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樅

單樅

一種茶名,單樅茶,是在鳳凰水仙群體品種中選拔優良單株茶樹,經培育、採摘、加工而成。因成茶香氣、滋味的差異,當地習慣將單樅茶按香型分為黃枝香、芝蘭香、桃仁香、玉桂香、通天香等多種。因此,單樅茶實行分株單采,新茶芽萌發至小開面時(即出現駐芽),即按一芽、二三葉標準,用騎馬採茶手法採下,輕放於茶羅內。

基本信息

有強烈日光時不採,雨天不採,霧水茶不採的規定。一般於午後開採,當晚加工,制茶均在夜間進行。經曬青、晾青、殺青、揉捻、烘焙等到工序,歷時10小時製成成品茶。
單樅單樅

簡介

烏龍茶的獨特之處和巨大的魅力主要在於它具有沁人心脾的芬芳和令人慾醉的滋味,飲之使人心曠神怡,精神振奮。鳳凰單叢茶是從國家級優良品種鳳凰水仙選育出的優異單株(株系),極其寶貴的品種資源,其成品茶品質優異,香和味各具一格。鳳凰單樅有幾十個株系與類型,據潮州鳳凰茶樹資源志介紹鳳凰茶具有自然花香型的79種(株)、天然果味香型12種〔株〕、其他清香型16種〔株〕。用這些優異單株鮮葉製成的茶,如黃枝香茶、芝蘭香茶、肉桂香茶烏龍茶,既是茶樹品種名,又是成品茶名。
因茶香、滋味差異,習慣將單樅茶按茶香型分為芝蘭香單樅、黃枝香單樅、桂花香單樅、玉蘭香單樅、杏仁香單樅、肉桂香單樅、柚花香單樅、姜花香單樅、茉莉香單樅等香型單樅茶,還有烏崬單樅茶王、烏崬群體單樅、烏崬八仙單樅、烏崬東方紅、鳳凰烏崬宋種單樅等高檔茶葉。

特點

外形條粗壯,勻整挺直,色澤黃褐,汪潤有光,並有硃砂紅點;沖泡清香持久,有獨特的天然蘭花香,滋味濃醇鮮爽,潤喉回甘;湯色清澈黃亮,葉底邊緣朱紅,葉腹黃亮,素有“綠葉紅鑲邊”之稱。具有獨特的山韻品格。

社會評價

鳳凰單樅的產銷歷史已有900餘年。1955、1982、1986年獲商業部全國優質名茶稱號,1986年在全國名茶評選會上被評為烏龍茶之首。1990年由汕頭市茶葉進出口公司潮州分公司生產的金帆牌鳳凰單樅被商業部評為全國名茶。1989年農牧漁業部在西安召開的名茶評比會上獲名茶金杯獎。1991年在“中國杭州國際文化節”上榮獲“文化名茶獎盃”。在國內主銷閩、粵,出口日本新加坡泰國、港澳等國家和地區。

單樅單樅

茶的山韻

簡介

鳳凰單叢茶除具備以上品質外,還具備獨特的“山韻”,所謂“山韻”主要指滋味而言,是對肉質上更深一層的表述,只能意會,這種特殊的“山韻”是鳳凰單叢茶品質特有的關鍵,也是區別於其它產地單叢茶所在。

成因

究其原因,離不開三個必備條件:一是優越的生態條件;二是良好的茶樹品種資源;三是精湛的採制工藝。前一方面是決定茶葉品質獨特“山韻”的必備條件;後兩方面,主要是對單叢茶品質的“香”、“活”、“甘”有影響,而與“山韻”無明顯關係。鳳凰區內植被多樣化,山清水秀,其綠化率達到96.4%、森林覆蓋率為85.1%,強大的綠色後盾,有效地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是,淨化空氣,是保持鳳凰山自然生態平衡的地基石。鳳凰單叢茶獨特品質形成與其生長的生態環境條件極為密切,不僅和季節氣候、溫濕度、水資源質量有關,還和海拔高度、土壤條件等因素密切聯繫。

鳳凰單樅茶製作方法

概述

單樅茶製作方法是一種茶葉的製作技術。按照以下步驟進行:采青、攤青、曬青、做青、殺青揉捻烘火烘乾,其特徵在於采青時間在晴天午後進行,採摘方法為開面或打頭;攤青要及時,按照早采厚攤、後采薄攤的原則,曬青方法是在晴天採用日光曬青和陰天採用加溫萎凋;做青包括搖青和涼青,做青過程在涼青間進行;殺青採用燃氣炒青機,揉捻由揉捻機進行,烘火在烘培機中進行,烘乾在烘培機中進行。鳳凰單叢茶千姿百媚,丰韻獨特的品質,是歷代茶農沿用傳統的工藝,精心製作而成。在傳承工藝的歷程中,不斷的認識、改良、創新、向前邁進。鳳凰人總結出一套有別於其他茶類的、獨特的單株採制經驗。這是一個經歷了漫長的沉澱積累,凝聚著古今一代代茶人聰明智慧的優秀作品。在鳳凰茶鄉,茶農們最津津樂道的是傳授'制茶經',如何制好茶,賣出好價格……將成功喜悅感與他人分享。縱觀鳳凰單叢的產制全程,我們可見,從單株培育開始,為單株採制奠下分類基礎;單株採制的獨特工藝,又為單株鑑定品質提供了機理保障。這是一個從最佳化良種開始,發展名優茶的良性循環產鏈。鳳凰單叢茶的採摘初制工藝是手工或手工與機械生產相結合。其製作過程是曬青一晾青一做青一殺青揉捻一烘焙6道工序,其中多道工序又不斷反覆才能製成如益品道品質的好茶。其中環環緊扣相關,每一工序不能粗心隨意,稍有疏忽,其成品非單叢品質,而降為浪菜或水仙級別,品質價格相差甚遠。
單樅單樅

採摘

鳳凰單叢茶的製作程式,是從鮮葉採摘開始的。當新梢出現駐芽,一般采2~5葉。不能過嫩採摘,因鮮葉太嫩,其所含苦澀味物質多;也不能過老採摘,鮮葉粗老,葉細胞老化,纖維素多,製成乾茶外形及滋味都差。所以,掌握芽葉生長在一定的成熟度(嫩對夾葉),適時採摘。採摘時間。有強烈日光時不採,雨天不採,霧水茶不採的規定。一般於午後開採,要選擇晴天下午1時至4時。當晚加工,制茶均在夜間進行。制單極茶,鮮葉一定要經過曬青,晴天採摘有利於曬青。選擇下午採摘,對鮮葉曬青有利因素是:下午4時以後,陽光的漫射不強烈,可避免灼傷鮮葉;適宜鮮葉輕度萎凋,水分適度揮發,增進鮮葉有效成分。
採摘採摘

採茶鮮葉採摘要求:做到手快、眼快;輕采輕放;松堆、分類隔開;及時曬青。所謂輕采輕放,即採摘時防止折斷葉片,避免芽葉損傷;防止葉片在採摘時,被手溫傳熱影響紅變。松堆,即採下來的鮮葉不能壓實,防止葉溫升高;鮮葉採摘後要分類隔開,因茶樹品種不一,採下來的茶青有烏葉、白葉、厚葉、薄葉、大葉、小葉之分,應分別置放茶筐,以利於分類加工;採回來的茶青,要及時曬青,如果陽光強烈,或當天采青葉數量多,不能馬上曬青的鮮葉,應及時薄攤置放,為曬青程式作準備。

曬青

將采來的青葉,利用日光萎凋叫曬青。曬青的目的,是通過陽光照射,便茶青中一部分水分和青草氣散發,增強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促進茶青內含物及香氣的變化,為後續做青的發酵過程創造條件。這是鳳凰單叢優異品質形成的第一個環節。曬青工序,一定要按各種茶青的葉質情況,合理、均勻曬青。按'一薄、二輕、二重、一分段'的原則操作。一薄,即曬青時,要做到葉片薄攤不重疊,使茶青葉受陽光照射後,達到水分蒸發一致和葉溫一致。二輕,即莖短葉,薄葉片含水分少的應輕曬;在乾旱天氣,空氣濕度小,採摘的青葉要輕曬。二重,即莖葉肥嫩,含水分多的葉片要重曬;在雨後採摘,空氣濕度大的要重曬。一分段,即莖長葉多,老葉多的青葉要分段曬,即曬一段時間後,放置陰涼處,讓其水分平衡再曬。如果一次重曬,會造成水分失調,形成乾茶後,香氣不高帶苦澀味。
曬青工具:一是用竹蔑編織成的竹篩,茶農們稱謂'水篩',直徑約120厘米,邊高4厘米,篩孔直徑0·66厘米,用於攤放鮮葉。每水篩攤放鮮葉約0·5公斤,攤放厚度越薄越好。曬青工具之二有曬青架,架高80~90厘米,寬約80厘米,用於承放多層水篩。曬青架應置於廠房外陽光充足處,薄攤好的茶青葉置於水篩中,承放在曬青架上,讓陽光照射,不宜翻動。
單樅單樅

製作鳳凰單叢茶鳳凰單叢,曬青最佳時間為下午4時至5時,掌握曬青時間長短,應視葉張的厚薄、含水量多少、陽光強弱等因素來決定。在氣溫25℃左右條件下,曬青時間約15~20分鐘。在生產中,制茶能手憑綜合經驗,掌握曬青程度。曬青程度要掌握:1.葉片失去原有鮮綠光澤,轉為暗綠色;2.青葉基本貼篩,葉質柔軟已失去彈性;3.茶青略有水香形成;4.茶青失水率約為10%~15%左右。曬青工序注意事項有:1.陽光強烈時不能曬青,避免灼傷葉片;(2)避免曬青不足或曬青過度。曬青不足時,茶青含水量過多,少數葉張會變軟,多數葉張呈緊張狀態,導致成茶青條多,滋味苦澀;若曬青過度,因葉子失水過多,部分嫩葉會變紅起皺,茶青就會還陽不起來,導致晾青時葉子不能恢復緊張狀態,影響下一步的生化變化。

晾青

曬青後的茶青連同水篩搬迸室內晾青架上,放在陰涼通風透氣的地方,使葉子散發熱氣,降低葉溫和平衡調節葉內的水分,以恢複葉子的緊張狀態,稱為晾青。隨著晾青時間增長,葉子又會呈萎凋狀態。
晾青晾青

晾青,要做到薄攤,即一般青葉堆攤厚度不高於3厘米,如果堆攤過高,會造成葉溫升高而致發酵加快,出現早吐香現象。

做青

做青是香氣形成關鍵的工序,關係至成茶香氣的鮮爽高低,滋味的濃郁淡薄。做青是由碰青、搖青和靜置3個過程往返交替數次進行。在整個做青過程。要密切關注青葉回青、發酵吐香、紅邊狀況,結合當天溫濕度氣候,看茶做青。這是一個積聚相當豐富經驗的綜合判斷,許多制茶能手,是以鐵棒磨針之工夫,非一日之功。做青間要求室溫20℃左右,相對濕度以80%為宜。碰青原理是:用雙手從篩底抱葉子上下抖動,使茶青相互碰擊,起到磨擦葉緣細胞,產生發酵作用。在多次碰青過程中,青葉的氣味從青草氣味→青香氣味→青花香味→逐漸轉為鳳凰單叢茶各品種特有的自然花香微輕香氣。碰青的原則:必須視原料、品種、時間、曬青程度和天氣情況而靈活掌握。碰青次數,一般是5次。每次碰青後,通過靜置,會產生回青狀態。在整個做青工序,以感官判斷'看青碰青',一般掌握手的力度應先輕後重,次數由少到多,葉片攤放先薄後厚的原則。做青工序技術性較強,有五個關鍵問題細述如下:1·夜間進行做青在夜間做青的茶葉,通常是在下午一時左右開始採摘的鮮葉,具備的水分較平衡,有效物質多;夜間空氣溫度大,有利於茶葉的回青;二是夜間氣溫低,便於制茶操作,鳳凰人的思想有一個概念,'過夜'是好茶,因而,在操作方面比較細緻,綜合這幾個因素,在夜間進行做青較有利於白天製作。2·做青工序中,要考慮如何保證茶青回青茶青在碰青後如果不能按時回青,其製成的乾茶一定帶苦澀味。茶青的回青原理是:在曬青過程中,葉片受日光照射水分消失快,而枝條葉脈水分消失慢,形成葉片與枝條的含水量不同。在碰青過程中,通過振動刺激,枝條葉脈的水分在循環流動,不斷補充到葉片細胞中,使枝、葉水分協調平衡,形成茶葉的回青。通過水分的相互間流動,把枝條葉脈里所含的有效成分,輸送到葉片細胞,同時,可減少苦澀味。因此,在做青過程中,一定要解決好水分的平衡,達到按時回青,在正常的加工中,通過第三次碰青,就要達到回青。3.做青葉吐香時間的掌握關係到成茶的香氣高低,品質優次做青過程中,常出現先吐香,慢吐香,不吐香的現象,而相應製成的乾茶香氣表現為香氣不高、不清、無香。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受溫度的影響,引起茶青的發酵,在操作過程中溫度愈高,芳香物質的分解越快,形成先吐香,相反就慢。所以,在做青過程中,一定要結合氣溫操作,控制做青葉適時吐香。在第三、四次碰青、靜置階段,感覺香氣轉變明顯加快,從淡淡的水香逐漸轉微花香至花香顯露。此時,是轉接下一工序的鄰界點。隨著做青殺青揉捻、烘乾過程,品種的自然香型特徵越發明顯。4·做青葉的紅邊程度,是判斷發酵的依據其原理是,在碰青過程,給予茶青一定力度的碰損,使邊緣葉細胞在酶的活動下,氧化而形成紅邊狀態。其發酵適度與否,直接影響茶葉的質量。在碰青過程中,如果紅邊不夠就要通過搖青,給予一定的力度磨擦葉片邊緣;如果紅邊過多,就要減少搖青力度,控制氧化。5·發酵過程,必須有一定的適宜溫度正常20℃左右,是制好茶的最佳溫度。如果氣溫偏低,就必須把搖青時間延長,反之,溫度過高,應把青葉松堆、薄攤,降低葉溫,控制葉發酵在做青過程中,如果遇到北風乾燥天氣,室內濕度低,影響青葉回青。此時,必須及時採取措施保持一定濕度,控制青葉水分消失過快。現代科技的發展,推動茶產業的進步。今天,一部分鳳凰茶農,套用現代空調設備,保證做青過程的溫濕度適宜,精心加工各種香型的名優單叢茶。加工過程中,做青(搖青)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青葉的回青階段,就是從第一、第二次碰青之間,每次間隔時間掌握1·5~2小時,在這過程中重點解決青葉回青。在操作時要均勻,輕碰,松放、薄攤。青葉經過曬青後水分消失,形成柔軟狀態。如果碰青力度重,易使葉脈和葉細胞斷折破損,影響水分循環補充,形成水分失調,不利於回青。青葉的發酵階段為第二階段。第三次碰青到殺青,每次碰青間隔時間掌握2~2·5小時,這一過程重點注意發酵、吐香、紅邊現象。在正常情況下,青葉從第三次碰青時就出現吐香,如沒有出現吐香,就是溫度偏低,發酵慢。應採取措施提高溫度,加快發酵吐香。另外,從第三次碰青時青葉開始出現輕微紅邊狀態。第四和第五次碰青後,兩手緊握篩沿,用力做迴旋轉動,使葉梢在篩面作圓周鏇轉與上下跳動,使葉與葉之間相互碰撞、葉片與篩蔑相互磨擦,這就叫搖青。通過五次碰青後,發酵程度已達到出現紅邊,葉形呈湯匙狀,香氣顯清花香味,即為碰青、搖青適度。

殺青

殺青,也叫炒青。殺青的目的,是用高溫抑制做青葉的酶促氧化,控制茶葉色、香、味的形成。殺青方法:手工殺青,用口徑72~76厘米的平鍋或斜鍋,鍋溫掌握在200℃左右,青葉投人鍋時,發出均勻的響聲。每鍋投葉量1·5~2公斤。通過均勻翻動,開始以揚炒,讓其青臭味揮發,以後轉為悶炒,防止水分蒸發太多。炒至葉色漸變淺綠,略呈黃色,葉面完全失去光澤;無青臭氣味,氣味變成微花香(品種香),即為殺青適度。現在,機械殺青在鳳凰茶區己廣泛套用,制茶能手不用打開殺青鍋門,
以貼近鍋旁嗅聞氣味,即可判斷殺青適度出鍋時間。
殺青工序注意事項有:(1)烏葉與白葉要分開殺青,根據青葉不同形態、莖細嫩、葉質厚薄、含水量的不一,掌握時間及火溫要求應不同。(2)火溫控制適當,溫度應先高后低,防止青葉燒焦。揚炒時間不宜太長,防止出現失水太多,葉片乾枯、碎裂。火溫不宜太低,悶炒時間不宜太長,防止出現葉片氧化紅變。殺青適度的葉質柔軟,便於揉捻成條做形。
殺青殺青

揉捻

揉捻的目的:是使茶條成型,外型美觀;使葉細胞破碎,茶葉內含物滲出黏附於葉面,經過生化作用,使茶葉色澤油潤,滋味濃醇、湯色艷亮、耐沖泡。揉捻過程的掌握要領如下:(1)青葉出鍋後,應稍透散水氣,隨即進行溫揉,溫揉葉質柔軟易捲曲成條造型。(2)揉捻的力度應掌握先輕後重,宜逐漸加壓,以揉出茶汁為適度,不宜用力過重。(3)如外形不壯直緊結,要進行第二次復炒、復揉以增強外形條索緊結。(4)揉捻過程,避免葉溫升高,防止水悶產生。揉好的茶葉要及時拆松、薄攤,並及時進行烘焙,防止茶葉繼續氧化,導致成茶滋味欠爽,湯色暗紅。
揉捻揉捻

烘焙

鳳凰單叢茶烘焙方法分為初烘、攤涼、復烘3個階段。其目的是蒸發葉內多餘水分,促使葉內含物起熱化、構香作用,增迸和固定品質,以利貯藏。初烘:將揉捻葉置於烘籠內進行第一次初焙,火溫要掌握在130~140℃,時間5~10分鐘,中間要翻拌兩次,翻拌要及時、均勻,攤放厚度不能高於1厘米,烘至六成千則可起焙攤涼。 攤涼:1—2小時,攤涼厚度不能高於6厘米,待初烘茶葉涼透,梗葉水分分布均勻為適度。復烘:將初烘葉進行第二次復焙,火溫掌握在100℃左右,攤放厚度不能高於6厘米,烘至八成乾則可起焙攤涼。最後,進行第三次烘乾,火溫掌握在70—80℃,烘至足乾一般需2-6小時。鳳凰單叢茶不能一次烘乾。烘乾是茶葉品質優劣的關鍵性環節之一,在烘焙過程中一定要根據茶葉變化情況,注意調節溫度,初烘火溫宜高一些,復烘火溫宜低,烘籠上要加蓋,以免香氣散失。烘焙過程及時翻拌、堅持薄焙,多次烘乾,促進茶葉色澤和香氣、滋味綜合顯優。
烘焙烘焙

貯藏

烘乾完成茶葉要攤涼後及時貯藏,防止吸濕和生雜味。貯藏時包裝物應不帶其他雜味並起防潮作用,裝後置於乾燥處。鳳凰茶農製作好轉人存庫產品的保管方法,是用白布袋內襯塑膠袋,或用大鐵鋅桶或不鏽鋼桶貯裝,可起到防光和防潮作用。用於銷售包裝的產品,用雙層紙包裝成長方立體型半斤裝、2兩裝等,廣東民眾和許多海外僑胞,熟悉這種世俗沿襲的傳統產品,親切地稱謂為'枕頭包'。看著茶農們包裝這種'枕頭包'單叢,猶如在觀賞工藝造型。他們不用模具,就憑一雙手,靈巧飛快地摺疊出稜角分明,似如統一從模具出來一樣,形狀整齊的'枕頭包'。這種包裝產品雖然樸實無華,但是,許多外地的茶商或銷售商,要完成這種包裝形式,確是'無從下手',需要用木模配置,才能一般整齊。今天,鳳凰人在保留傳統包裝的同時,開發出一系列防光、防潮、無異味的新型包裝,有用於禮品的罐裝產品,鋁薄袋、小泡裝(當然,單叢茶易碎,小泡袋不適用)等等。在市場上廣為暢銷。

工夫茶藝

簡介

鳳凰茶產自南粵潮州,獨特的潮州“工夫茶”,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徵,形成很有特色的潮州茶文化。潮州工夫茶是中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它是在唐宋時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飲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屬散條形茶瀹(yue)泡法的範疇,是瀹飲法的極致。雖然盛行於閩粵港台地區,但其影響早已遍及中國,遠及海外。

茶藝

1、鑑賞香茗:主泡師用茶則從茶倉中取出一壺量的茶葉,置於賞茶盤中,助泡接過賞茶盤,讓客人鑑賞乾茶,並介紹所用茶的特點。 孟臣淋霖:用沸水澆壺身,其目的在於為壺體加溫,即所謂“溫壺”。2、烏龍入宮:將茶葉用茶匙拔入茶壺,裝茶的順序應是先細再粗後茶梗。3、懸壺高沖: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滿壺口為止。
4、春風拂面(刮頂淋眉):少壺蓋颳去壺口的泡沫,蓋上壺蓋,衝去壺頂產泡沫。淋壺可沖淋壺蓋和壺身,但不可衝到氣孔上,否則水易沖入壺中。淋壺的目的一為清洗,二為使壺內外皆熱,以利於茶香的發揮。5、熏洗仙顏:迅速倒出壺中之水,是為洗茶,目的是洗去茶葉表面的浮塵。6、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燙杯,又謂“溫杯”,轉動杯身,如同飛輪鏇轉,又似飛花歡舞。7、玉液回壺:用高沖法再次向壺內注滿沸水。
8、遊山玩水:也稱運壺,執壺沿茶船運轉一圈,滴淨壺底的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影響茶之聖潔。9、關公巡城:循環斟茶,茶壺似巡城之關羽。此番目的是為使杯中茶湯濃淡一致,且低斟是為不使香氣過多散失。10、韓信點兵:巡城至茶湯將盡時,將壺中所余斟於每一杯中,這些是全壺茶湯中的精華,應一點一滴平均分注,因而戲稱韓信點兵。11、敬奉香茗:先敬主賓,或以老幼為序。
12、品香審韻:先聞香,後品茗。品茗時,以拇指與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稱三龍護鼎。品飲要分三口進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動心”,茶湯的鮮醇甘爽,令人回味無窮。13、高沖低篩:沖泡第二泡茶,重複第八步動作。
14、若琛復浴:手法同若琛出浴。
15、重酌妙香:重複第九、十、十一步動作。
16、再識醇韻:重複第十三步動作。
17、三斟流霞:沖泡第三泡茶。鐵觀音等烏龍茶,內質好,香氣濃郁持久,有“七泡有餘香”之美稱。因是表演,故只衝泡三次,希望能為來賓帶來美好的回味。

宋種傳說

傳說南宋末年宋帝衛王趙昺,南逃路經烏崬山,口渴難忍,侍從識得茶能解渴,便從山上採得新鮮茶葉,讓昺帝嚼食,嚼後生津止渴,精神倍爽,賜名為“宋茶”。後人稱“宋種”,其茶樹原稱鳥嘴茶,生長在海拔1000米左右處草坪地的石山間。後人慕帝王賜名“宋茶”名聲,爭相傳種,經過一代又一代長期繁衍種植,至清乾隆嘉慶年間(1736-1820年),茶區初見端倪。同時由於鳳凰茶品質優異,便成為清朝庭貢品和中國名茶之列。古人種茶不苟株行距,隨意取種苗在村前屋後或坡地石間種植,從不修剪任其自然生長成大樹,採茶時則留頂芽以保養茶樹,形成滿天星似的形狀各異片片古茶林和近兩萬株大樹茶。

獲獎記錄

鳳凰茶既是傳統名茶,又是歷史名茶。近數十年來,鳳凰茶在市級、省級、國家級、國際級的茶葉評比會上,屢獲殊榮;僅在18次國家級、國際級評比中就獲得金杯9個、金牌8塊和銀杯4個及其他15個獎項(其中國際級8項),博得與會者和廣大民眾的好評和讚揚。正如《潮州日報》報導:美國前總統尼克森訪華,品嘗鳳凰茶後,結論是"比美國的花旗還要提神。"國家政協副主席葉選平品味鳳凰茶後說:"喝了鳳凰茶,其他茶就不想喝了。"日本茶葉博士松下智先生說:"鳳凰茶是中國的國寶。"一、1955年在杭州評比會上被推薦為全國28個傳統名茶之一二、1982年獲商業部優秀產品稱號,同年在長沙技評為全國30個歷史名茶之一三、1986年在福州舉辦的全國五大茶類134個名茶評比中獲第一名四、1989年農牧漁業部在西安舉辦的全畫名茶評比中被評為全國名茶第一名五、1990年被商業部評為全國第一名茶六、1991年在杭州舉辦的名茶文化節上被評為“國家文化名茶”,同年被農業部鑑定為“綠色食品”;七、1995年在第二屆中國茶葉博覽會上獲金獎;八、1996年在第三屆中國茶葉博覽會上獲金獎;九、1997年5月在第二屆“中茶杯”茶葉評比中獲特等獎和一等獎十、1997年11月在首屆中國(國際)名茶博覽會上榮獲金杯獎和金牌獎十一、1999年蜜蘭香單樅茶在省茶葉學會組織舉行的名茶評比中取得第一名,並榮獲省級名茶稱號;十二、1999年九月份桂花香單樅茶榮獲99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十三、1999年十二月烏龍單樅茶系列產品枝廣東省經濟委員會、省名牌產呂認定委員會確認為廣東省優質產品和省名牌產品。十四、2001年桂花香單樅再次被評為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十五、2002年選送參加“中茶杯”評比桂花香單樅獲得一等獎十六、2002年蘭花香單樅獲得第四屆國際名茶評比金獎十七、2002年選送的蜜蘭香,八仙單樅二項獲得廣東省第五屆名茶質量競賽金獎。十八、2003年11月鳳凰單叢在廣東省首屆茶文化研究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暨茶王大賽中榮獲單叢茶王獎。十九、2004年6月海峽兩岸(福建)優質農產品貿洽會中國(福建)茶葉博覽會茶王大賽榮獲優質獎。二十、2004年11月中國茶,廣州(國際)採購會暨第三屆全國名優茶質量評比大賽榮獲玉蘭香單叢金獎。

其他相關

單樅”還是“單叢”?
1.支持關於“樅”的一般是從字型上的形象聯想到應該是“樅”。
應該是“樅”,但是現在也有用“叢”的,兩者都是“cong2”
用“從”和“蓯”屬於簡化誤用:簡化字把很多的“cong2”都寫做“從”,後來,隨著簡化字的不提,也就回到了過去的“樅”。樅是指樹木植株,單樅是一個品種,也是一個植株,代表著向上生長的單株茶葉個體。叢是指聚集在一起,泛指花木草葉都可以聚集一起生長,如果跟單個植株合起來使用,變成“單叢”,就沒有什麼道理了。蓯蓉是中藥的特指,長在一起的草本,茶葉是木本,顯然不能用它。
在繁體中文裡看“從、叢、蓯、樅”應該是“從、叢、蓯、樅”好像更象形一些。2.支持關於“叢”的一般是從字義上的根據來定義為“叢”。
樅與叢的字義確有很大區別。
樅cong(樅,陽平)說文解字:松葉柏身,從木從聲。 辭海:一義為木名;二義為聳峙,翹然;三義為姓氏;叢cong(叢,上聲)說文解字:聚也從取聲; 辭海:一義為聚集,也指聚集而生的樹木:二義為細碎,三義為姓氏。而在茶書茶論中,樅與叢常混用。如華夏出版社《中國茶事大典》,就用樅,鳳凰單樅,武夷名樅;而在武夷山,著名茶文化專家林冶則用名叢,武夷茶業學會會長趙大炎也用名叢。又:在武夷山方言(建州八音)中,叢,讀如叢,為量詞,與棵通用,一叢稻,一叢茶,一叢樹,大叢則稱“蓬”,這樣看來,樅確是錯,準確的應為叢。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將樅作叢,並寫進茶事辭典,其錯自何時起,實不可考。但我想大約是望生義,把樅與叢的讀音混同了。樅讀如匆,而我們卻錯讀為叢了。構想如果我們準確地將單樅名樅讀成單匆名匆,那不笑掉了牙。如果勉強要有一個與叢通用的,或許是繁體“欉”。我也看到過有人簡化成叢加上一個木字旁,或許這是樅的又一種誤源吧?3、統一名稱——單叢 政府發文規範之前.最初見之於文章應是曾楚楠老師最先提出"樅"與"叢"字義的不同.後陳香白老師在《農業考古》也發文詳述.附錄: 關於規範嶺頭單叢統一名稱的函各有關單位:為規範嶺頭單叢茶的統一名稱,消除不正確使用“嶺頭單叢”名稱現象,進一步提升中國嶺頭單叢茶的知名度,特將嶺頭單叢名稱函告各有關單位。“嶺頭單叢”名稱於1981年10月被廣東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定名為“嶺頭單叢”,於2002年4月2日被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國家級茶樹良種(審定編號:國審茶2002002),從現在起,凡使用“嶺頭單叢”名稱的,一律以“叢”字為準。特此函告。
首屆中國嶺頭單叢茶文化節組委會辦公室 2004年8月,潮州市政府又下文通知,所有單叢茶包裝、宣傳、行銷一律採用“叢”字,其它以“單樅”字為錯別字,不能使用和銷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