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鳥龍

嗜鳥龍

嗜鳥龍(屬名:Ornitholestes)意為“偷鳥類者”,是種小型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晚侏羅紀的勞亞大陸西部,約為現在的北美洲。對於嗜鳥龍的了解幾乎都來自單一個化石,該化石在1900年發現於懷俄明州的科莫崖附近,並由亨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在1903年所敘述、命名。後來發現一個手部化石,被歸類於嗜鳥龍,目前被歸類於長臂獵龍。嗜鳥龍的種名hermanni是用來紀念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標本製作人員Adam Hermann。莫里遜組的嗜鳥龍化石,發現於第2地層帶。一旦這些倒霉的動物被捉住,嗜鳥龍便會十分迅速的利用自己鋒利而彎曲的牙齒收拾掉它們。

基本信息

概述

嗜鳥龍嗜鳥龍

恐龍名稱: 嗜鳥龍/鳥竊龍
拉丁文名: ornitholestes
恐龍體長: 全長1.8--2,臀高0.4米
恐龍體重: 不詳
恐龍食物: 小動物,像蜥蜴,青蛙和早期哺乳類動物
生存年代: 約1億5000萬年前,侏羅紀晚期
生存地點: 美國懷俄明州
辨認要決: 第三個小手指向內彎曲
恐龍種類: 蜥臀目·虛骨龍類

來 歷

嗜鳥龍意思為盜鳥的賊,但是實際證據不足。

嗜鳥龍嗜鳥龍

簡 介

嗜鳥龍嗜鳥龍
到目前為止,人們只發現了一具完整的嗜鳥龍骨架。嗜鳥龍就像小型的矮腳馬那么大,它屬於小型恐龍中的一員。當它在追趕獵物時用長長的尾巴平衡自己的身體。當我們在抓握住某些東西時,我們的拇指會向內彎曲。嗜鳥龍則可以利用它的的第三個小手指像人類的拇指那樣,向內彎曲,以便幫助它抓握住扭動掙扎著的獵物。 嗜鳥龍前肢上的其它兩個手指特別長,很適合抓緊獵物。儘管我們從它的名字上看,嗜鳥龍是以偷食鳥類為生的,但實際上,沒人能確認它是否可以捕捉到鳥。嗜鳥龍具有超常的視覺能力,可以幫助它辨認出奔跑或躲藏在蕨類植物及岩石下面的蜥蜴和小型哺乳動物。一旦這些倒霉的動物被捉住,嗜鳥龍便會十分迅速的利用自己鋒利而彎曲的牙齒收拾掉它們。嗜鳥龍的體重很輕,但後腳則像鴕鳥一樣強韌有力,而且還很長,故跑得很快。前肢較短,可以握東西,許多躲在岩縫中得蜥蝪、草叢中的小型哺乳類以及小恐龍,都逃不過它的魔掌。 有些專家認為它會捕鳥,但卻實性仍有待考證,不過,由於牙齒又長又尖像把短劍,所以這點可以證明它是肉食性恐龍。

食性

嗜鳥龍嗜鳥龍
嗜鳥龍是白堊紀早期的小型食肉恐龍,身體可能還沒有一隻山羊大。當時一些小型的哺乳動物、蜥蜴以及其他小型爬行動物,甚至是孵育中的其他恐龍,都可能成為它的食物。沒有證據顯示它曾真的捕食過鳥類,也不知道當初為什麼得了嗜鳥這個名稱。嗜鳥龍的頭頂上有一個小型頭蓋,牙齒很厲害。能快速追捕獵物,也能逃避那些因巢穴被掠而狂怒的大恐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