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文化沙龍

“周南”之名,出於中國最早的經典《詩經》。 欲知“周南”的地位,首先就要了解《詩經》在中國的歷史地位。 《詩經》在西周,是周禮的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周南文化沙龍是武漢周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全力推出的文化品牌。旨在弘揚高雅文化、提升精神境界、滋養人生情懷、整合文化資源,以期建成為實現湖北跨越式發展的精神高地。沙龍誠邀德才兼備之各界精英與勤學上進之人士相互學習、交流、合作,成為參與者共同的學習平台、合作紐帶、精神家園。

周南之意蘊

“周南”之名,出於中國最早的經典《詩經》。“周”是朝代,發源於岐山之陽;“南”則言周之德化自岐陽而先行於南方,直達江漢之域,所謂“文王之道,被於南國”。公元前十一世紀初,武王滅商,其弟姬旦封為周公,主持制定了一系列的文化制度,穩定了周朝的統治。“周南”即周公的管轄地,所采詩篇歷來被尊為周公德化的表現。後來的孔子每每讚嘆“鬱郁乎文哉,吾從周”,而司馬遷、劉勰等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巨子都將“夢見周公”作為復興文化的使命徵兆。
“周南”一名的意義,既包括了當時受到各國尊敬的周文化,同時又表現了南地楚人的文化堅守與開放胸懷。因此,“周南”乃周文化之核心組成,在文化的進程中又吸收了楚文化的特點,為中華文明之精髓。“周南”之意境亦周南文化沙龍“理想國”之所在。
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周南”名稱的文化意蘊
(湖北大學 蔣方教授)
因為與沙龍的名稱有這樣一種淵源,今天在周南文化沙龍來“漫話《詩經・周南 》”,那我們就不妨追溯一下“周南”名稱的文化意蘊,談一談“周南”在《詩經》中的地位,以見其名稱的文化意蘊。我想它對於認識我們今天的社會、生活和歷史一定是有幫助的。 所以我就定下這樣的一個題目: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周南名稱的文化意蘊。
一、“周南”在《詩經》中的地位
1、《詩經》――五經中普及程度最高的儒學經典
欲知“周南”的地位,首先就要了解《詩經》在中國的歷史地位。
《詩經》本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樂歌總集,由於音樂的散佚而稱詩歌總集。聞一多先生就稱《詩經》是中國的“第一聲歌”。總計收詩305篇。
最早,早到什麼時間?通常的說法是起於商末周初,止於春秋中葉,或曰公元前十一世紀到公元前六世紀,跨時五百餘年。當時稱之為《詩》或《詩三百》。這部最早的詩集越二千餘年而能夠完整地保留下來,孔子功莫大焉。
《詩》是西周王朝的政治典籍。春秋時期,西周政治已處於衰落崩壞之際,孔子周遊列國,遊說諸侯,試圖推行自己的政治學說以救世,卻不為各國君主所接受,於是返回魯國,專心教授學生。孔子自言“述而不作”,所用教材就是周之“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而這時的《詩》已有散佚,尤其是屬於專門技能的《樂》,散落尤為嚴重,故孔子的首要工作便是整理《詩》之樂。他自言:“吾自衛歸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論語・子罕》)
在孔子所教的六藝之中,《詩》最受重視。翻開《論語》,孔子與學生談論最多的典籍就是《詩》。他說:“不學詩,無以言。”這“言”自然不是普通的言說。《詩》是朝廷政典,君臣議政要引《詩》為證,與他國外交,常常要通過賦詩來表達本國的政治述求。故孔子告戒學生:“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當其時,《詩》是從政者必須掌握的語言,不懂《詩》,就沒有政治的話語權。而“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毛詩序》),更具有陶養志向、觀察內心、交流情感以及道德教化等多種實際功用,所以孔子又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而其它各書,《論語》中僅一處言《易》,二處言《書》,幾無記載。
正是由於孔子的教授與重視,在春秋戰國的兵火動亂之中,在秦始皇的坑儒焚書之後,六藝中的《詩》、《書》、《禮》、《易》、《春秋》通過不同途徑得以保留,但是《詩》的保存最為完整。當漢武帝劉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孔子教授過的五部書都尊之為“經”――永恆不變地貫穿於國家政治生活的原則,原來的《詩》或《詩三百》遂成為了《詩經》。武帝在朝廷設博士之官以褒獎儒學。這時的《詩經》不僅保存完整,而且教學恢復早,學習的人多,形成了不同的傳授派別,分別稱為齊、魯、韓、毛四家,前三家都進入朝廷,立為博士,所以當時是五經而有七博士。學儒經可以進入仕途,漢武帝不用焚百家之書而儒學大盛。在朝中,《詩經》有三博士召收弟子,影響頗大,這就形成西漢一代,《詩經》成為五經之首,是朝廷論政議事最為常用的經典。
《詩經》之詩以抒情為主,感情樸實動人,篇幅短小,節奏鮮明,語言簡單,朗朗上口,一經教授,易於傳播。這使本來是廟堂經典的《詩經》,又漸漸成為兒童婦女都都可學習的啟蒙教材。這種趨向,東漢時期已經出現,唐代以後逐漸穩定下來。因此,當儒學成為中國傳統社會占居主流的意識形態,五經成為士人學習的重要經典,《詩經》則一方面是科舉考試的國家科目,一方面又在童學之中作為啟蒙之書,由此成為五經之中普及程度最高的經書。村學和私塾,處處聞讀誦,乃至於不識字的農人樵夫也會因為經常聽誦而熟悉其中的詩句。我們今天蒐集的地方民歌中,還可以見到用“關關睢鳩”等來起興,或是作為其中的襯詞。《詩經》是在傳統社會中擁有最為廣泛而深入影響的儒家經典。
2、《周南》――《詩經》中的《詩經》
這樣一部既重要又普及程度最高的儒學經典,翻開的第一眼所見便是“周南”。
《詩經》的305篇以音樂性質不同而分為風、雅、頌三部。風者,地方土風民謠。雅者,周王畿之樂。頌者,宗廟祭祀之樂。“風”列在“雅”、“頌”之前,“周南”列在“風”之首,故而在整部《詩經》中,“周南”的地位最為顯目,比較特別。
比如,“風”收錄了來自十五個地區的土風民謠,總計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又稱為“十五國風”。其中周南和召南是采自岐山以南包括今天的江、漢流域的廣闊地域的詩歌,其它的十三風,則主要采自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諸侯國。這十三個諸侯國的名稱,幾乎都可以在《左傳》《國語》等先秦典籍中見到。而周南和召南雖非諸侯國,只是地區,卻位居於十五國風之首,全書之冠。
比如,孔子不僅最重視《詩》,還特別重視《詩》中的“周南”和“召南”。《論語・陽貨》記載孔子問兒子伯魚說:“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歟?”“正牆面而立”是說除了碰壁,無路可行,比喻人必得學習“周南”和“召南”,進入社會才知方向,踏入仕途才有路徑。可見在孔子的心目中,《詩》的學習很重要,而學習“周南”和“召南”,其意義又非同一般,尤其重要。
正是因為孔子對學習“周南”和“召南”的特彆強調,漢代的經學家講《詩經》有正、變之分,即十五國風中,唯“周南”、“召南”是正風,共餘十三國風皆為變風。正者,孔子所謂“思無邪”者。相傳由孔子學生子夏所作的《詩大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而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認為詩是人的心志、情性的直接反映。因而“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衰;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周南和召南屬正風,是中正和平之音,表現了王政的清明和百姓的安寧,可以說是《詩經》中的《詩經》。這種講法為後世經學家所沿襲,並貫穿於科舉考試之中,直到清末,凡學《詩經》者,無不以“周南”“召南”為尊。
因此,《詩經》是儒學五經中普及程度最高的典籍,而“周南”及“召南”則是《詩經》中最受推崇而影響深入的詩篇。那么,“周南”在《詩經》中為什麼會有如此高的地位呢?
二、“周南”地位尊貴的原因
1、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詩經》在西周,是周禮的組成部分。周禮之禮,不是今天所說的禮貌、禮儀、禮節等,雖然這些禮本從周禮而出。在西周,禮就是法,就是國家制度,所謂“尊卑有等,長幼有序”,所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宋代司馬光解釋周禮之維護政權、穩定社會的作用說:“為禮以治之,使尊卑有等,長幼有倫,內外有別,親疏有序,然後上下各安其分而無覬覦之心。”(《易說》卷一)用今天的話說,周禮就是周朝的國家大法。
夏、商、周三代的國家制度有沿襲有發展,孔子最推尊的就是周禮。他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論語・為政》)又說:“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的學說以“仁”為核心,他宣稱“克己復禮為仁”,將周禮視為理想的國家制度,畢生致力於復興周之禮樂制度。那么,周禮的核心是什麼呢?
2、周公創製禮樂,標舉“德”行
夏姓姒,商姓子,周姓姬。三代都是奴隸主貴族制度,官職世襲。在世襲制度之下,如何使人信服其先天的合法性,那就是將權力視為神授,以神靈的名義進行統治。夏、商兩代敬自然之天而以祖先為佑護之神。如商王盤庚要將都城由亳遷往殷,貴族大臣們都不願意,於是盤庚就恫嚇說:“如果你們不服從我的領導,我就向天上的我的祖先禱告;我的祖先知道後,就不再安撫你們在天上的祖先,那么,你們在天上的祖先就會斷絕與你們的關係,不再佑護你們!”(《尚書・盤庚》)這就是君權神授。問題是,如果君權是神授的,就應該永遠不變;那么,商憑什麼可以滅夏而代之呢?如果說商代夏還只是一個偶然,那么,憑什麼周又可以滅商而代之呢?更重要的是,周如何才能不重蹈夏、商的覆轍,保證其政權的永恆呢?這就是周在滅商之後所面臨的天人關係的大問題――如何建立政權的合法性與持久的保證。
這個問題的解決,按照《尚書》等典籍的記載,周公是大功臣。周公“制禮作樂”,建立起強調“德”的周禮。德者,得也,德是人對客觀之道的認識。首先,周人在祖先神之上樹立了上帝這樣一個有意志的天神,其次,周人強調權力與人的德行相關,上帝天神是依據人的德行來授以政治權力。也就是說,雖然貴族的權力是神授世襲,但是,既然其得來是祖先有德,那么,如果子孫不能修德善行,天就會將自己的佑護轉移給德行優異者。《詩經・周頌・文王》:“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雖舊邦,其命唯新。”“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服於周。”這就解釋了周之代商的原因,並因此而告誡周之子孫:“天命靡常”,“宜鑒於殷”――如果周之子孫不修德善行,殷鑑不遠,周的天命也不能長。
我們今天讀到的《詩經》,在當時只稱為《詩》,是詩、樂、舞的綜合,更是詩、禮、樂的三位一體,是朝廷的政典,國學的教科書,外交辭令的淵藪,是貴族的修養和身分。凡貴族子弟,無不學《詩》,凡貴族,無不熟悉《詩》。《詩》是貴族的政治教科書。講一個簡單的例子:齊國慶封本是家臣,經營田產而個人暴富,擅權於公室。他到魯國出使,車馬華美,服飾鮮麗,志高氣揚,威勢凌人。在招待慶封的國宴上,按照周禮,要奏樂賦詩,慶封舉止不敬,老臣叔孫豹特意讓樂工演奏《詩經・�風・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叔孫豹的本意是譏諷並警示慶封,卻不想慶封是個暴發戶,不曾接受過貴族的系統教育,根本不懂《詩》,完全不懂禮,一點兒也不明白叔孫豹的表達是什麼意思。叔孫豹於是預言慶封在齊國不得長久(《左傳・襄二十七年》)。果然,慶封不久被齊國驅逐,想投奔魯國,魯國不收留,只好逃到被周人視為蠻夷的越國去了。
周禮這樣重要的政治制度,出於周公之手,從孔子開始,周公就被視為聖人。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論語・述而》)將自己復興周禮視作歷史的使命。後世如司馬遷、劉勰這樣的大手筆,也往往將自己的創作視為一種使命,以夢見周公為辭,激勵自己發憤著述。周公在中國歷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3、《周南》是周公管轄地的詩歌
周公旦,是武王發的弟弟。武王滅商後,封土建侯,召公封地在北燕,周公封地在東魯,故魯是周禮薈萃之國,孔、孟都出於此地,是有歷史淵源的。武王滅商後僅二年就死了,幼子誦即位,即成王,周公與召公共同輔政,分陝而治,即從岐山向南,西為召公總管,東為周公總管。周公領屬之地,東過汝水,南及江漢,相當於從今天的陝西東部、河南西南部一直向南,所以今天的湖北就在周公的管轄地之內。那么,從周公管轄地採集的詩歌就稱為“周南”,從召公管轄地採集的詩歌就稱為“召南”。因為周公和召公的地位,兩者都列在《詩經》國風的前列,而“周南”又在“召南”之前,則是因為周公不僅是政治家,更是政治學家,他治禮作樂,奠定西周政治制度,功績偉大,被尊為聖人,而召公是治理傑出的政治家,只被尊為賢人。
三、“周南”的現代意義
武漢人有句俗話“不服周”,今人常常用來標榜楚人的自尊自重。如果從文化發展史的角度來看,這恰恰說明周人及其文化在楚地的影響是相當大的,故而引起了一些性情強悍的楚人的反感。就像今天當西方文化漸次深入我們的社會生活而引起了一些有志者捍衛本土文化的決心,是同一個道理。
中國歷來以黃河為母親,為中華文明的搖籃。近些年來,一些研究南方文化的學者又力挺長江文明,欲與黃河文明並列。我認為文化的發展本來就是一個交流、碰撞直至混融發展的結果。看看改革開放以後的中國社會,就能發現有多少西方文化因子已經進入了我們的生活,雖然傳統文化依舊是我們社會生活的主流,只不過人們所看到的往往是其中被丟失的部分,尤其是那些優良的品質,在這種情況下,最易於引起人們對自身傳統的傷感。話說回來。長江文明的確值得重視,它隨著歷史的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要論傳統的中華文明,還是要承認,黃河流域的文明是占主體地位的文明。
先秦時期,楚人長期被視為蠻夷,未能融入當時的文明――周禮。而楚人長期與周人交往密切,其心理是複雜的;既嚮往先進的周禮,又難以抑制對周人優越感的反感。他們既“不服周”,卻又不斷地“問鼎中原”,都說明在當時被稱為蠻夷的楚人心目中,以周禮為代表的華夏文明是一種先進的文明,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楚人既強力維護自己的文化,卻並未拒絕周文化的影響。如屈原的大多作品具有鮮明的楚地色彩,而《桔誦》則明顯具有《詩經》的體式。官員如此,民間也不例外。《詩經・周南》中的一些詩篇帶有的“兮”、“思”一類語氣詞,是楚地所特有的,但其情感的溫婉則顯然合於周禮的要求。可見這些歌唱自覺或不自覺地染上了周文化的色彩,故被王官採錄,編進了《詩經》。因此,《詩經》中“周南”的命名固然出於周人的文化優越感,而“南”字的標示表明當時的南方受到了周文化的廣泛影響,同時並未丟失自己的文化特色。
正是基於這種情況,我認為周南文化沙龍的命名,有了通常所謂“荊楚”所不具有的意義,那就是:楚人固然有強悍的性情和強烈的自尊,但是,楚文化也從來不缺少開放交流的氣魄。“周南”一名的意義,既包括了當時受到各國尊敬的周文化,同時又表現了南地楚人的文化堅守與開放胸懷。
“周南”二字,本身帶有周文化的優越感,在文化的進程中又吸收了楚文化的特點,《詩經・周南》就包含了兩種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大家讀《詩經》就會發現《周南》裡面用到“兮”字的詩篇比較多,而“兮”就是《楚辭》的標誌,這就是很明顯的兩種文化的交融。這就讓“周南”兩字意蘊豐富起來:第一是堅守,堅守自己的本土文化;第二是包容,能夠以寬厚的胸懷接納外來先進的文化。“周南”包含的堅守、包容的意蘊,作為沙龍的命名再好不過了,因為沙龍本身就是一個做思想溝通、情感交流、問題探討的平台。
第一期沙龍上,我講“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我想,當我們在這裡,在這樣一個“周南”的文化意蘊當中來交流、討論的時候,我願意向大家奉上孔子的“友直,友諒,友多聞!”謝謝大家!

特聘顧問

沙龍誠邀世界浙商聯合總會秘書長、原國務院三峽委員會副主任兼財務總監劉少斌、中國科學院院士、原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楊叔子、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畢志倫、著名哲學家鄧曉芒、湖北省省直機關黨校副校長汪連天、湖北大學教授蔣方等為沙龍特聘顧問。

劉少斌

男,生於1940年7月,武漢市人,中共黨員。原就讀於武漢大學法律系,後留蘇,畢業於前蘇聯莫斯科大學法學院。曾先後在國家政法機關工作二十餘年,在東歐五國大使館工作八年,回國後任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兼財務總監近十年,同時兼任全國民辦教育顧問專家委員會副主席及中國扶貧基金會名譽會長等職;現任世界浙商聯合總會秘書長。系法學教授、高級律師、高級翻譯、高級經濟師及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法學院客座教授。

楊叔子

男,1933年9月生於江西湖口,中共黨員。中共十五大與十六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副主任,著名機械工程專家、教育家,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現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副主任,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原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先後受聘為湖北工業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大學、重慶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第四軍醫大學約30所高校兼職教授、名譽教授。

畢志倫

男,1947年1月生,湖北省麻城市人。研究員,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客座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記者協會常務理事,湖北省書法協會會員。1969年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長期從事新聞、文藝、理論宣傳工作,其中在縣市基層工作20年,曾任湖北作家協會黨委書記;任湖北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14年,湖北日報報業集團董事長、社長、黨委書記4年。現任湖北省人大常委會代表選舉和人事任免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鄧曉芒

男,1948年4月生於湖南長沙。現任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德國哲學》主編。2009年11月3日,鄧曉芒教授正式加盟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組建了校一級的“德國哲學研究中心”。曉芒先生長期從事德國古典哲學研究,直接從德文翻譯、研究和解讀康德哲學,使國內的康德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立足於西方自古以來的“邏各斯精神”和“努斯精神”對黑格爾辯證法的解讀,使國內的黑格爾研究煥發了生機,並對整個西方哲學和文化精神提供了一種系統的研究方法;創立“新實踐美學”和“新批判主義”,積極展開學術批評和文化批判,介入當代中國思想進程和精神建構,在學術界和思想界有很大的影響力。

汪連天

男,1956年7月生於北京,副研究員,歷史學碩士,著名演講家,著名黨史學者。現任中共湖北省直屬機關黨校副校長,教授、管理諮詢專家。是著名形象經濟學奠基人之一。美國康奈爾大學訪問學者、清華大學遠程學堂特聘教授、國際形象設計藝術協會首席研究員、曾被《中國青年報》譽為"鐵嘴汪連天"。著有《形象經濟學》、《21項管理心法修煉》、《超強執行力鍛造》等管理學著作。

蔣方

女,湖北大學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的研究與教學。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等刊物上發表論文八十餘篇,出版《中國文化史九繹》《黃庭堅精選集》等專著十餘部。專業素質深厚,表達清晰生動,教學深受歡迎,曾評為湖北省優秀教師。近年來,在湖北省電視台《荊楚講堂》、湖北省圖書館《精英論壇》等處所做系列講座,得到廣大聽眾的喜愛與好評。所做系列講座有: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人文精神、《詩經》與我們的文化傳統、《孟子》講讀、魏晉風流、屈原與楚辭、中國古典詩歌鑑賞與寫作、中國古典散文藝術等。

組織機構

秘書處為周南文化沙龍常設機構,長期為廣大會員提供各類優質服務:建立檔案、策劃活動、組織討論、整合資源、開展諮詢(心理、教育、商務、管理、法律、各類社會活動)、預約高端、籌備洽談、喝茶品茗;每周舉辦一次小型聚會。力求將沙龍辦成會員之家、會員之橋。
秘書處位於武昌民主路486號二樓,是著名詩人曾卓先生的故居。交通便利、停車方便、環境幽靜。尚是原貌的舊時小樓徜徉著先生不羈的詩情,瀰漫著“老水手”未遠的氣息,還有那“懸崖邊的樹”,無時不在遙望著遠方之友朋,激勵著奮鬥中的時代精英!

歷次活動

周南沙龍大型活動
主題 中心發言 中心發言嘉賓介紹 時間
第一期 中國傳統文化與人生 葉 青 全國人大代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 2011年9月10日
第二期 藝術與學養 丁承運 著名琴、箏演奏家、著名學者、武漢音樂學院教授 2011年10月15日
第三期 身體健康與生活習慣 高光岩 著名中醫 2011年11月19日
首屆“周南筆會” 劉少斌、丁承運、王合多、匡亞威、張緒生李松齡、李建齡、吳克喜、向德金
第四期 文化立國 姚國華 華中科技大學講師、知名思想家、演說家 2011年12月17日
第五期 領袖與領導 蔣雲鶴 《決策與信息》雜誌社社長、總編 2012年1月15日
第六期 正與邪 劉少斌 世界浙商聯合總會秘書長 2012年3月17日
第七期 誠信之生活哲理 楊叔子 著名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原華中科技大學校長 2012年4月22日
第八期 德國道路對中國的啟示 李工真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2年5月19日
第九期 上級與下級關係 汪連天 中共湖北省直屬機關黨校副校長 2012年6月16日
第十期 中國的貴族精神 張二江 古文獻疏證專家 2012年7月21日
第十一期 “周南”名稱的文化意蘊 蔣 方 湖北大學文學院教授 2012年9月15日
第十二期 “什麼是歷史” 鄧曉芒 著名哲學家、《德國哲學》主編、華中科技大學教授 2012年10月21日
第十三期 文化建設與新詩創作 車延高 武漢市委常委、紀委書記、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 2012年12月2日
第十四期 大武漢大在哪裡 何祚歡 武漢市文聯副主席、著名表演藝術家 2012年12月8日
曾卓故居小型沙龍

主題 時間
第一期 心理專家:親職教育討論會 2011年9月24日
第二期 汪連天:“治庸問責”討論會 2011年10月1日
第三期 古琴與古瓷 2011年10月22日
第四期 李榮健:武漢人形象討論會 2011年10月29日
第五期 方正杜安剛等交流會 2011年11月26日
第六期 蔣方:今天我們的生活與傳統經典 2011年12月3日
第七期 葉青:暢談我們的微博生活 2011年12月10日
第八期 汪連天 姚國華:“鐵嘴”“棋王”與青年學子論道 2011年12月24日
第九期 李勁:九型人格測試開啟性格密碼 2012年1月7日
第十期 王節流:老莊文化與智慧生活 2012年2月11日
第十一期 魯俊峰:武漢投資軟環境討論會 2012年2月18日
第十二期 話劇《信仰》討論會 2012年3月3日
第十三期 商傳教授見面會:聊聊明朝那些事兒 2012年4月7日
第十四期 吳耀東先生見面會 2012年5月5日
第十五期 楊群星:法律與生活 2012年5月26日
第十六期 武漢長庭博物館沙龍 2012年6月8日
第十七期 旅遊:“七七”金口行 2012年7月7日
第十八期 旅遊:周南沙龍梁子湖游 2012年10月1日
第十九期 周玄毅:哲學在今天有什麼用 2012年11月3日
第二十期 蔣小兮:口才溝通與人生成功 2012年11月24日
第廿一期 宇娟:生命數字與奧秘探索” 2012年12月15日
第廿二期 余長庭:唐宋茶器展 2012年12月29日
文化系列微訪談

2011年12月起,騰訊・大楚網攜手周南文化沙龍推出系列文化微訪談,湖北知名學者、專家和業界精英與網友相約騰訊微博,共同探討文化與生活。微訪談共開展四期。
第一期:與蔣方談你的生活與傳統經典
2011年12月3日,由武漢周南文化傳播公司和騰訊・大楚網聯合主辦的“周南文化沙龍系列微訪談”第1期在武昌曾卓故居成功舉辦。主題為“今天我們的生活與傳統經典”的微訪談在湖北大學文學院蔣方教授和周南文化沙龍的參與下,在網路上迅速引起圍觀。
 第二期:與葉青談微博改變我們的生活
2011年12月10日,大楚網攜手周南文化沙龍推出的文化系列微訪談將推出第2期――#暢談我們的微博生活#,此次微訪談嘉賓是全國人大代表、中南財大教授/博導,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以及周南文化沙龍,他們將與廣大網友線上交流微博對現代生活和傳統文化的影響,歡迎廣大網友線上交流。
第三期:與姚國華談文化立國與大學重建
2012年1月6日下午15:30-16:30,大楚網攜手周南文化沙龍,推出第3期文化微訪談#文化立國與大學重建#,知名思想家、演說家姚國華將與周南文化沙龍一起線上與網友交流,共同討論”文化立國與大學重建”。
第四期:與饒學鋒談讀書與人生
2012年1月13日下午15:30-16:30,大楚網攜手周南文化沙龍推出文化系列微訪談第4期――湖北省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周南文化沙龍總策劃饒學鋒將線上與廣大網友討論“讀書與人生”。你今天讀書了嗎?對你人生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什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