的本身和紋理不加遮飾,利用本質肌理本色特有的材料美,來顯示家具木材本身和自然質樸特色。
雅明式
注重線型變化,形成直線和曲線的對比,方和圓的對比,橫與直的對比,具有很強的形式美。以清秀雅致見長,以簡練大方取勝。
精明式
做工精益求精,嚴謹準確,一絲不苟,非常注意結構美。運用卯榫結構,榫有多種,適應多方面結構,既符合功能要求和力學結構,又使之牢固、美觀耐用。
麗明式
注意意匠美,體態秀麗、造型洗鍊、不善繁縟。注重面的處理,並運用中國傳統建築框架結構,造型方圓立腳如柱、橫檔棖子如梁,變化適宜,從而形成了以框架為主、以造型美取勝的特色,使得明式圈椅具有造型簡潔利落、淳樸勁挺、柔婉秀麗的工藝美。

歷史演變

圈椅,由交椅發展而來。最明顯的特徵是圈背連著扶手,從高到低一順而下,座靠時可使人的臂膀都倚著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適,頗受人們喜愛。造型圓婉優美,體態豐滿勁健,是我們民族獨具特色的椅子樣式之一。後來逐漸發展為專門在室內使用的圈椅。它和交椅所不同的是不用交叉腿,而採用四足,以木板作面,和平常椅子的底盤無大區別。只是椅面以上部分還保留著交椅的形態。這種椅子大多成對陳設,單獨擺放的不多。圈椅的椅圈因是弧形,所以用圓材較為協調。圈椅大多採用光素手法,只在背板正中浮雕一組簡單的紋飾,但都很淺。背板都做成“S”形曲線,是根據人體脊椎骨的曲線製成的,為明式家具科學性的一個典型例證。
明代中後期,有的椅圈在盡頭扶手處的雲頭外透雕一組花紋,既美化了家具,又起到格外加固的作用。明代人們對這種椅式極為推崇,因此當時多把它稱為“太師椅”。更有一種圈椅的靠背板高出椅圈,並稍向後卷,可以搭腦。也有的圈椅椅圈從背板向兩側延伸通過邊柱後,但不延伸下來。這樣就成了沒有扶手的半圈椅了,這種椅子造型奇特,可謂新鮮別致。

質量優劣

看形狀

首先,看椅圈的形狀。圈椅上半身造型是否優美,幾乎是由椅圈的形狀來決定的。一張上品圈椅,其扶手如弓,張弛有度,看了讓人賞心悅目。圈椅扶手是由兩條太極線組成的,末端s處稍細,後背部分略粗,扶手的整體造型及其粗細變化讓人能感受到太極的柔勁[1]。
其次,看靠背板的形狀。傳統圈椅的靠背板都是做成梯形的,上小下大。而且梯形上下兩邊尺寸差距也很講究,一般上下差距在1.7-2.1公分之間,這樣圈椅的靠背板看上去才會給人上小下大的感覺,顯得更穩當。

看比例

圈椅的上下身要遵循一定的比例,上身過高會讓椅子顯得頭重腳輕,上身過低則顯得呆滯。如果下身高度不對,人坐上去很容易就能發現。所以,工匠製作圈椅時一般不會把下身的高度搞錯。但上身的尺寸就比較難拿捏了。一般來講,上身的尺寸由鵝脖來決定,按照的尺寸換算,傳統的圈椅鵝脖為22.5cm左右。

看拼接

傳統的紅木家具都採用榫卯結構,圈椅也不例外。圈椅的椅圈是用三接楔釘榫來連線的,椅圈上楔釘榫的連線工藝也是判斷圈椅質量優劣的一個重要因素。做工粗糙的圈椅椅圈楔釘榫的連線處可能會留下較大的縫隙,事後工人們會用鋸末粉將其補上,但這樣的話會留下一條明顯的黑線,很容易看出來。而做工優良的榫它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另外,傳統的圈椅拼接處楔釘的形狀應該是正方形,因為這樣才能在上下左右上保持連線的穩固性,一字型的楔釘也有用,但其效果相對來說會差一些。

圈椅典故

《紅樓夢》第十四回:“只聽一棒鑼鳴,諸樂齊奏,早有人請過一張大圈椅來,放在靈前。”《兒女英雄傳》第四回:“那女子進房去,先將門上的布簾兒高高的吊起來,然後把那張柳木圈椅挪到當門。”

中國傳統坐具

我們今天坐在椅子上不過是個偶然。黃河長江兩大流域養育了中華民族,我們的先民在早期文明活動中席地而坐,隨遇而安。然而,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發展了多少坐具呢,其各自又有何特點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