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潮

回潮

回潮,指:①已經曬乾或烤乾的東西又變濕:連下幾天雨,曬好的糧食又~了。②比喻已經消失了的舊事物、舊習慣、舊思想等重新出現:近幾年,一些地方的迷信活動又~了。回潮原因:春天氣溫升高,南方空氣濕度大,按科學道理及部分雜誌上講,是由天暖濕氣流中帶來的水珠遇冷形成。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詞目:回潮
拼音:huícháo
注音:ㄏㄨㄟˊㄔㄠˊ

基本解釋

1.[regain;moitureregain]∶原指已經曬乾或烤乾的東西又變潮濕
2.[relapse;resurgence;reversion]∶比喻已消失的事物或習慣又重新出現(多用於貶義)

引證解釋

1.潮水倒流。
清袁枚《新齊諧·大力河》:“地動必有回潮,不止一次,我與汝須死在一處。”
2.已經曬乾或烤乾的東西又變濕發潮。如:發現糧食回潮、發熱,要立即通風、翻曬。
3.引申指已經消失的舊事物或克服的舊習慣等重新出現。
《人民日報》1984.2.26:“我們清醒地看到,各地需要改變的許多不文明的東西,往往是很頑固的,即使已經大有改變的,稍不注意,又會回潮。”《人民日報》1984.3.1:“近幾年來,占卜算命、跳神驅鬼、扶乩測字、求仙治病、看風水、續家譜、建祠堂等迷信活動在一些地方有所回潮。”
4.指回落的潮水。
南朝宋謝惠連《泛湖歸出樓中翫月》詩:“憩榭面曲汜,臨流對回潮。”南朝梁簡文帝《三月三日率爾成詩》:“玉柱鳴羅薦,磲椀泛回潮。”劉大白《西渡錢塘江遇雨》詩:“東南一路雨,挾著回潮,把鱉子亹吞吐。”

化工含義

regain/moistureregain
纖維材料在環境溫度下吸濕含水的現象。各種纖維的吸濕能力有很大差異。通常用它們在標準溫濕度(20℃,65%相對濕度)條件下的回潮率R或含濕率M表示,以w,w0分別表示含濕纖維及乾燥後纖維的質量。纖維的回潮性主要取決於分子取代基團的性質和超分子結構(結晶),分子間作用力越大,超分子結構越緊密,則纖維的吸濕性就越小。天然纖維和粘膠纖維吸濕性較高。而合成纖維一般吸濕性較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