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國

(揚州市),稱皇帝,國號吳,年號明政。 順義七年(927年),楊溥即皇帝位,建立吳帝國。 一,朱元璋,龍鳳七年(1361)受封吳國公,十年自稱吳王。

春秋霸主之一

公元前585年(壽夢元年,周簡王元年,魯成公六年),吳國傳至十九世壽夢。“壽夢立而吳始益大,稱王。”至公元前473年(周元王三年。也是魯哀公二十二年,越勾踐二十四年,吳夫差二十三年),被越國所滅。共112年。詳見百度百科“吳國”條。

西漢政區

漢高帝十二年丙午(前195年),劉邦懼怕江東人士不服他的皇權,故而改當年劉賈所封的荊國吳國,統轄東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國都於廣陵(江蘇省揚州市)。 漢文帝時,劉濞的兒子吳國太子在京城與文帝皇太子下棋時出現爭執,吳太子無禮,被皇太子所殺,劉濞痛失愛子。劉濞在封國內大量鑄錢、煮鹽,並招納工商和「任俠奸人」,以擴張割據勢力,圖謀篡奪帝位。漢景帝采御史大夫晁錯建議,削奪王國封地,他謀劃了「清君側」的策略,以誅晁錯為名,聯合楚趙等國叛亂便在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前154年),帶領楚、趙等七國公開叛亂,史稱七國之亂,三個月的時間就被漢軍主將周亞夫擊敗,劉濞兵敗被殺,封國被中央廢除,吳國至此滅亡。
當日吳國領“三郡五十三城”,以廣陵為都,包括豫章郡與會稽郡,差不多囊括了今日華東的主要疆域。

東晉政區

東晉鹹和元年(326年),成帝封其弟司馬岳為吳王,改吳郡為吳國,國都吳縣(蘇州市姑蘇區)。管轄今江蘇蘇州市,上海市全部及浙江嘉興市,江蘇無錫市絕大部分地區。328年司馬岳改封琅琊王,吳國廢除。

隋末政權

一,李子通,隋末江淮地區農民起義軍領袖。初參加長白山部,因待人寬厚,人多歸附,未半年,眾達萬人。旋渡淮水,與杜伏威合,據海陵,自稱將軍,眾達二萬餘。公元615年,稱楚王。619平,擊敗陳稜,攻克江都
(揚州市),稱皇帝,國號吳,年號明政。次年,渡江擊敗沈法興,占據京口、丹陽、毗陵等郡。因杜伏威降唐,遣輔公祏率精兵夜襲子通營,因風縱火,他大敗,東走入太湖。旋收拾兩萬潰軍,襲擊沈法興,迫其逃亡途中溺死。占地北起太湖,南至五嶺,東自會稽,西至宣城。621年,被杜伏威擊敗,投降,送至長安。次年,脫逃南返,至藍田被捕殺。吳國亡。
二,杜伏威(598-624),隋末農民起義首領,大業七年(611)伏威十六歲時,與至交輔公祏同聚眾起義。武德二年(619),降唐,任和州總管,淮南安撫大使;620年,進使持節,總管江淮以南諸軍事,揚州刺史,東南道行台尚書令,封吳王。 武德武年(622年),伏威自請入朝,以輔公祏留守。唐以伏威為太子太保,仍兼行台尚書令,留長安。六年(623年)八月,輔公祏在丹陽舉兵反唐。七年(624年)二月,杜伏威在長安暴卒。吳國廢除。

五代十國之一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楊行密為唐淮南節度使,據揚州。天復二年(902)受封為吳王。建立吳王國。順義七年(927年),楊溥即皇帝位,建立吳帝國。吳天祚三年(937)為南唐所取代。吳共歷4主,36年。 吳最強盛時,有今江蘇、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建都廣陵(即揚州),稱江都府。
詳細請看百度百科“吳國”條。

元末政權

一,朱元璋,龍鳳七年(1361)受封吳國公,十年自稱吳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和掃平元的殘餘勢力後,於南京稱帝,建立明王朝。
二,張士誠(1321年——1367年),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原東台白駒場人(後東台析出大豐縣,今屬大豐縣大龍鄉張家墩),生於1321年,鹽販出身。因受不了鹽警欺壓,於是夥同其他17個鹽民揭竿起義,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他為首領。後隊伍逐漸壯大,先攻下鹽城、泰州、高郵等地,自封誠王,國號大周,年號文佑;後又攻下平江(今蘇州姑蘇區)、湖州、松江、常州、杭州等地;元至正23年(1363年)在平江自立為吳王。史稱“東吳”,1367年,被朱元璋打敗,被俘,解往金陵(今南京),自縊而死。吳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