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寇松

喬治·寇松

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殖民大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如何維持這樣一個龐大的殖民帝國,成為英國不少官員、學者關注的問題。寇松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是英帝國時代著名的政治活動家、鐵腕的帝國主義者,既是維護和擴張這個“日不落帝國”海外疆土的“疆界”理論家,又是一個身體力行的實踐者。他平生獲賜世襲貴族爵位達七個之多。

生平概述

喬治·納撒尼爾·寇松George Nathaniel Curzon, 1st Marquess Curzon of Kedleston (1859年1月11日英國德比郡凱德爾斯頓-1925年3月20日倫敦 ), 第一代凱德爾斯頓的寇松侯爵,英國保守黨政治家,曾任印度總督 (1899-1905),因在印度分割孟加拉,用兵西藏,劃分蘇波邊界而聞名。

帝國之星

寇松勳爵寇松勳爵
寇松出身於英國的貴族家庭。是斯卡斯代爾男爵最大的兒子。在伊頓公學上學時,儘管與那裡的老師關係相處不很融洽,但寇松卻顯示了他在學術上的卓越才華,贏得了許多獎項。1878年,他進入牛津大學繼續求學,1880年他當選為牛津學生會主席,並成為萬靈學院的一名研究生。他的才華引起了保守黨的注意,在黨領導的精心栽培下,1885年他牛津大學畢業後就成為索爾茲伯里侯爵的秘書。1886年,索爾茲伯里出任首相。在他的舉薦下,寇松的仕途之路
寇松的第一個妻子寇松的第一個妻子
最初就頗為順利:1886年當選為議員,1891年~1892年出任印度事務部次官。在仕途得意的同時,1895年,他迎娶了芝加哥一位百萬富翁的女兒瑪麗,他們生有3個女兒,之後,他再度官運亨通——被任命為外交部次官。
寇松在學生時代就對英帝國的東方事務有著濃厚興趣,入仕之初的 “權勢+財富”生活讓他增添了少年得志的驕傲,增加了馳騁政壇的雄心,東方也成了他展示才能的重要空間。1888年後,在索爾茲伯里侯爵的建議下,他以議員身份週遊世界。根據遊歷、考察的體會,他陸續出版了 《中亞細亞的俄國》、《波斯與波斯問題》和《遠東問題》。在這些著作中,他指出,要想維護英帝國的海外“疆界”和霸權,英國應當以印度為基地與俄國展開對中亞的爭奪,並依託印度 “打通遠東門戶的陸路和鐵路”,通過海上力量保護,鞏固它在遠東的優勢地位。

中國之行

1896年李鴻章與索爾茲伯里、寇松(右)1896年李鴻章與索爾茲伯里、寇松(右)
1892年,英國政客喬治·納撒尼爾·寇松勳爵曾來華旅行。他在兩年後出版的《遠東問題:日本朝鮮中國》一書中,記述了在津做客直隸總督衙門、會晤李鴻章的場景,並稱這是他“畢生最美好的回憶”。
寇松乘著綠色的轎子來到直隸總督衙門門前,步行穿過幾座略顯髒亂的偏狹前院。建築陳舊、油漆斑駁,也許這就是官不修衙的表征。在總督接待來訪的房內,中間擺著長桌,四周都是座椅,布置簡單。寇松沒想到,總督辦公地竟如此儉樸。寇松近距離觀察了李鴻章。看到他“有六英尺多高,身著灰色絲長袍,戴黑絲帽,很有威儀。”“唇上的大鬍子將嘴巴遮住一半,下巴上也留著中國式鬍鬚。頭髮是正在變白的深灰色。”在翻譯幫助下,二人就共同關心的時政問題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會談。1896年8月,出訪歐美的李鴻章,在英國又見到以外交副大臣身份陪同英國首相接待他的寇松。寇松回憶起在津觀感,並以《遠東問題》一書相贈。

印度總督

1901年印度獵虎1901年印度獵虎
1891年,他被首相索爾茲伯里任命為負責印度事務部的國務大臣。4年後,寇松全權擔任了外交副大臣,被授予樞密院官員的稱號,使他擁有相當於內閣成員的權利。
1898年,當他39歲時,寇松被任命為英屬印度總督,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印度總督,並連任了一次。他那些維護殖民帝國的海外疆土“理論”開始付諸實施。檢查民族報刊,強化對學校的控制,為了鞏固英國印度統治,他承襲了傳統的“分而治之”的殖民統治原則,1905年,他公布了把孟加拉省劃分為兩個行政管理區的法令,用了孟加拉複雜的階級和民族矛盾,煽動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之間的矛盾,破壞和分裂孟加拉民族的團結。他把印度視為英國同列強爭奪中亞、遠東的基地,以便宰割、兼併遠東那些在他看來“政治邊界”尚未確定的國家,因此他在英屬印度實施高壓政策。為了同俄國在中亞展開 “大博弈”,1903年他派榮赫鵬率軍侵入中國西藏,1904年攻占拉薩,又逼簽《拉薩條約》,1905年又脅迫九世班禪到印度,企圖把西藏地區從中國分裂出去,進而取得在中亞爭奪中對沙俄的優勢。
1902年印度總督寇松1902年印度總督寇松
但他的舉動激起了中國與南亞人民的反抗,也引起了俄國對英國的懷疑,打亂了英國的全球戰略。這時,英國為了對抗德國,正迫切需要與沙俄協調立場,所以當寇松為侵略中國西藏的“勝利成果”而歡呼時,英國政府則對他的行動頗為不滿。同時,亨利·坎貝爾·班納曼自由黨內閣又取代了亞瑟·貝爾福的保守黨內閣,加快了與俄國和解的步伐,加上他與駐印度總司令霍雷肖·赫伯特·基欽納元帥不和,不得不在內外雙重壓力下辭職。
1906年,他的妻子去世,“權勢+財富”的生活隨之結束。但寇松並未心灰意冷,依然為保衛英帝國的海外疆土而忙碌。他又娶了一個富有的寡婦,美國外交官門羅·欣德斯的女兒。1907年,寇松出任牛津大學校長,並出版了新書 《邊疆線》。在這本新作中,他仍然關注日益脆弱的英帝國邊疆,主張實施強有力的“前進政策”,維護英屬印度疆域的持久安全。

外交大臣

1914年的寇松伯爵1914年的寇松伯爵
1911年,寇松被授予伯爵稱號,活躍於上議院。 1914年,寇松參加了戰時內閣,1915年他成為掌璽大臣,第二年勞合·喬治代替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成為首相。1919年~1924年他成為外交大臣,然而,勞合·喬治不相信職業外交家,寧願通過自己的私人渠道來左右外交政策。1921年被封為侯爵。作為外交大臣,面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國際大棋局,如何防範俄國的革命之火向全球蔓延,如何維護英帝國的海外疆土,是寇松關心的頭等大事,為此他在蘇俄的東西兩側實施了“畫線防火”戰略:在遠東地區,他力圖把中國西藏變成“緩衝區”。寇松出任外交大臣後,英方更加積極地與中國交涉。但寇松這次徹底失望了:面對五四運動後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熱情,北京國民政府不敢違背民意,1919年還故意通電全國揭露1914年以來英國的無理要求,一時間全國各界紛紛抗議英國干預中國內政,而後以人民反對為由拒絕重開“三方會議”,
寇松的第二個妻子寇松的第二個妻子
1924年後又明確拒絕了英國的無理要求。為了在蘇俄西側建立“防火牆”,1919年12月寇松提出一條劃分蘇波邊界的臨時邊界線,主張把應屬於波蘭的一切地區都劃歸波蘭,這就是著名的“寇松線”。但蘇聯不接受這條邊界線,1920年蘇聯在蘇波戰爭中失敗,波、蘇兩國簽約,把“寇松線”以東的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大片領土併入波蘭。於是,蘇俄西側形成了一道“防火線”,寇松暫時達到了強化波蘭地位、防止蘇俄影響進一步擴大的目標。但這條線使波蘭同蘇俄、立陶宛發生了衝突,為日後波蘭外交上的孤立埋下隱患,還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誘因之一。二戰後,這條線經過微微調整後正式成為蘇聯和波蘭的國境線。
儘管勞合·喬治的聯合政府一直維持到1922年,但是經濟蕭條,政治和外交爭議導致了它的垮台。安德魯·博納·勞接替勞合·喬治成為英國首相。然而,6個月後,博納·勞惡劣的健康狀況使他不得不辭職。雖然寇松一直是首相的最有利,也是最合適的候選人,但是戰後英國的政治現實卻斷送了他的候選人資格。因為認識到好戰的工黨日益整長的權利,保守黨領導人士決定首相應該從下議院選出,他們拒絕寇松而推選了新首相斯坦利·鮑德溫 。這一決定為英國政治開創了一個先例,在整個20世紀都生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