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喉科家珍

周氏喉科家珍是一本適合臨床醫學工作者及醫學院學生等醫藥相關工作者研究參考的書籍。

基本信息

作 者:周彩雲 原著,李凡成,周賤豐 編著
出 版 社:人民軍醫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9-1
版 次:1
頁 數:152
字 數:178000
印刷時間:2008-9-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509120286
包 裝:平裝

編輯推薦

本書為周氏喉科之精華,家傳之遺稿,首論咽喉為五臟六腑之外候暨咽喉經脈以陰經為本,陽經為標;振傷寒六經之說,興溫病衛氣營血之論;立失音之門,收慢喉之症;匡咽喉解剖之名位,正病症實質之意義;移喉鏡檢查之術,引氣管切開之法;周氏乳蛾分層割治之術頗具特色,其內外合治之法確起沉疴,並酌附少量古代醫論及當代中醫耳鼻咽喉科著名老前輩臨證經驗。 本書適合臨床醫學工作者及醫學院學生等醫藥相關工作者研究參考。

內容簡介

周氏喉科,秘傳六代,臨證百年,心得良多,及至周君,更添異彩,內外秘法,頗具獨到。本書為周氏喉科之精華,家傳之遺稿,首論咽喉為五臟六腑之外候暨咽喉經脈以陰經為本,陽經為標;振傷寒六經之說,興溫病衛氣營血之論;立失音之門,收慢喉之症;匡咽喉解剖之名位,正病症實質之意義;移喉鏡檢查之術,引氣管切開之法;周氏乳蛾分層割治之術頗具特色,其內外合治之法確起沉疴,並酌附少量古代醫論及當代中醫耳鼻咽喉科著名老前輩臨證經驗。由是觀之,該書獨具古今特色,堪稱當代喉科之佳作也。

目錄

卷上
咽喉解剖
咽喉生理
口齒唇舌解剖
口齒唇舌生理
診法概要
咽喉十六危證
喉科因機證治總論
喉症救急法
喉症外治法
溫病喉症辨治
傷寒喉症辨治
雜病喉症辨治
口齒唇舌病症辨治
卷中
喉痹門
風寒喉痹
風熱喉痹
火熱喉痹
鬱熱喉痹(痰熱喉痹)
血瘀喉痹
陰虛喉痹(虛火喉痹、血虛喉痹)
氣虛喉痹
陽虛喉痹(格陽喉痹)
爛喉痹
乳蛾門
急乳蛾
慢乳蛾
石蛾
爛乳蛾
喉癰門
喉關癰
里喉癰
下喉癰
側喉癰
外喉癰
喉風門
急喉風
纏喉風
啞瘴喉風(弱證喉風)
疫喉門 
白喉
疫喉痧
喉喑
客寒失音
客熱失音
鬱熱失音
氣虛失音
陰虛失音
癆嗽失音
號叫失音
喑喉失音
痹證失音
子喑
產後喑
肝鬱失音
外傷失音
雜症門
小兒
異物梗喉
梅核氣
珍珠喉 喉喑
頏顙乾燥症
頸咽痹痛
陰虛喉癬
梅毒喉疳
喉瘤
口齒唇舌門
牙痛
齲齒
牙癰
牙#癰
齒槽風
牙宣
牙疳
口瘡
口糜 鵝口瘡
口舌痰包
木舌
舌菌
唇風
唇疔
卷下
內服方
外治方
外用藥製法
西瓜霜製法
人指甲製法
人中白製法
珍珠粉製法
壁錢、壁錢窠製法
千金子仁霜製法
燈草灰製法
巴豆去油(巴豆霜)製法
蜜制黃柏法
植物藥研粉法
玄參、烏梅、膽南星研粉法
吹服、含服、外敷散劑臨時調配法
附錄:方劑編號索引

部分章節

卷上
咽喉解剖
上古俞跗,治病不以湯、針、蹺、按,而以割皮、解肌、訣脈結筋、搦腦髓、揲荒、爪幕、湔浣腸胃、漱滌五臟,足見中醫之有解剖,由來久矣。醫至秦漢,解剖備焉。臟腑之高下,腸胃之大小,經脈之短長,百骸之體形,躍然《內經》。然儒學伴封建盛行,視解剖為大逆不道,妄加誅滅。是以古代解剖學終如少女蒙紗,霧薄崇阿,有其影而無其形,咽喉解剖之發展受阻尤甚。一名多位,一位多名,同名異位,同位異名,諸醫各持其謂,至今尚未統一。以先人之昏昏,遺後學之茫然。夫咽喉乃性命之關,失之毫釐,謬以千里,豈可不慎乎!故是書開卷,用心潛力,衷中參西,以正咽喉解剖之名位。 、
咽喉之名,可分可合,分則稱咽、稱喉,合則混稱咽喉。咽、喉別稱頗多。如嚨、嗌、咽嗌、喉嚨、喉嗌、喉頭、喉咽等等,在古代文獻中,或指咽,或指喉,或泛指咽與喉,或僅指咽喉之某一部位,堪稱混亂之極。然咽之與喉,以功能不同而各自有別。明·趙獻可《醫貫》卷一謂:“咽喉二竅,同出一脘,異途施化,喉在前主出,咽在後主吞。喉系堅空,連線肺本,為氣息之路,呼吸出入,下通心肝之竅,以激諸脈之行,氣之要道也。咽系柔空,下接胃本,為飲食之路,水谷同下,並歸胃中,乃糧運之關津也。”以此論之,則氣道為喉,屬堅空;食道為咽,屬柔空。咽喉有頏顙、喉關、咽門、喉嚨四部之分,頏顙、喉嚨為氣道、乃堅空,故屬喉;咽門為柔空,乃食道,故屬咽;喉關既為氣道屬喉,亦為食道屬咽。
咽位於口腔之後,起於喉關,向下經咽門與食管相連,屬胃系。宋·王懷隱《太平聖惠方·咽喉論》卷第三十五說:“夫咽喉者,生於肺胃之氣也。咽者咽也,空可咽物,又謂之嗌,主通利水谷,胃氣之道路,故為胃之系。”咽為肝之使。如《素問·奇病論》說:“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咽喉候脾胃。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咽喉心胸病諸候》卷三十說:“咽喉者,脾胃之候。”咽,別稱咽路、咽系、咽門、食喉、谷喉。《靈樞·五味》:“鹹入於胃……血與鹹相得則凝,凝則胃中汁注之,注之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故舌本乾而善渴。”宋·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六:“咽腫則不能吞,於則不能咽,多因飲啖辛熱或復嘔吐烙傷,致咽系乾枯之所也。”
……

基本信息

作 者:周彩雲 原著,李凡成,周賤豐 編著
出 版 社:人民軍醫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9-1
版 次:1
頁 數:152
字 數:178000
印刷時間:2008-9-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509120286
包 裝:平裝

編輯推薦

本書為周氏喉科之精華,家傳之遺稿,首論咽喉為五臟六腑之外候暨咽喉經脈以陰經為本,陽經為標;振傷寒六經之說,興溫病衛氣營血之論;立失音之門,收慢喉之症;匡咽喉解剖之名位,正病症實質之意義;移喉鏡檢查之術,引氣管切開之法;周氏乳蛾分層割治之術頗具特色,其內外合治之法確起沉疴,並酌附少量古代醫論及當代中醫耳鼻咽喉科著名老前輩臨證經驗。 本書適合臨床醫學工作者及醫學院學生等醫藥相關工作者研究參考。

內容簡介

周氏喉科,秘傳六代,臨證百年,心得良多,及至周君,更添異彩,內外秘法,頗具獨到。本書為周氏喉科之精華,家傳之遺稿,首論咽喉為五臟六腑之外候暨咽喉經脈以陰經為本,陽經為標;振傷寒六經之說,興溫病衛氣營血之論;立失音之門,收慢喉之症;匡咽喉解剖之名位,正病症實質之意義;移喉鏡檢查之術,引氣管切開之法;周氏乳蛾分層割治之術頗具特色,其內外合治之法確起沉疴,並酌附少量古代醫論及當代中醫耳鼻咽喉科著名老前輩臨證經驗。由是觀之,該書獨具古今特色,堪稱當代喉科之佳作也。

目錄

卷上
咽喉解剖
咽喉生理
口齒唇舌解剖
口齒唇舌生理
診法概要
咽喉十六危證
喉科因機證治總論
喉症救急法
喉症外治法
溫病喉症辨治
傷寒喉症辨治
雜病喉症辨治
口齒唇舌病症辨治
卷中
喉痹門
風寒喉痹
風熱喉痹
火熱喉痹
鬱熱喉痹(痰熱喉痹)
血瘀喉痹
陰虛喉痹(虛火喉痹、血虛喉痹)
氣虛喉痹
陽虛喉痹(格陽喉痹)
爛喉痹
乳蛾門
急乳蛾
慢乳蛾
石蛾
爛乳蛾
喉癰門
喉關癰
里喉癰
下喉癰
側喉癰
外喉癰
喉風門
急喉風
纏喉風
啞瘴喉風(弱證喉風)
疫喉門 
白喉
疫喉痧
喉喑門
客寒失音
客熱失音
鬱熱失音
氣虛失音
陰虛失音
癆嗽失音
號叫失音
喑喉失音
痹證失音
子喑
產後喑
肝鬱失音
外傷失音
雜症門
小兒
異物梗喉
梅核氣
珠喉 喉喑
頏顙乾燥症
頸咽痹痛
陰虛喉癬
梅毒喉疳
喉瘤
口齒唇舌門
牙痛
齲齒
牙癰
牙#癰
齒槽風
牙宣
牙疳
口瘡
口糜 鵝口瘡
口舌痰包
木舌
舌菌
唇風
唇疔
卷下
內服方
外治方
外用藥製法
西瓜霜製法
人指甲製法
人中白製法
珍珠粉製法
壁錢、壁錢窠製法
千金子仁霜製法
燈草灰製法
巴豆去油(巴豆霜)製法
蜜制黃柏法
植物藥研粉法
玄參、烏梅、膽南星研粉法
吹服、含服、外敷散劑臨時調配法
附錄:方劑編號索引

部分章節

卷上
咽喉解剖
上古俞跗,治病不以湯、針、蹺、按,而以割皮、解肌、訣脈結筋、搦腦髓、揲荒、爪幕、湔浣腸胃、漱滌五臟,足見中醫之有解剖,由來久矣。醫至秦漢,解剖備焉。臟腑之高下,腸胃之大小,經脈之短長,百骸之體形,躍然《內經》。然儒學伴封建盛行,視解剖為大逆不道,妄加誅滅。是以古代解剖學終如少女蒙紗,霧薄崇阿,有其影而無其形,咽喉解剖之發展受阻尤甚。一名多位,一位多名,同名異位,同位異名,諸醫各持其謂,至今尚未統一。以先人之昏昏,遺後學之茫然。夫咽喉乃性命之關,失之毫釐,謬以千里,豈可不慎乎!故是書開卷,用心潛力,衷中參西,以正咽喉解剖之名位。 、
咽喉之名,可分可合,分則稱咽、稱喉,合則混稱咽喉。咽、喉別稱頗多。如嚨、嗌、咽嗌、喉嚨、喉嗌、喉頭、喉咽等等,在古代文獻中,或指咽,或指喉,或泛指咽與喉,或僅指咽喉之某一部位,堪稱混亂之極。然咽之與喉,以功能不同而各自有別。明·趙獻可《醫貫》卷一謂:“咽喉二竅,同出一脘,異途施化,喉在前主出,咽在後主吞。喉系堅空,連線肺本,為氣息之路,呼吸出入,下通心肝之竅,以激諸脈之行,氣之要道也。咽系柔空,下接胃本,為飲食之路,水谷同下,並歸胃中,乃糧運之關津也。”以此論之,則氣道為喉,屬堅空;食道為咽,屬柔空。咽喉有頏顙、喉關、咽門、喉嚨四部之分,頏顙、喉嚨為氣道、乃堅空,故屬喉;咽門為柔空,乃食道,故屬咽;喉關既為氣道屬喉,亦為食道屬咽。
咽位於口腔之後,起於喉關,向下經咽門與食管相連,屬胃系。宋·王懷隱《太平聖惠方·咽喉論》卷第三十五說:“夫咽喉者,生於肺胃之氣也。咽者咽也,空可咽物,又謂之嗌,主通利水谷,胃氣之道路,故為胃之系。”咽為肝之使。如《素問·奇病論》說:“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咽喉候脾胃。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咽喉心胸病諸候》卷三十說:“咽喉者,脾胃之候。”咽,別稱咽路、咽系、咽門、食喉、谷喉。《靈樞·五味》:“鹹入於胃……血與鹹相得則凝,凝則胃中汁注之,注之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故舌本乾而善渴。”宋·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六:“咽腫則不能吞,於則不能咽,多因飲啖辛熱或復嘔吐烙傷,致咽系乾枯之所也。”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