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

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是國內一支年青而充滿活力的專業哲學系.1970年,原華中工學院在全國理工科大學率先創辦文科,哲學學科亦在其中;1980年成立哲學研所,1996年成立哲學系,實行系,所合併的建制,其時以培養哲學碩士和承擔全校部分公共政治理論課為其主要職能;2000年,華中科技大學成立後,經教育部批准,學校設定哲學本科專業,2001年正式招收哲學本科生;2003年,將原先承擔的部分公共政治理論課職能分流於馬克思主義學院之後,成為一個純粹的專業哲學教育與科研單位。

概況

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學科,創建於上一世紀80年代初,其前身是創立於1980年前後的原華中工學院哲學研究所,哲學研究所是原華中工學院為在全國理工科大學率先創辦文科而最早設立的研究與教學機構,首任所長即老一代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李其駒先生。從1980到1994年間,華工哲學研究所曾經積聚一批哲學力量,如塗又光、康宏逵、張華夏、林業夷、張輝碧、黃克劍、陳家琪、許蘇民,都是在哲學界具有一定影響的知名學者。1995年,為適應哲學教學與研究的需要,在哲學研究所的基礎上,成立了哲學系,殷正坤鍾書華先後擔任系主任。
2004年,人文學院所屬系所功能重心下移,原哲學系擔任本科及碩士生層次的“兩課”教師重組到政教系,哲學系則成為專業哲學系。
哲學系現任系主任為張廷國教授(兼系支部書記),副系主任為董尚文副教授與雷瑞鵬副教授。

學科建設

經過20餘年的努力,特別是近年來紮實細緻和開拓性的學科建設,我校哲學學科已發展成為一個有著鮮明辦學與科研特色的哲學學科,華中科大哲學學科以其銳意進取的開拓精神以及開放兼容、充滿活力的學術風格在國內外同行中獲得廣泛好評,目前擁有一個博士點(即馬克思主義哲學),五個碩士點(即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技術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以及倫理學),一個哲學本科專業,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省級重點學科。哲學系設有哲學研究所(校直屬研究所)、校級重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當代哲學研究基地,生命倫理學研究中心(校直屬研究中心)、生存哲學研究所、價值哲學研究所、武漢過程思想研究中心、同時兼有校跨文化研究與交流中心與校民族精神研究院。
學科力量是學科發展的基礎。華工科大哲學學科,經過同仁們的努力,原已積累起一定的學科基礎,但要進一步發展,還需要引進人才,同時培植現有力量。早在若干年前,我校哲學學科的同仁在學科建設上就形成了一個共識,大力引進人才,同時把人才的引進與現有人才的培養提高及合理使用結合起來。藉助於學校大發展與國內外學科力量重組的契機,近年來,哲學學科先後引進了張曙光、歐陽康等重量級人才,藉助他們在國內學術界的地位與影響,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學科較快地進入了國內哲學界的主流評價行列,與此同時,引進並培植起一批青年俊傑,為學科的長足的和可持續的發展積累起一批生力軍。目前,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發展、社會認識論、生存論哲學、人學、現象學、價值論、道家哲學、科學哲學、生命倫理學、科技史、管理哲學、科技政策與管理等研究領域與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優勢與特色。
——哲學基礎理論方面,歐陽康教授等的社會認識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形態研究,在國內處於前沿;張曙光、鄒詩鵬教授等的生存哲學研究,已漸漸成為哲學研究的新領域並受到普遍好評;馬天俊博士在知識論及真理論研究方面也頗有特色。
——科技哲學方面,殷正坤教授、李思孟教授等致力於科學思想史與科學哲學研究,發表了一系列高水平成果;鍾書華教授等在科技技術與社會發展與科技政策研究領域做了許多探索性的研究並形成了一定特色,成果豐碩,影響廣泛。著名科學哲學和生命倫理學家邱仁宗教授作為我校特聘教授,招收生命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加強了我校科技哲學專業的力量。萬小龍博士在范弗拉森及量子力學哲學領域做了一些開創性的工作,並在法國巴黎從事為期1年的博士後研究,目前,他的研究已開始引起學界重視。
——外國哲學方面,以張廷國、高秉江為代表的現象學研究,顯示出國內40歲左右現象學研究的優勢與特色。陳剛留學英國劍橋及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十餘年,2003年回國,到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任教,目前他在英美分析哲學、心智哲學以及科技哲學領域已開始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其成果正受到學術界的關注。董尚文副教授近年來致力於宗教哲學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目前從事托馬斯全集的翻譯工作,另有相當一部分老師,其研究領域都是根植於西方哲學,並在相應的研究中形成特色。
——中國哲學方面,李耀南博士的魏晉玄學及美學研究,已顯示出相當的功底與後發優勢,其嚴謹的學術研究作風已受到越來越多同仁的肯定與支持,此外,趙建功博士在道家哲學、唐琳博士在周易研究方面都顯示了較好的發展勢頭。
——倫理學方面,韓東屏教授的倫理學基礎理論與價值論研究,一直處於國內學科前列.雷瑞鵬副教授在美國哈佛大學哲學系訪學一年,程新宇副教授最近加入我校,二人分别致力於生命倫理學與套用倫理學領域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上述高質量的學科隊伍將是華工哲學系若干年內實現學科建設目標的基本保證。
近10年、特別是近5年來,華中科大哲學學科在《中國社會科學》、《新華文摘》、《哲學研究》、《光明日報》、《馬克思主義研究》、《世界哲學》、《哲學動態》、《自然辯證法通訊》、《自然辯證法研究》、《學術月刊》、《社會主義與民主》(美)等國內外著名學術刊物上上發表了600餘篇有影響的成果,出版了100餘部學術著名。
哲學系目前承擔各類國家及省部級科研課題10餘項,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6項,國家留學基金項目3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課題8項,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基金課題3項,另與學校文科本校兄弟院系共同承擔1項教育部重大科研項目。近些年來,獲得教育部優秀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中國圖書獎4項,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7項。近10年來,哲學系先後主辦了10餘次國內外學術研討會,其中,較著名的有:1998年主辦的全國科學哲學年會,2001年主辦的全國“生存與發展”哲學學術研討會,2002年參與學校主辦的“創新時代的哲學社會科學”高層學術論壇,2002年主辦的“馬克思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國際學術研討會,2003年主辦的中國現象學學術年會。2003年,時值華中科技大學50周年校慶,哲學系設立“慧源哲學茶座”,李鐵映同志蒞臨,參與討論,並為茶座題寫“哲學是一把聖火”。
哲學系的學術交流活動不僅起著溝通學術成果、擴大學術影響的作用,同時也對學科建設和發展、對哲學的教學活動起著一種內在的營養作用。哲學系自2001年起,創立學術講座制度,主講人既可以是國內外著名學者,也可以是系內教師,講題既可以是學科與學術的前沿問題,也可以是一次具有較高示範效應的講課,聽講者既包括哲學系的師生,也有來自其他院系的師生,乃至社會上對哲學問題感興趣的人士,講座開放包容,融學術與思想、深刻與簡約、專業性與綜合性於一體。現在,每周一次的學術報告制度已經成為哲學系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積極擴大國內影響的同時,哲學系積極加強與國外學術界的聯繫,近10年來,哲學系先後派出老師到美、英、法、德、澳大利亞、加拿大以及香港台灣地區的著名大學或研究院(所)從事短期學術訪問研究20餘次,特別是近年來,國際性的學術交流活動日益增加,如2002年,哲學系有2位學者赴外訪學,2003年,有3位學者赴外訪學。目前,哲學系一半老師有在國外從事長期或短期學術訪問與學習交流的經歷。這些學術交流活動為建立哲學系與海外的學術交流帶來了實質性的作用,對於推動本學科的建設與發展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本學科帶頭人、著名學者歐陽康教授通過自己的學術影響向海外積極介紹中國大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現狀,不僅擴大了自己學術的國際影響,對於推進哲學系以及中國哲學界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對於擴大華中科技大學在國際上的影響,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學科建設上,哲學學科在學校的支持下,利用國內外的各種資源,先後建立了當代哲學研究基地、生存哲學研究所、生命倫理學研究中心、武漢過程思想研究中心、價值哲學研究所,跨文化研究/交流中心也是以哲學學科的力量為主體建立起來的。哲學系利用學校投入(包括重點研究基地投入和985項目投入)與自籌的近100萬經費,大力改善了學科的軟硬體條件,建立起專業級圖書資料室、學術報告室、學生電腦工作室、為學科帶頭人配備筆記本電腦,幫助部分學者出國進修學習,投入資金配合人文學院實施“青年人才工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