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於1983年,是吉林省境內文物遺存考古學文化研究的唯一科研單位,主要承擔全省文物保護、調查、發掘和考古研究任務。

簡介

http://www.ccst.gov.cn/kjsl/researchView.php?id=880

研究所現有職工64人,人員結構布局合理。其中研究館員6名,副研究館員12名。研究人員中,吉林大學考古學系歷屆畢業生占較大比重,此外,還有來自北京大學山東大學以及西北大學考古學系的畢業生。研究人員從事專業研究方向各有側重,年齡結構合理,加之良好的學術氛圍,便利每一位有志於考古事業者都有展示個人才華的寬廣平台。

成果

http://www.ccst.gov.cn/kjsl/researchView.php?id=880

田野考古發掘工作是該所承擔的科研工作的中心工作,20年來經過艱苦努力吉林省各個時代的考古學文化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現已發掘的興城遺址、萬發撥子遺址、乾溝子墓群、漢書遺址、帽兒山墓群東團山遺址丸都山城城址西古城城址攬頭窩堡遺址、塔虎城城址已經成為研究東北地區考古學文化不可或缺的學術資料,為審視東北亞地區考古學文化的總體格局提供了一批重要的實物資料。其中,通化萬發撥子遺址和延邊西古城遺址發掘分別入選“199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2年開始具體承擔高句麗遺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為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做出了突出貢獻,2004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集體一等功。

特色

隨著考古學理論的發展以及新的方法、方法論的廣泛套用,新世紀的吉林考古學研究已邁向新的高度,本地區在以下幾方面的重點突破將是吉林考古學進入全新發展階段的重要標誌:加強石器時代考古研究,建立吉林舊石器時代文化區系類型框架,注重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的發現與研究;加強青銅時代聚落考古研究和青銅短劍遺存的探索;高句麗考古歷來為東北亞各國所關注,作為吉林省考古工作的重點,其研究工作理應得到更進一步加強;渤海考古研究是吉林省面臨的國際化課題之一;遼金時期是東北地區城市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重視現代科技手段的套用。

榮譽

該所開展的科研工作所涉及的學術課題已經成為探索東北亞考古學文化總體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完成的有關高句麗、渤海考古研究專著已引起同行專家們的高度重視。在學術研究科研成果方面,已經出版了《榆樹老河深》、《庫倫遼墓》、《和龍興城》、《洞溝古墓群》、《東北史略》(1——3)、《國內城》、《丸都山城》、《集安王陵、王城及貴族墓葬》等多部考古報告。吉林省考古學會依託本所主辦的《歷史與考古信息•東北亞》學術刊物,向學術界介紹了大量的東北亞地區與中國毗鄰國家考古學研究成果,為學術界了解國外相關地區的考古學研究動態開啟了一扇視窗。
該所曾多次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國家文物局評為“全國文物博物館系統先進集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