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吃飯日

回家吃飯日

回家吃飯日是由本來生活網牽頭髮起的“7·17回家吃飯日”活動。主辦方希望通過7·17回家吃飯日,讓大家回歸生活本來的樣子:享受烹飪的樂趣,保障家人的健康,增進情感,減少過度消費,建立簡單真切的人際關係,“7·17,不加班,不應酬,讓我們一起回家吃飯”。

由來

7月,被網友取諧音戲稱為“吃月”,“7·17”的諧音“吃一吃”,網友號召把這一天定為“回家吃飯日”,提倡當天“不加班、不應酬、回家吃飯” 。

2013年,由本來生活網牽頭倡議的7·17回家吃飯日受到廣泛關注 ,2014年7月17日和訊網攜手本來生活網共同發起“回家吃飯”活動:號召在7月17日(諧音“吃一吃”)這天,不加班、不應酬,回家吃飯,呼籲白領們為了食品安全、為了節約開支、更為了你的家人,每周至少留出幾天,推掉飯局,回家與家人吃飯 。

現狀

回家吃飯日回家吃飯日

2014年7月,,《中國大城市白領“回家吃飯”情況調研》報告出爐,這份對京滬穗深等全國一二線城市共1042名白領進行線上調查的報告顯示,近四成被訪問的白領更多選擇在外解決吃飯問題。人們越來越少回家吃飯,引發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例如開銷大、浪費和食品安全無法保證。

本來生活網北京總部聯合知名市場調研機構,在全國範圍內針對中國白領階層“回家吃飯”現狀,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深入調研。調查發現:93.2%的白領渴望回家吃飯;經常在外吃飯的白領渴望回家吃飯的比例更高,但現實中工作日能夠每天都回家吃飯的人,在25-34歲、35-44歲、45-54歲三個年齡段分別只占到35%、46%和30%。

原因

在選擇了昆明市20位上班族代表進行調查,職業涵蓋公務員、私企職員、教師導遊等,年齡多在20~40歲之間。他們當中,有12人每周在家吃晚餐的次數在2次及以下,工作忙、下班晚沒時間買菜做飯以及在外面吃飯方便等,都是較為集中的原因。

年齡結構

在受訪市民中,有8位經常回家,都是出生在1975年~1985年之間,他們初為父母,更願意儘量推掉應酬,抽出時間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

而過了1985年這個“分水嶺”之後,回家吃飯的人又少了。“只是朋友、同學相聚,談不上應酬。”這些未成家的年輕人大多數進入職場還沒幾年,過慣了校園生活的他們,還是希望有更多自由的空間。

年輕人圖實惠中年人重品質

在仔細分析12位經常顧不上回家吃飯的市民,他們當中大部分人在外就餐還是很注重吃飯成本的。其中8人選擇人均消費50元左右的餐廳,4人會對自己更好一點,到人均消費50~80元的地方用餐,不過他們認為,在外吃飯的頻率比較高,控制成本還是很重要的,因此團購是他們經常選擇的渠道,因為可以吃到性價比更高的飯菜。

人均用餐費用超過80元甚至超過一兩百的人群中,以60後及75前的人為主,他們大多事業有成、有一定經濟基礎,吃飯對於他們來說更是工作的延續,因此用餐環境、菜品品相等都在用餐的考慮範圍,“畢竟吃飯還要談正事,環境比吃食更重要。”很多職場上的人到中年以後,往往在外吃飯不是為了吃飯本身,而是一種必要的交際。

益處

不管是因工作忙碌無法經常回家吃晚飯,或是因地域限制不能時常回家,還是只為圖方便不回家吃飯,在受訪的人群中,多數人表示,會特意抽空陪家人吃飯,因為這可以增進感情,促進親人間的溝通。特別是周末,一家人約著去市場買菜,回來後一起做飯、吃飯的感覺很溫暖、很幸福。

“在家更能保證用餐質量,而且乾淨、健康,還省錢。”除了用餐質量,和家人一起用餐的感覺其實更重要,“因為平時忙於工作,吃飯時可以邊吃邊聊,促進溝通,增進情感。”

達人攻略

“我的早餐” Diasy(70後,醫生)

早上6點半,Diasy準時起床。十多年來她幾乎不在外吃早餐,都是自己做。離出門上班只有半小時,但她並不慌亂,洗了手,先把自發蕎粉攪拌好,發上,再加入些愛吃的堅果。第二步,玉米進鍋蒸上,把豆子放進豆漿機開打。趁著各種鍋在忙的時間,她開始刷牙、洗臉。

洗漱完畢,蕎面發好了,送進微波爐,“最多50秒就好了。”

她接著開始化妝。當把自己收拾停當,蕎糕可愛、玉米飄香,把它們打包進飯盒,裝好豆漿和前一晚就備好的水果,出發,正好半小時。

心得
1.一份好的早餐,能帶來一天的好心情。
2.重點在於,頭天晚上準備好食材。
3.只要有心,願意做,營養又好吃的早餐就有了。

“我的午餐” 小微(80後,媒體人)

住得離單位近,是小微能中午回家吃飯的最大優勢。中午11點50分離開辦公室,步行15分鐘她就能進廚房了。先淘米把飯煮上,上面蒸籠里放上媽媽從老家帶來的火腿,只是幾片,一頓就能吃完的量。然後,開始洗回來路上買的通菜,準備番茄雞蛋

先煮湯、再炒菜,當菜都出鍋,電飯煲也響起了愉快的結束鈴,40分鐘大功告成。

心得
1.自己在家做,自主性強,愛吃什麼做什麼。
2.中午時間有限,蒸菜是“法寶”。
3.在家吃實惠又安全。
4.吃得很開心,體驗動手有樂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