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郡陳遺

吳郡陳遺,家至孝。

原文

吳郡陳遺,家至孝。母好食鐺底焦飯,遺作郡主簿,恆裝一囊,每煮食,輒貯錄焦飯,歸以遺母。後值孫恩賊出吳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遺已聚斂得數斗焦飯,未展歸家,遂帶以從軍。戰於滬瀆,敗,軍人潰散,逃走山澤,皆多飢死,遺獨以焦飯得活。時人以為純孝之報也。

譯文

【譯文】
吳郡人陳遺,在家裡非常孝順。他母親喜歡吃鍋巴,陳遺在郡里做主簿的時候,總是收拾好一個口袋,每逢煮飯,就把鍋巴儲存起來,等到回家,就送給母親。後來遇上孫恩偷襲吳郡,內史袁山松馬上要出兵征討。(這時)陳遺已經積攢到幾袋鍋巴,來不及回家,便帶著隨軍出征。雙方在滬瀆開戰,結果(袁山松)被打敗了。軍隊潰散,逃跑到山林沼澤中,大多數人都死於飢餓,只有陳遺依靠鍋巴得以活了下來。當時的人認為這是對他純厚孝心的報答。
選自 《世說新語·德行》

注釋

至:極,非常
鐺:鍋
恆:常常
囊:口袋
貯:貯藏,儲藏
遺:送
值:正值,遇到
主簿:古代官職名,郡守的屬官,負責文書等書
寓 意:
也許有人會說這只是一個偶然,但不可否認的是:陳遺在發生戰爭之前,確實是秉著他純厚的孝心去儲存鍋巴的。因此可見,不論這是不是上天對他的恩澤,陳遺那一顆純厚的孝心是無法取代的。
【啟發與借鑑】
子女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古語有“養兒防老,積穀防饑”。父母含辛茹苦地養育子女,希望老來有子女贍養。如今雖然老人有養老金,但更需要的是子女的時常關心。陳遺把焦飯留給母親雖然是微不足道的事,然而他的心意應稱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