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喑

喉喑,指聲音不揚,甚或失音的一種病證。

基本信息

概述

喉喑,指聲音不揚,甚或失音的一種病證。《內經》稱無音或者喑,如《素問·宣明五氣篇》:“五邪所亂,……搏陰則為喑”。至明·《醫學綱目》始有本病名,並與中風失語之“舌喑加以區別。

病因

本病症之病因病機,可因風寒外感,肺氣失宣,會厭開合不利,而致卒然聲嗄;亦可因寒邪化火或外感風熱,熱傷肺氣,火灼肺傷而致清肅失職,聲道燥澀造成聲音嘶啞乃至失音者。亦可因七情過極,氣機逆亂,聲道不利,或頸部手術絡脈損傷所致”。

症狀

(一)外邪閉肺症狀

症見突然嘶啞或失音,咽喉部灼熱微痛。如為風寒,則兼發熱、惡寒、頭痛咳嗽、脈浮緊,苔薄白;如為風熱,發熱惡風,咳嗽痰黃,口渴引飲,脈浮數,苔薄黃;如熱盛,則喉痛增劇,壯熱口臭,咯痰黃稠,腹脹,便秘尿赤,脈洪大而數,舌紅,苔黃厚。

(二)氣逆鬱閉症狀

始因情志抑鬱憤怒,繼則聲啞不出,並伴有胸悶嘆息,心煩易怒,氣逆上沖,夜寐不寧,或咽部似有物梗阻,脈細弱,苔薄白。

(三)肺腎陰虛症狀

聲音低沉費力,語氣無力不能接續,常有清噪動作,口咽乾燥,脈象細數,舌紅少苔。

(四)絡脈損傷症狀

多於頸部手術後出現聲音嘶啞,或聲音不出,嚴重者伴見吞咽困難,咽喉感覺遲鈍。

治療

(一)外邪閉肺治療

1.治則:疏風泄熱,解毒利喉。
2.處方:天突、廉泉;風寒加孔最,風熱加合谷,熱盛加魚際、內庭。
3.方義:天突、廉泉均位於病所。天突能利喉開音;廉泉又名舌本,可疏調舌本部氣機。如因風寒所致,加肺經之郄孔最,祛在表之邪,宣調肺氣;如為風熱所致,加大腸之原合谷,大腸與肺互為表里,可清肺中風熱,使肺金得鳴;如毒熱過盛,則取手太陰之滎魚際,足陽明之滎內庭,泄肺胃之積熱。
4.治法:魚際以三棱針點刺出血,余穴均用瀉法。

(二)氣逆鬱閉治療

1.治則:疏肝降逆,開郁利咽。
2.處方:太沖、俠溪、內關、天突、天鼎。
3.方義:取太沖、俠溪,旨在平肝疏氣,使肝膽之氣得降;內關可寬胸理氣,寧心安神;天突、天鼎,有利咽開音之效。本組穴位乃標本同治。
4.治法:均用瀉法,太沖、俠溪、內關之刺激宜強。

(三)肺腎陰虛治療

1.治則:補益肺腎,滋潤咽喉。
2.處方:肺俞、膏肓、腎俞、太溪、天突、天鼎。
3.方義:本型為肺腎之陰液虧虛,喉嚨失潤,聲道失濡所致。取肺俞、膏肓、腎俞可補肺益腎,滋水養液以治其本;腎經循喉嚨,夾舌本,故復配足少陰之俞、原穴太溪,滋陰潤喉;天突、天鼎為利咽開音之效穴,取此屬治標之舉。
4.治法:天突、天鼎平補平瀉,余穴用中等刺激補法。

(四)絡脈損傷治療

1.治則:疏經通絡,潤喉開音。
2.處方:扶突、太溪、合谷、天突、天鼎。
3.方義:聲道絡脈受損,經脈枯萎,氣機失利而致聲嘶失音。取扶突,意在榮陽明之脈,恢復其束骨而利機關之功,太溪滋腎陰,潤喉嚨;合谷為手陽明之原穴,其通經活絡,開噤利咽之力甚強。天突、天鼎,利咽開音。
4.治法:太溪、合谷用強刺激補法,余穴以中等強度刺激,施以補法,並可配合艾條灸。

中醫理論

針灸治療本病,在《靈樞·憂恚無言》中說:“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開闔不致,故無音,……足之少陰,上繫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兩瀉其血脈,濁氣乃辟。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後世醫著,如《針灸甲乙經》、《千金翼方》、《針灸資生經》、《衛生寶鑑》、《神應經》等都有載述。尤其是《千金翼方》所提的先灸天窗,移灸百會,復灸天窗的方法,值得在實踐中驗證。
《針灸甲乙經·卷之十二》:喑不能言,合谷及湧泉、陽交之主。
《千金翼方·卷二十六》:灸失喑不語法:先灸天窗五十壯,熄火乃移灸百會五十壯畢,還灸天窗五十壯。
《針經摘英集·治病直刺訣》:“治失音刺任脈天突一穴……針入五分;次針手少陰經神門二穴……針入三分;次針手少陽經支溝二穴……針入三分,次針足少陰經湧泉二穴……針入五分;如舌急不語,刺啞門一穴,……針入二分;舌緩不語,刺風府一穴……針入三分”。
《神應經·鼻口門》:“失音不語:間使、支溝、靈道、魚際、合谷、陰谷、復溜、然谷”。
《神灸經綸·卷三》:“暴喑聲啞:通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