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王鄉

單王鄉

單王鄉地處六安市裕安區東北角,素有“雞叫聽三縣(霍邱縣、壽縣、原六安縣)之稱,總面積96平方公里,全鄉轄16個村、1個街道居委會,總人口5.2萬人。單王鄉交通便利,單王至六安、丁集、張灣三條縣道的公車及郭店至六安的農班車循環通過境內,水泥路村村通工程全覆蓋;水利配套設施齊全,防災、抗災能力強;農民回鄉創業、外商投資等形式興建的諸如秸桿碳化公司等特色企業不斷發展與壯大,年利稅250萬元;養殖業發展迅速,蝗蟲和河蟹等特色養殖成為一大亮點;集鎮建設迅猛發展,一座集商住、貿易為一體的3萬平方米的農貿市場屹立單王。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單王鄉政府 單王鄉政府

單王鄉位於北緯31°56′——32°23′,東經116°23′——116°32′。地處裕安區北端,東與金安區的沛東鄉、馬頭鎮、壽縣的太平鄉隔淠河相望;南接順河鎮;西連丁集鎮、固鎮鎮、霍邱縣 花園鄉,北鄰霍邱縣 彭塔鄉。鄉政府所在地單王街道距六安市城區27.8公里,緊靠老淠河西岸,離順河邊境2公里,距順河鎮街道8.5公里;離丁集鎮邊境6.5公里,距丁集鎮街道18公里;離霍邱縣花園鄉邊境3公里,距花園街道13公里。  

歷史沿革

1938年,國民黨政府將單家埠與王樓保合併為一體設單王鄉。

1949年建國時,單王鄉人民政府在此設立。建國初期,分別設立單王鄉人民政府、郭店鄉人民政府、張家灣鄉人民政府。

1958年秋實現人民公社化,鄉社合一,單王鄉、張灣鄉劃入大同人民公社,郭店鄉劃入丁集人民公社,1961年又分為單王、郭店、張灣三個公社,1969年又將單王、郭店、張灣三個公社與順河公社合併為躍進公社1971年——1972年相繼恢復單王公社、郭店公社、張灣公社。1983年體制改革時,公社改鄉,大隊改為村,單王公社,郭店公社、張灣公社相應改為單王鄉、郭店鄉、張灣鄉。

1992年撤區並鄉將張灣、郭店、單王三鄉合併為現在的單王鄉。  

產業結構

單王崗川秀麗,位於大別山至沿淮平原之間,因而有崗、灣、畈曲折多姿的自然風貌。鄉境東鄰老淠河,沿河岸邊以灣、畈為主,西方全是丘陵地區,主要以產水稻、小麥、油菜、花生、打瓜等農作物;沿淠河岸邊主產大棚蔬菜以及楊樹和桑樹。淠河裡的黃、黑沙,不僅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原料,而且是全鄉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興建了舉世聞名的北土崗南北支渠水利工程,更使單王的田崗增色,大地生輝。以史河灌區的汲東乾渠為源頭,從西到東,貫穿全鄉十個村,灌溉方便,庫、塘養魚也不斷發展,成為魚米之鄉。

單王地跨淠河,汲東乾渠兩河流域之間,屬亞熱帶季風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地形多樣,有崗有灣,宜於農、林、牧、漁的發展。全鄉有耕地42904畝,山場2000畝,水面3000畝,農業人口45531人,是國家的商品糧基地和裕安區的楊木林基地及商品魚基地之一,更是皖西白鵝的重點產區之一。

農業

主要是水稻、小麥,其次是玉米、山芋。近幾年由過去的一年兩季稻改為一年一季的雜交中稻,改漚水田、擴大小麥種植面積,推廣雜交稻和雜交玉米,產量得到大幅度上升,最高年產量為 4500萬公斤,是1978年的1.45倍。

經濟作物,以打瓜籽、油料、麻類為主。油料主要是油菜、花生、芝麻、大豆。經濟作物中蠶桑、棉花、西瓜在該鄉也占有重要位置。

林業

林業生產在該鄉經歷了一個興衰起伏的過程。建國初期,單王林木繁茂。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由於毀林開荒亂砍濫伐,森林幾度受到破壞。九十年代後期,林業生產又開始振興,大面積營造了楊樹基地,截止至2008年底有林地4000畝,其中部分楊樹已經成材。隨著庭院經濟的發展,村旁路邊植樹的形勢尤為喜人,綠樹成蔭、青山重現於單王大地。

畜牧業

畜牧業主要是飼養生豬、山羊和雞、鴨、鵝等家禽。生豬生產在農業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年飼養量在21000頭,其中母豬1625頭,雞、鴨、鵝等家禽飼養量超過32萬隻,其中白鵝6萬隻。尤其是單王白鵝,不僅肉食鮮美,是民眾喜愛的佳肴,而且羽絨價值極高,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漁業

漁業生產方面,該鄉可代養殖水面大,資源豐富。80年代初,已有小塘、小堰分散養殖,轉為建設庫養經營,商品魚產量大幅度增長,全鄉小二型水庫4座,漁塘1350畝,成魚年產量68萬公斤,水產品除魚外,還有鱔、泥鰍、海蝦等,都有很大的發展優勢。  

經濟建設

單王鄉圍繞“農業穩鄉,工業強鄉,第三產業興鄉”的發展思路,按照“樹誠信、謀發展、辦實事、展新貌”的總體要求,切實做到謀劃新的發展,壯大經濟實力,改善民眾生活,建設和諧社會。一是利用灣區的區域優勢和土壤特點發展特色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二是立足本鄉實際,加強水利配套設施建設和水利工程改造,全力服務於種植業;三是強力推進小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努力提高全鄉的三個文明程度;四是加強基層組織和政府自身建設,全面提高執政能力和工作水平;五是創造優美的環境、優惠的政策、優質的服務、優良的秩序,吸引農民回鄉創業和外商前來單王投資興業,以增產值、創稅收。

2012年是鞏固單王鄉經濟基礎、謀劃“十二五”發展的關鍵之年,將以上海世博會、皖江城市帶承接轉移示範區為契機,以發展為主題,以和諧為歸依,以富民為宗旨,以勤政為手段,努力打造裕安北部邊陲名集(鎮)、農工貿大鄉,努力實現“小康單王、平安單王、和諧單王”的目標,促進全鄉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農業建設

單王鄉面積居全區中上等,人口眾多,但農業生產條件在建國前比較落後。大面積的丘崗地區,缺水怕旱。僅有“碟子”塘、“篩子底”塘6座,水利設施嚴重不足。建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渠庫等水利基礎工程建設,已基本上解決了農業灌溉問題。2000年旱情嚴重,但由於該鄉較好地發揮了水利工程的效益,單王鄉依然是豐年。水利設施興建方面,該鄉在沿河灣畈區,興建了防洪澇渠,全鄉共築堤10餘公里。2004年以來,國家幫助建排澇站、畜水閘8座,大大減輕了洪澇災害。此外,2007年還在張祠村、單王村境內進行了土地平整、低產田改造等工程,並修建田頭排澇渠16公里,機耕路8條。

鄉鎮企業

鄉鎮企業異軍突起。1976年該鄉開始建立鄉鎮企業專管機構,在改革開放之後,該鄉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指引下,大力興辦了鄉鎮企業。截止至2008年底,該鄉已辦私營企業7個,產值447萬元,占全鄉經濟總量的25%,拳頭項目有建築建材、糧油加工、采沙、採石,尤其是建材工業,全鄉共有紅磚輪窯2座,年產紅磚1780萬餘塊,成了個私企業的支柱。2000年來,該鄉鄉村民還興建手套廠2個,卷板廠2個,麵粉廠1個,預製樓板廠2個,年利潤65萬元。老淠河鐵沙、黃沙品位高,蘊藏量大,年開採量1500萬噸,開發前景廣闊。2005年以來,興辦了球磨鐵砂廠1個,年收入50萬元。  

基礎建設

交通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該鄉交通建設成績顯著,全鄉共修築新單路、郭單路、張灣柏油路3條,長23.8公里。砂石路7條長25公里,公路橋樑16座,鄉村公路15條,其中水泥路11條,長30.7公里,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總長增加了16公里,提高了2倍。另有單王公車站,占地180平方米,總造價60萬元。

商業貿易

該鄉商業繁榮興旺。全鄉供銷、外貿、物資已形成購銷網路,年收購糧食2000萬公斤,油料414萬公斤,麻類120萬公斤,花生400萬公斤,打瓜籽18萬公斤,羽絨1500公斤。2008年農副產品收購總值1500萬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200萬元。預計到2009年元年底,單王農貿大市場一期工程20000平方米的商貿樓將竣工,這將對發展鄉鎮經濟、縮小城鄉差別有著重要意義。  

文教衛生

改革開放以來,文教衛生事業在該鄉發展很快,幼稚園、國小、中學都具有良好的辦學規模,截至2008年底全鄉共興辦幼稚園5所,入園兒童320人;國小16所,在校生4905人,入學率達99%。國中4所(含1所民辦),在校生2448人。全鄉在職教師266人。中學校舍面積11426平方米,國小校舍面積14364平方米。“兩基”“普九”目標已順利完成。全鄉文化、廣播、有線電視轉播站齊全,廣播、有線電視送達全鄉各處角落,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鄉有衛生、防疫、醫療單位13個,提供住院床位26張,農村醫療點11個,婦科助產人員3人,對防治疫病、保證人民的身體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自1978年以來,全鄉培訓科技人才120人次,推動了科學技術套用方面的進步。在醫療條件的提高及全民體育運動的推動之下,該鄉居民的身體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  

六安鄉鎮(一)

主要是詳細介紹福建的各鄉鎮情況,使搜尋者一目了然,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