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淞零點

吳淞零點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吳淞海關港務司署根據1871~1900年吳淞潮位,以略低於實測最低水位高程,確定為“吳淞海關零點(基面)”,後正式定名為吳淞零點,廣泛用於長江、淮河流域。

基本簡介

系根據吳淞站(現東海船廠內)1871年至1900年實測資料,即1901年確定一個略低地最低潮位作為吳淞零點,並於1920年引測到松江佘山,建立永久性測量標誌,吳淞零點比全國統一基準面黃海平均水面(青島)低1.63米。

吳淞零點是中國確立最早的高程基準面,經過同治十年至光緒二十六年(1871~1900年)長期在張華浜人工水位站的水位觀測記錄,由海關巡工司在光緒二十六年左右制定了一個當時實測到的最低水下略低的高程,作為該站水尺零點。初設時名為“吳淞海關零點” (WOOSUNG CUSTOMS ZERO),後改稱“吳淞零點”(WOOSUNG HORIZONTAL ZERO簡稱W.H.Z.),作為港口高程起算面。

民國2年(1913年),完成吳淞至江南造船廠的精密水準測量,以後逐步沿黃浦江上達淀泖地區、太湖流域、長江江陰以下沿江兩岸,作為上海港的高程起算面。至本世紀20年代初,已為長江流域和上海市通用。

當時根據光緒年間的歷史記錄確立了吳淞零點僅僅作為黃浦江整治工程的基準面,以後陸續套用於上海市的水域工程測量。根據1957年國家東南部地區水準網平差成果,吳淞零點的黃海高程系高程(56)為-1.6297米,在吳淞口地區,吳淞零點和理論最低潮面重合。

相關換算

一、吳淞零點和吳淞高程系鹹豐十年(1860年),海關巡工司在黃浦江西岸張華浜建立信號站,設定水尺,觀測水位。光緒九年(1883年)巡工司根據鹹豐十年至光緒九年在張華浜信號站測得的最低水位作為水尺零點。後又於光緒二十六年,根據同治十年至光緒二十六年(1871~1900年)在該站觀測的水位資料,制定了比實測最低水位略低的高程作為水尺零點,並正式確定為吳淞零點(W.H.Z)。以吳淞零點計算高程的稱為吳淞高程系,上海歷來採用這個系統。民國11年(1922年),揚子江水利委員會技術委員會確定長江流域均採用吳淞高程系。1951年,華東水利部規定,華東區水準測量暫時以吳淞零點為高程起算基準。

2:吳淞高程系與1956年黃海高程系的基面差。江蘇省水利廳於1953年以精密水準測量方法施測了佘蘇線(佘山—蘇州)、佘高線(佘山—金絲娘橋—高橋—張華浜)和佘張線(佘山—張華浜)等3條水準路線,觀測高差納入華東地區高程控制網,參加國家測繪總局主持的1957年中國東南部地區精密水準網平差。平差後的水準點高程均為1956年黃海高程系,佘山水準基點既有黃海高程(44.4350米),又有吳淞高程(46.0647米),兩者之差為1.6297米,即在上海地區吳淞高程系基面比1956年黃海高程系基面低1.6297米,遠離上海的地區,同一點的兩個高程值之差會略有不同。

3:1956黃海高程水準原點的高程是72.289米。1985國家高程系統的水準原點的高程是72.260米。

價值意義

著名的吳淞零點是華東沿海最主要的基準面,是測量、水工設計、航運推算的必需依據。

吳淞零點吳淞零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