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庵

唐李庵

唐李庵又叫鄒平唐李庵,位於山東省鄒平市城西5公里會仙山東麓。 是著名佛教寺廟,興建於隋唐,素有齊魯“小靈岩”之稱。據碑記記載,其最早的一次重建是在明隆慶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唐李庵風景區占地1338畝,集風景觀光、佛教拜祀、文化探尋等功能於一體,歷史悠久、小巧玲瓏、曲徑通幽、文脈昌盛,是濱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唐李庵唐李庵
唐李庵位於山東省鄒平市城西5公里會仙山東麓,因相傳隋唐時期有唐李二仙在此修煉而得名。廟門用青磚砌成,門額“唐李庵”三個大字為宋勉之先生九十一歲時書寫,功力深厚,蒼勁有力。唐李庵在會仙山峰北雙頂山半,鄒平縣城西南十五里之外的魯家村西里許。這裡果樹滿坡,松柏檜常青,沿彎彎曲曲的山路盤鏇而上,幾重山崖之後,方見萬綠叢中有飛檐斗拱隱現。雖無鍾鈸鼓罄之音,已令人頓覺漸如塵世之外。石柱上鐫刻一副對聯“千般名利若浮雲;一句彌陀作大舟”,言簡意賅,可知唐李庵是一座修行淨土宗法門的寺廟。

建築布局

唐李庵古剎塔唐李庵古剎塔

現存主要建築有大殿、東西偏殿各三間,另有跨院僧房、藏經樓和寺南接待香客的客房、寺東的姑子庵草房等,總計有房屋32間,建築面積820平方米。主建築是大雄寶殿,共一層三大間。中間牆上彩繪巨龍一條,前舊供釋迦牟尼貼金塑像。兩側及東西山牆上彩繪佛祖收降六耳彌猴等佛教故事。據山東省考古人員鑑定,內中有明代壁畫多幅,至今仍色彩鮮艷,形象逼真,為罕見的藝術真品。環釋迦牟尼像舊為四大金剛十八羅漢塑像,今皆不存。殿外廊之左右牆上彩繪鬥神各一,大門之上欄板上有清代彩繪的傳說故事。門楣上懸“福利恆沙”四個大字,左右楹聯已在文化革命時代被剷除。

人文歷史

濱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濱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鄒平縣誌》載:相傳古有唐李二仙,修真於此山,故名唐李庵。約建於金元年間。山門東面牆上鑲嵌二通石碑,一為明隆慶元年十一月,鄒平人張應貞撰寫的《重修唐李庵記》;另一為康熙十年青城人董朱袞撰文《重修唐李庵碑記》。山門西面牆上亦有古碑二通,分別是嘉慶十一年成瓘所撰《重修唐李庵之碑》,及道光二十五年鄒平人石顯文所寫《唐李庵碑記》。石碑背面皆正楷陰刻著重修時捐資人的姓名及出資數目。

據碑刻記載,山門前左右兩株松樹為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齊東縣王進宅所植,儼若代行二王尊(俗稱“哼哈二將”)護衛之職,故被人們稱為“哼哈二松”。

著名景點

相傳有500年樹齡的文冠果樹一株相傳有500年樹齡的文冠果樹一株

唐李庵,據碑記記載,其最早的一次重建是在明隆慶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現存的主要建築有大殿、東西偏殿各有三間,另有跨院僧房、藏經樓和寺南接待香客的客房和寺東的姑子庵草房等,總計有房屋32間,建築面積820平方米。大殿、屋脊、檐角均飾有雙龍和吻獸,內部繪有鍾馗捉鬼、菩薩像、唐三藏取經、八仙人物、哪咤鬧海、彩色神仙飛升圖、墨色老虎、竹子、彩色三國演義故事,以及墨色山水。人物畫等大量壁畫。庵內還有有明隆慶元年至清道光年間增修唐李庵石碑4座,丁香、柏樹數株和一株相傳有500年樹齡的文冠果樹一株。

1984年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李庵風景區占地1338畝,集風景觀光、佛教拜祀、文化探尋等功能於一體,歷史悠久、小巧玲瓏、曲徑通幽、文脈昌盛。寺廟主體建築有大殿及東西配殿,廟南建有興林塔,其中東西配殿樑柱上有明代四爪飛龍彩繪,國內罕見。寺院東植有文冠果樹一株,樹齡已逾千年;寺院南側有350年樹齡“法師手植檜”及500多年樹齡的“女菩薩丁香樹”。寺院兩側建有梁漱溟紀念館及鄉賢名人書畫展廳,保存有珍貴的文字及圖片等歷史資料。

旅遊信息

唐李庵古剎唐李庵古剎

自駕路線:北京--京津高速--京滬高速--唐津高速--榮烏高速--長深高速--濱大高速--濱博高速--濟青高速--246省道--鶴伴一路--廣場東路--鄒平縣。

乘車路線:北京永定門長途汽車站(麗澤橋長途汽車站、趙公口長途客運汽車站)--濱州汽車站,轉乘公共汽車到鄒平縣。

濱州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濱州市地區地處黃河下游,魯北平原。區地貌類型多樣,構成了濱州農林牧副漁五業和 農作物種類齊全的農業結構,形成了秀麗多姿的自然地理環境。
景點丈八佛石造像 | 海豐塔 | 孫子故園 | 范公祠 | 唐李庵 | 醴泉寺 | 會仙山 | 麻大湖 | 魏氏莊園 | 鄒平黃山 | 鶴伴山國家森林公園 | 雕窩峪 | 摩訶山 | 丁公遺址 | 頤園 | 蒲湖公園 | 冬棗生態旅遊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