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奉晚

周敦頤“政事精絕”,宦業“過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懷灑脫,有仙風道骨。 人們只知道他“政事精絕”,宦業“過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懷灑脫,有仙風道氣。 九江的煙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頤修建的,因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

基本信息

題奉晚
(宋)周敦頤
花落柴門拾夕暉,昏鴉數點傍林飛
吟余小立闌乾外,遙見樵漁一路歸。
解釋:
時已晚春,花兒紛紛飄落,有的還揚進了門內,把夕陽的餘暉擋在門外。
蒼茫暮色中,可以看到幾隻黃昏時的烏鴉,緊挨著林子飛著。
詩人吟罷詩句在欄桿外放目遠望,
望見樵夫漁子,擔柴提魚,一路歸來。

詩作簡析

首句“花落”寫暮春之晚,“昏鴉數點"寫烏鴉繞林,距離較遠,模糊不清,是傍晚的景色。詩描寫詩人讀書吟詩後傍晚稍立門外所觀之景,外出打漁的人們也相跟著回到村子,村野薄暮時分和諧、靜謐。
詩描寫詩人讀書吟詩後傍晚稍立門外所觀之景,村野薄暮時分和諧、靜謐。但 是,不顯得清冷、空寂。因為“花"在“落’’,“鴉"在“飛”,“人”在“歸",三個動詞化寂為動,富有生機。
周敦頤“政事精絕”,宦業“過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懷灑脫,有仙風道骨。在理學上有很大作為

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號濂溪,道州營道縣(今湖南道縣)人。以母舅龍圖閣學士鄭向任分寧(修水)主簿,調南安軍司理參軍,移桂陽令,徙知南昌,歷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寧初知郴州,擢廣東轉運判官,提點刑獄。所到之處,都很有實績。“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悅服,事不經先生之手,吏不敢決”。晚年知南康軍,治所在今星子縣城。曾遊覽廬山,為廬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為詩中道:“廬山我愛久,買田山中陰。”因築室廬山蓮花峰下,前有溪,合於湓江,取營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於此,並將原在故里的母親鄭木君墓遷葬於廬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頤卒,亦附葬於母親墓旁。以後子孫世居江州,後裔綿衍。

人物評價

周敦頤是我國理學的開山祖,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清代學者黃宗羲在他的《宋儒學案》中說道:“孔子而後,漢儒止有傳經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論闡發心性義理之精微,端數元公之破暗也”。他繼承《易傳》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個簡單而有系統的宇宙構成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一動一靜,產生陰陽萬物。“萬物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太極圖說》)。”聖人又模仿“太極”建立“人極”。“人極”即“誠”,“誠”是“純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過主靜、無欲,才能達到這一境界。在以後的七百多年的學術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所提出的哲學範疇,如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性命、善惡等,成為後世理學研究的課題。
周敦頤生前並不為人們所推崇,學術地位也不高。人們只知道他“政事精絕”,宦業“過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懷灑脫,有仙風道氣。但沒有人知道他的理學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學造詣很深,並將兩個兒子——程顥、程賾送到他的門下,後二程均為著名理學家。南宋學者,胡宏對敦頤的理論學加以尊信,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對他評價很高,為他作事狀,又為《太極圖.易說》、《易通》作了註解。張(木加武字)稱他為“道學宗主”,其名聲逐漸大起,九江、道州等、南安等地紛紛建濂溪祠紀念他,寧宗賜敦頤諡號為“元”,因此敦頤又被稱為“元公”,到理宗時,從祀孔子廟庭,確定了周敦頤的理學開山地位。

人物性格

周敦頤性情樸實,自述道:“芋蔬可卒歲,絹布是衣食,飽暖大富貴,康寧無價金,吾樂蓋易足,廉名朝暮箴”。他從小信古好義,“以名節自砥礪”。平生不慕錢財,愛談名理,他認為“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他雖在各地作官,但俸祿甚微,即使這樣,來到九江時,他還把自的積蓄給了故里宗族。
周敦頤酷愛雅麗端莊、清幽玉潔的蓮花,曾於知南康軍時,在府署東側挖池種蓮,名為愛蓮池,池寬十餘丈,中間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兩側有“之”字橋。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賞著縷縷清香、隨風飄逸的蓮花,口誦《愛蓮說》。自此蓮池名震遐邇。
九江的煙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頤修建的,因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後不斷興廢,取“山頭水色薄籠煙”之意境,改名“煙水亭”。清順治十七年,巡道崔掄奇復修煙水亭建立五賢閣,奉周敦頤為五賢之一。九江市區現在還有濂溪路、濂溪居委會等。

詩作問答

閱讀《題奉晚》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1、這首詩中哪一句話交代了詩人觀景的立足點?
吟余小立闌乾外。
2、詩人描寫昏鴉時為什麼用“點”而不用“只”?說說你的理解。
因為詩人寫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離較遠,望過去,昏鴉自然更像“點”,用“點”比用“只”更形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