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1017~1073)

周敦頤(1017~1073)

正文

周敦頤(1017~1073)中國宋代哲學家、理學的奠基者。字茂叔,原名敦實,因避宋英宗舊諱,改名敦頤,生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周敦頤幼年喪父,得到舅父、龍圖閣直學士鄭向的撫養和栽培。歷任洪州分寧縣主簿、南安軍司理參軍、桂陽和南昌縣令、合州判官、虔州通判、廣南東路判官、提點刑獄等,均有治績,“雖荒崖絕島,人跡所不至處,亦必緩視徐按,務以洗冤澤物為己任”。周敦頤從政之餘,還“汲汲於傳道授業”。南安軍通判程珦曾令其子程顥程頤前往周敦頤處受業。他愛廬山風景,購地築室以居,取故鄉“濂溪”命名。宋神宗熙寧元年病終於此。後人稱周敦頤為濂溪先生。
周敦頤的哲學著作主要有《太極圖說》《通書》,另外還有一些哲理詩文。周敦頤繼承、發展儒家思想,但也曾受道教、佛教思想的影響,他的《太極圖說》,與道士陳摶的《先天圖》有密切關係。
在《太極圖說》中,周敦頤認為“無極”和“太極”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陰陽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生成萬物,萬物變化無窮,但都是陰陽二氣和五行相互作用的結果。關於“無極”和“太極”的意義,周敦頤本人未曾加以說明。
在他的倫理思想中,“”是主要範疇。他認為,“誠”是由“太極”派生出的陽氣的體現,是“純粹至善”的,因而以“誠”為內容的人類本然之性亦是善的。他宣稱“誠”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把封建道德看作是人性固有的。但他又認為,“純粹至善”的本然之性,由於受到物慾的誘惑,環境的影響,剛柔不能適得其“中”,而產生惡。由此,他提出“主靜”、“無欲”的道德修養論,認為人們通過學習和修養,能夠“自易其惡”、恢復善性,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不違背封建的仁義禮智。從而建立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封建人倫關係。他的存“誠”,“無欲”的人性論和禁慾主義,對程朱學派“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
周敦頤哲學思想的特點是,吸收了佛、道的學說,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宇宙觀,便於理學更加有力地同佛、道進行鬥爭。他把自然觀認識論、思想方法以及倫理道德等等組織成為一個有機的哲學體系,比以前的儒家學說更加精細和富於理論色彩。周敦頤的哲學具有時代的特色,在宋、元、明、清的理學中占有較高的地位。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