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博物館

吉林省博物館

吉林省博物館是中國省級地方綜合性博物館。館址在長春市光復北路3號原偽滿洲國溥儀帝宮舊址,翌年2月開放。1954年遷至長春現址。後又在2003年與吉林省近現代史博物館(革命博物館)合二為一,組成了現在的吉林省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館舉辦的《吉林省農村社會主義教育展覽》,展出面積共1100平方米,分為牢記階級苦,不忘血淚仇;偉大的變革,光輝的成就;偉大的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高舉毛澤東思想紅旗奮勇前進等4部分。吉林省博物館舉辦了《雷鋒同志模範事跡》展覽,並與楊靖宇將軍紀念館聯合舉辦《楊靖宇將軍戰鬥一生》展覽。

基本信息

簡介

吉林省博物院人民大街館吉林省博物院人民大街館

吉林省博物院於2003年9月成立,2004年2月14日正式掛牌,直屬吉林省文化廳,

是在原吉林省博物館和吉林省近現代史博物館基礎上合併組成,是。

1951年5月,吉林省政府批准籌建吉林省博物館。1954年9月,吉林省博物館隨省政府遷至長春市偽滿皇宮。2003年9月,原吉林省博物館和吉林省近現代史博物館合併組建吉林省博物院。

吉林省博物院新院吉林省博物院新院

在文化改革的大好形勢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2007年5月8

日吉林省博物院新館舍破土動工,新館舍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座落於長春市淨月經濟開發區,屬長春科技文化中心綜合館的一部分,現新院主體工程已經完工,展陳基礎裝修工作也已完成。新院開放使用後,吉林省博物院將以嶄新的形象邁入國內博物館的先進行列。

作為吉林省文物收藏保護、陳列展覽、科學研究和文物鑑定中心,在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博物院將更好地發揮其職能,不斷豐富和深化人們對歷史文化的理解和認識,為發展吉林省的博物館事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吉林省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館

院內現有藏品近10萬餘件,始自遠古,及至近現代,精華薈萃,內涵豐富,其中以中國歷代書畫,古代東北邊疆高句麗、渤海、滿族文物,近現代革命文物,東北抗日聯軍等文物的收藏獨具特色,在國內博物館界占有重要地位。改革開放以來,舉辦各類陳列展覽1000多個,接待觀眾逾千萬人。先後出版各類學術著作上百部,並湧現出一大批著名的專家學者,如文物收藏鑑定家張伯駒先生,著名歷史與社會學家王承禮先生等。

歷史沿革

1951年5月吉林省政府批准籌建吉林省博物館,12月竣工。

1952年1月27日,吉林省博物館在吉林市江灣路12號正式開館。

1954年9月,吉林省博物館隨省政府遷至長春市偽滿皇宮。

1955年吉林省博物館主要業務部門遷至長春市西安大路7號辦公。

1964年7月和偽皇宮合署辦公,內設七個機構,職工112名。

1978年12月革命史部單獨分離,成立吉林省革命博物館,館址在長春市西安大路7號,吉林省博物館全部回到偽滿皇宮。

1982年偽皇宮陳列館籌備處從博物館中分離,成立偽滿皇宮陳列館。吉林省博物館在偽皇宮東側同德殿等處辦公。

1983年文物工作隊從博物館分離,成立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987年5月自然歷史部從博物館中分離,成立吉林省自然博物館。自此,吉林省博物館基本定型。

2003年9月,吉林省博物院在原吉林省博物館和吉林省近現代史博物館基礎上組建。

2007年5月8日,吉林省博物院新院奠基,座落在長春市淨月經濟開發區。

院長致辭

院長致辭院長致辭

吉林省博物院是一座歷史藝術博物館,是吉林省最大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和展覽中心

吉林省博物院作為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保護者,以展示白山松水間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內涵,展示近代歷史上中華兒女們在吉林大地上建設邊疆、抗日救國的英雄事跡,以及展示我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就為己任。因為我們深知,對歷史文化的重新認識和探索,已經成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斷發展和進步的永恆推動力。

吉林省地處東北,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歷史造就了豐富多彩又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如夫余文化、高句麗文化、渤海文化、遼金文化、薩滿文化等,為吉林省積澱了獨具特色的文物資源。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吉林省博物院將以新院建設為契機,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為已任,始終不渝地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不懈地努力。

歷史回顧

吉林省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館

吉林省博物館是原偽滿洲國的“皇宮”所在地,偽滿洲國皇宮位於長春市東北角光復北路3號,占地面

積12公頃,是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充當偽滿洲國傀儡皇帝時的宮殿,也是溥儀日常生活及政治活動的場所,由勤民樓、輯熙樓、同德殿等一組中國古典式、歐式、日本式建築及其附屬設施組合而成。宮內展有溥儀及眾妃們的臘像。偏殿有日本侵華及從皇帝到平民圖片展。

1945年日本投降,溥儀倉皇出逃。偽皇宮遭到破壞,內部設施大受損失。解放後,歷經整修,逐漸復原。現存文物資料7000多件,偽皇宮裡展出。

偽皇宮正門叫“萊薰門”,西側大門叫“保康門”。整個宮廷可分為內外兩部分,內廷是溥儀及其家屬日常生活的區域,主要建築有輯熙樓、同德殿;外廷是溥儀處理政務的場所,主要建築有勤民樓、懷遠樓、嘉樂殿。此外還有花園、假山、養魚池、游泳池、防空洞、網球場、高爾夫球場、跑馬場以及書畫庫等其他附屬場所。溥儀就在這裡渡過了14年的傀儡生活。

發展歷程

為了蒐集、保藏、研究和利用人類文明的典型遺物,1 9 5 1 年5 月經省政府批准籌建吉林省博物館,當年1 2 月竣工。1 9 5 2 年1 月2 7 日在美麗的松花江畔(吉林市江灣路1 2 號)吉林省博物館 正式開館為社會服務。1 9 5 4 年9 月隨省政府遷至長春市,落腳於偽滿皇宮遺址。1 9 5 5 年館主要業務部門遷至長春市西安大路7 號辦公。1 9 6 4 年7 月和偽皇宮合署辦公,當時內設七個機構,實有職工1 1 2 名。1 9 7 8 年1 2 月革命史部單獨分離出來成立省革命博物館,省博物館搬回偽皇宮。緊隨其後,1 9 8 2 年偽皇宮陳列館獨立建制分離出博物館;1 9 8 3 年文物工作隊分離成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 9 8 7 年5 月自然歷史部分分離成立省自然博物館。

吉林省博物館新館是全省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工程。早在1 9 7 9 年,原省委宣傳部長宋振庭同志, 就提出了建設吉林省博物館新館大樓的意見, 在省委、省政府的關心下,省政府連續兩次把建設博物館寫入政府工作報告,1 9 9 5 年省博物館工程終於啟動,地點位於長春市人民大街9 0 號,建築面積1 6 0 0 0 平方米,分展覽區、庫房區、辦公區。到目前為止,庫房修建工作基本完工。吉林省博物館行政級別為處級,編制7 4 名。

珍貴藏品

楊婕妤《百花圖》楊婕妤《百花圖》

該館藏品近8萬件,其中本省出土文物1萬餘件。歷代書畫 1.1萬餘件,銅器、瓷器、玉器、木器、漆

器等傳世文物近2萬件。自然標本約2.6萬件。一級藏品144件,其中書畫 106件。藏品中,尤以烏桓、鮮卑、高勾麗、渤海、遼金時期文物最富特色。榆樹漢代鮮卑墓葬出土的鐵甲冑、 鎏金銅神獸牌飾、銅鍑、 瑪瑙珠頸飾,集安出土的高勾麗黃釉四耳陶壺、白玉耳杯、鎏金銅馬具、壁畫摹本及好太王碑拓本,敦化六頂山出土的渤海貞惠公主墓碑,和龍出土的渤海金帶飾及貞孝公主墓壁畫摹本,遼契丹銘文銅鏡,金代窖藏定窯紫釉印花碗、白釉刻花龍紋盤、銅鏡、銅官印等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重要藏品。

張瑀《文姬歸漢圖》張瑀《文姬歸漢圖》

該館書畫藏品數量多,種類齊全,有北宋蘇軾《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賦墨跡》、南宋楊婕妤《百花

圖》、金張瑀《文姬歸漢圖》卷(原名宋人《文姬歸漢圖》)、元何澄《歸莊圖》、元張渥《臨李龍眠九歌圖》、明董其昌《晝錦堂圖並書晝錦堂記》、清丁觀鵬《臨張勝溫法界源流圖》等許多蜚聲中外的名跡。近現代著名畫家吳昌碩、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溥心畲等人的作品,收藏也很豐富。該館還藏有明清及近百年書畫扇面和成扇之精品。

館內陳列

該館陳列面積2000多平方米,基本陳列為“吉林省歷史文物陳列”和“吉林省自然資源及開發利用展覽”。“吉林省歷史文物陳列”,由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烏桓鮮卑、高勾麗、渤海、遼、金、元、明、清等部分組成,陳列典型器物1331件。該館常年有各種類型臨時專題陳列展出,還多次舉辦館際間交流展覽。館藏張大千畫展,曾在鄭州、南京、揚州、杭州、青島等地博物館展出。

該館編輯出版有《吉林省自然地理》、《長白山》、《吉林省歷史概要》、《藝苑掇英·吉林省博物館藏品專輯》、《書法叢刊·吉林省博物館藏品專輯》、《名畫鑑賞·文姬歸漢圖》等專著和藏品圖錄。

發展記事

解放前的博物館陳列展覽

《晝錦堂圖並書晝錦堂記》《晝錦堂圖並書晝錦堂記》

陳列展覽是博物館工作的中心環節。清宣統元年五月(1909年6月),吉林省立圖書館附設的教育品

陳列所舉辦的圖書、學校用具、教學用器械、動植物標本、模型的分類陳列,是吉林省早期的陳列展覽活動。民國年間,在興辦學校的過程中,1919年(民國8年),教育品陳列所又舉辦了教學用品陳列展覽,還先後兩次舉辦全省教育品展覽會。此次陳列展覽範圍較清末有所擴大,觀眾也有所增多。1919年2月,由吉林省教育廳主辦的第二次全省教育品展覽會,在吉林城模範區第一高等學校內展出,展品主要有學校成績品、學生成績品以及講演稿、圖書目錄、鄉土地理、歷史調查、職業狀況調查、實業教材調查、著作等。

吉林省博物館藏品吉林省博物館藏品

東北淪陷時期,日本侵略者為製造滿洲自古以來就是“獨立實體”的輿論,以達到長期占領我國東北的目的,把陳列展覽視為鼓吹和實行“建國綱領”之“要途”。偽滿洲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和國立民俗博物館,分別舉辦了兩個基本陳列,同時還借房舉辦了一些臨時性展覽。1939年,偽國立中央博物館以自然學科為主的基本陳列設在長春大經路展示場,陳列分動物、地理、礦物、地質和物理等5部分。在1200件展品中,有東北地區野生動物、地貌模型、民俗品、民族工藝品、生物化石、礦物、淘金船和理化器械等。在陳列的顯要位置,擺放著在中國東北進行山野地質調查時手握錘子死去的日本人外山四郎和園田逸木的圖像、遺物,還有侵華分子沃爾奧科特生前的筆記本及所著的《在中國的調查研究》親筆校正稿。日本人認為這是整個陳列中的“驕傲”。這個基本陳列1942年進行了修改、補充。補充的展品主要是臨戰需要的菌類,其中僅傳播鼠疫的鼠類就有40種。1940年,偽國立民俗博物館第一分館“北滿農家”,舉辦“實態

型”陳列。在一片開闊地上仿造阿城縣福昌號張伯泉家宅樣式的一座農家宅院,宅院四周圍築有帶小瓦頂炮台的土牆,東西65米,南北95米,高3米,寬1米。院內建築有正房9間,東西廂房12間,按陳列展覽需要,分設“生活實態”、“民藝品”、“房屋構造”、“土俗農具”等4個展室。其中實態展出室,是將宅院原型的主人張百泉家一部分人遷來居住,並在館區內從事傳統的農耕和生活,他們既是該館的雇員,更主要的是充作展品。此期間,偽國立中央博物館借房舉辦多次臨時展覽,主要是為適應“國策”需要而舉行的。日本關東軍為侵占蘇聯尋找藉口,預謀挑起“諾門汗事件”,兩個月前,作為日本侵略者工具的偽國立中央博物館,鑒於有必要引起人們對蘇聯的興趣,提供研究資料,於1939年1月借三中井(商店)的房子舉辦了“西伯利亞展覽會”。

解放後博物館的陳列展覽(1951-1985)

吉林省博物館藏品 元 張渥 九歌圖吉林省博物館藏品 元 張渥 九歌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吉林省於1951年5月建起第一個屬於人民的地誌性博物館——吉林省博物

館。該館為引導民眾認識歷史,認識自然,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把陳列展覽列為全館的重要任務之一。1952年1月,舉辦了《吉林省地方經濟恢復和文化建設成就展覽》,這是吉林省博物館建立後舉辦的第一個展覽。展覽面積2240平方米,分工業、農業、林業、水利水產、土產貿易、文化、文物等7個部分。展覽除文物、標本外,還配以繪畫、雕塑、圖表、模型、沙盤、布景箱等輔助展品。接待觀眾近20萬人次。1953年至1955年間,相繼舉辦了《農業豐收經驗》、《保護文物》、《原始社會》、《古代文化藝術》、《一定要解放台灣》、《基本建設出土文物》等展覽。1956年4月舉辦的《吉林地區六年來經濟及文化建設成就展覽》,以展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吉林省各項事業的發展和建設成就為主題,分地方工業、地方農業、地方林業、交通、貿易、文教、人民生活、延邊朝鮮族、地方歷史文物等7個部分。展出面積為1500平方米,接待觀眾11萬餘人次。這是吉林省博物館由吉林市遷到長春市後舉辦的第一個大規模的綜合性展覽。為慶祝設在長春的第一汽車製造廠建成投產,吉林省博物館舉辦了專題展覽,展室面積300平方米,展品包括毛澤東為“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奠基”的題字、建廠經過、生產過程、有關工廠間的協作、建廠和生產中湧現的模範人物事跡、解放牌汽車樣車等。同年,延邊文物管理委員會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和吉林省文化局委託,在延吉市舉辦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禮品展覽》。

1958年6月,中共吉林省委召開文教工作會議,要求“打破迷信,大興文化革命”。作為會議檔案之一的《吉林省文化局關於在各縣(市)發展地誌博物館(展覽館)的暫行辦法(草案)》規定,縣(市)博物館的主要任務是蒐集研究本縣(市)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遺存和自然標本,通過組織陳列展覽及時反映全縣(市)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成就和遠景。據此,吉林省博物館、延邊文物展覽委員會、白城市博物館和相繼新建的26個博物(展覽、紀念)館,都根據本館藏品情況,舉辦了各種展覽或陳列。如輯安(集安)縣博物館舉辦的《輯安縣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展覽》,展出面積1000平方米,展品包括52組沙盤,61組模型,713件實物標本,23套照片,136件文物。展覽內容分為地理形勢、物產分布、第一個五年計畫的建設成就、土特產品、文教衛生、歷史文物等9個部分,接待觀眾1.2萬餘人次。1958年至1961年春,吉林省博物館完成了一個基本陳列,舉辦了《吉林省科學技術成就》、《現代國畫》、《東北抗日聯軍革命文物》等近20個展覽。1959年10月,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0周年舉辦的《吉林省自然、歷史、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綜合展覽》,是吉林省博物館建立後完成的第一個基本陳列。陳列總面積2000平方米,展出文物1119件,標本1273件,實物3098件,照片996件,圖表376件,景觀164件,說明語錄139條。內容分為自然、歷史、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等3部分。第一部分,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陳列,主要由吉林省自然環境、地質和礦產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方面的內容構成,陳列面積524平方米。第二部分,歷史陳列,主要由原始公社制時期,奴隸制、封建制時期,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內容構成,陳列面積近1000平方米。第三部分,吉林省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陳列,主要由人民民主政權的普遍建立與鞏固,國民經濟的迅速恢復與發展;計畫建設的開始和全面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高潮等內容構成。陳列面積520平方米。當年接待觀眾19萬人次。此期間,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博物館籌備處、吉林市工業展覽館、四平市展覽館、白城市博物館、輯安縣博物館,也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周年,為配合整風、整社運動和大煉鋼鐵、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等中心工作,分別舉辦了《大辦農業、大辦糧食》、《人民公社好》、《出土文物》等展覽。其中規模較大的有1959年吉林市工業展覽館舉辦的《吉林市工業成就展覽》。陳列面積500多平方米,分冶金、化工、機械、電力、基本建設、煤炭、交通、輕工業等8個部分,展出吉林地區133個廠礦企業的2000多件產品。43天的展出,接待觀眾10萬餘人次。1961年7月,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博物館籌備處於中國共產黨成立40周年紀念日舉辦的《建黨四十周年圖片及延邊革命文物展覽》,展出面積約200平方米,以圖片和實物反映延邊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所取得的成就。因受“大躍進”形勢的影響,配合中心工作,配合政治運動,也舉辦了一些諸如“全民辦鋼鐵”、“人民公社好”之類的展覽,對“大辦”、“浮誇風”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1961年8月,吉林省文化局提出:市縣館除舉辦各種展覽,配合政治運動、中心工作,服務於生產和活躍人民文化生活之外,重點市、縣館要根據地方自然、歷史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特點、條件,發展不同類型的博物(展覽)館【注:吉林省文化局批轉吉林省博物館《關於市、縣博物(展覽)館工作座談會情況的報告》,吉林省文化局檔案,1961年,卷11號,第50頁。】。1962年8月,省文化局又在《關於市縣博物館工作的意見》中,對基本陳列作了具體規定。據此,吉林省博物館修改了基本陳列《吉林省自然、歷史、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綜合展覽》,並重新開放【注:這一基本陳列一直開放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接待觀眾近50萬人次。】,與此同時,該館還舉辦了《歷代書法墨跡》、《故宮流散書畫》展覽。吉林市展覽館舉辦了《吉林市農業成就》展覽,分農、林、牧、副、漁5部分,接待觀眾8萬餘人次。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博物館籌備處舉辦了《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成立十周年成就》展覽。磐石人民抗日鬥爭紀念館開放了《磐石人民抗日鬥爭》基本陳列。1963年2月,吉林省博物館主持召開市、縣博物(紀念)館館長業務座談會,會議要求各館應根據黨在各個時期的中心任務,結合各館特點積極地為農業服務,組織舉辦各種展覽,向人民進行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發展國民經濟總方針的教育,進行鞏固人民公社集體經濟教育,進行階級與階級鬥爭教育,進行國際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注:《市、縣博物(紀念)館長業務座談會會議紀要》,吉林省文化局檔案,1963年,卷11號,第25~31頁。】。吉林市博物館承辦了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吉林軍分區政治部、吉林市文化局、吉林市總工會、共青團吉林市委聯合主辦的《雷鋒事跡展覽》。展品有雷鋒生前用過的實物複製品和反映雷鋒模範事跡的照片和繪畫。展出50天,接待觀眾約9.7萬人次。該館還舉辦了《解放前後三十年今昔對比展覽》。四平戰役紀念館籌備處舉辦了《四平戰役圖片展覽》。吉林省博物館舉辦了《雷鋒同志模範事跡》展覽,並與楊靖宇將軍紀念館聯合舉辦《楊靖宇將軍戰鬥一生》展覽。1962年9月,毛澤東同志在中共八屆十中全會上重提階級鬥爭時,提出要進行社會主義教育。1963年5月,中共中央在杭州召開工作會議,毛澤東同志主持制訂了《中共中央關於目前農村工作中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規定了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全國開始掀起大規模社教運動。在這種背景下,1963年8月,吉林省文化局召開展覽工作會議,要求各地博物館、紀念館抓住各地編“三史”的時機,把階級教育展覽辦起來,永久妥善保存,為長期的階級教育服務【注:吉林省文化局《關於召開展覽工作會議的通報》。】。據此,吉林市博物館舉辦了《階級教育和新人新事展覽》、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博物館籌備處舉辦了《惡霸地主韓希三罪行圖片展覽》、《李忠星家史展覽》等20餘個,在城市、廠礦、農村流動展出,觀眾約33萬人次。1964年至1965年,舉辦陳列展覽的指導思想仍然與1963年相同,同時也舉辦了一些其他內容的展覽,但都體現了階級教育的內容。吉林市博物館完成《吉林市城市歷史與建設》基本陳列,分古代、封建時期的吉林(從遠古到1840年),半封建半殖民地、殖民地時期的吉林(1840年至1949年),社會主義時期的吉林(1949年至1958年)等3部分。吉林市博物館以後又舉辦《反貪污盜竊、反投機倒把展覽》、《廖初江、豐福生、黃祖示學習毛主席著作先進事跡展覽》、《美國侵略者從越南滾出去圖片展覽》、《焦裕祿同志事跡》、《王傑事跡》等展覽。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博物館籌備處舉辦《抗美援越》圖片展覽。吉林省博物館舉辦的《重慶中美合作所罪證及殉難列士遺物展覽》,展出面積400平方米。展品包括複製文物41件,照片、宣傳畫、圖表等100多幅。展出130餘天,接待觀眾16萬餘人次。吉林省博物館舉辦的《吉林省農村社會主義教育展覽》,展出面積共1100平方米,分為牢記階級苦,不忘血淚仇;偉大的變革,光輝的成就;偉大的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高舉毛澤東思想紅旗奮勇前進等4部分。展品包括實物3000餘件,照片700多幅,畫片400多幅,還有模型、圖表等,接待觀眾14萬多人次。吉林省博物館與吉林省圖書館聯合舉辦的《吉林省學習毛主席著作展覽》,展出面積500平方米,分為全省學習毛主席著作活動概況;理論聯繫實際,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的典型;組織廣大幹部和民眾學習毛主席著作的體會等3部分。吉林省博物館還舉辦了《大地主劉文彩》、《憶苦思甜》、《朝鮮教育成就》、《鐵窗烈火、人間魔窟》等展覽。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各博物(展覽)館已經展出或籌備中的基本陳列、展覽均關閉。1967年至1971年,各館以舉辦配合“文化大革命”運動的臨時性展覽為主。吉林市博物館被撤銷前【注:該館於1970年3月被撤銷。】,舉辦了《榮先傑學習毛主席著作》、《毛主席是我們心中的紅太陽》等展覽,接待觀眾7萬餘人次。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博物館籌備處及新設立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革命委員會政治部展覽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毛澤東思想宣傳站、中國人民解放軍延邊軍分區政治部聯合舉辦了《毛主席的好戰士——劉英俊生平事跡》展覽以及《王樹慶事跡》、《紀念白求恩》、《毛主席革命實踐活動》、《優秀共產主義戰士楊今月先進事跡》、《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複製)等展覽。適應形勢而建立的吉林市毛主席偉大革命實踐陳列館舉辦了《毛主席偉大革命實踐》的基本陳列。整個陳列從湖南韶山毛主席舊居複製,共分為6個部分:毛澤東同志青少年時期;毛澤東同志在中國共產黨創立時期;毛澤東同志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時期;毛澤東同志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該陳列幾經修改、充實,又增加3個部分:毛澤東同志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17年;毛澤東同志親自發動和領導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世界革命進入了以毛澤東思想為偉大旗幟的新時代。展品以圖片為主,配以大量的文物複製品和繪畫、雕塑作品。吉林省博物館舉辦的《打倒復活的軍國主義展覽》,在偽皇宮舊址(今長春市光復北路3號)展出。展出面積1000平方米,分為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我國的滔天罪行;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打倒復活的軍國主義等3部分。集安縣博物館舉辦《破四舊》、《紅太陽》、《為人民服務》等展覽。此期間,遼源礦工階級教育展覽館、吉林豐滿“萬人坑”遺骨陳列館、延邊老頭溝階級教育展覽館以及渾江石人“血淚山”、白家堡慘案等遺骨遺物陳列館(室)對觀眾開放。

1973年至1976年10月,全省各博物館陸續恢復業務工作,仍以配合政治運動搞臨時展覽為主。吉林省博物館舉辦了《從猿到人》、《海龍五七中學》、《批林批孔》、《農業學大寨》、《文化大革命好》等展覽。延邊博物館舉辦了《廣闊天地大有作為》、《陳岱山同志先進事跡》等展覽。吉林市博物館舉辦了《吉林市工業學大慶》、《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等展覽,還與吉林市展覽館合辦《吉林隕石雨》展覽【注:後經修改,成為該館的基本陳列之一】,展出1976年3月8日在吉林地區採集到的隕石雨實物標本多件,其中包括目前世界上人類所藏最重的一塊隕石——“吉林1號隕石”,重達1770公斤。四平市展覽館舉辦了《四平市階級鬥爭》展覽。集安縣博物館恢復了《集安縣出土文物》展覽,展出文物280餘件。榆樹縣展覽館舉辦了《榆樹縣農業學大寨》、《趕小鄉》、《階級教育》等展覽。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吉林省各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工作,遵循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實事求是,尊重歷史的原則,以恢復和舉辦基本陳列為主攻方向,同時向展覽多樣化發展。1976年11月至1979年,吉林省博物館舉辦了《吉林省歷史文物》基本陳列。這一陳列以揭示地處祖國東北邊陲的吉林省境內歷史文化與中原古代文化有著源遠流長的聯繫為主旨。陳列由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烏桓鮮卑、高句麗、渤海、遼、金、元、明、清等11部分組成。展品有歷史文物1331件,並輔以模型、繪畫、圖表、照片、碑帖、壁畫等。同時,為突出館藏優勢,還先後舉辦近代畫、館藏扇面、館藏畫等展覽。吉林市展覽館從中國歷史博物館複製了《紀念周恩來同志》展覽。展品包括照片450餘幅,複製文物數十件(其中有周恩來辦公室的復原),分為周恩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周恩來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兩部分。展出兩年多,共接待觀眾20萬多人次。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博物館完成了《延邊人民革命鬥爭史》的基本陳列。這一陳列以展示延邊人民的革命鬥爭史,歌頌在革命鬥爭中為國捐軀的先烈,教育人民熱愛祖國,熱愛家園,為建設延邊作出貢獻為主旨。內容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包括設定琿春協領,加強邊務;設立招墾局,開發邊疆;沙俄侵略琿春,忠義軍奮起抗敵;反官府,抗捐抗稅;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延邊,反日鬥爭的高漲等5個小部分。第二部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包括:中共延邊地方黨組織的建立,革命運動的新發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3個小部分。展品主要是實物和照片。該館還舉辦了揭露“四人幫”罪行和表達人民對粉碎“四人幫”喜悅之情的漫畫展。吉林省革命博物館完成了《偉大的鬥爭,光榮的傳統——中共黨史文物資料》的基本陳列。這一基本陳列以反映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領導中國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鬥爭的歷程;展示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無數革命先烈以及吉林省人民英勇鬥爭的業績;揭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一真理為主旨。展出面積782782平方米,展品有實物、文獻、圖片和輔助展品近1000件。分為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4部分。

1980年至1985年,各博物館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關懷支持下,舉辦的陳列展覽數量多,質量好,社會效益明顯。1980年,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恢復開放《楊靖宇將軍戰鬥的一生》基本陳列。這一陳列,以再現楊靖宇將軍戰鬥的一生,揭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抗日聯軍為祖國的獨立、民族的解放而前仆後繼、英勇鬥爭的歷史畫卷,紀念以楊靖宇將軍為代表的無數革命烈士為主旨。陳列分為尋求救國真理,喚起工農革命;整建抗日武裝,開展游擊戰爭;會師那爾轟,擴大游擊區;領導抗日聯軍,配合全國抗戰;灑盡滿腔熱血,以身壯烈殉國;繼承先烈志,建設新中華等7部分。展品有實物、圖片、文物資料及輔助展品。1985年,龍井縣朝鮮族民俗博物館完成並開放了基本陳列《朝鮮族民俗文物陳列》,展出文物648件,分為生產工具、生活用品、衣服和裝飾品、文具和書畫、娛樂用具等5部分。另外有兩個房間,陳列紡布機、紡織所需器材、搗米機、風扇等。1981年四平市博物館完成《四平戰役文物陳列》。這一基本陳列以再現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4戰四平的史實,反映人民必勝思想為主旨。陳列面積200平方米,展線70延長米,展出文物資料500餘件,並配合陳列放映歷史資料影片《收復四平》和《東北三年解放戰爭》。陳列內容共分3部分:抗日戰爭勝利後東北的局勢和在全國戰局中的地位;1戰四平的歷史過程;四平解放對東北解放的意義和影響。大安縣博物館完成了大安縣魚類資源陳列室的基本陳列,並對外開放。吉林省偽皇宮陳列館完成並開放《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東北史實》基本陳列。這一陳列以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東北的罪行,展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教育人民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為主旨。展出面積100平方米,展線長度200延長米,展品包括文物、景觀、沙盤、輔助品等522件。內容分為日本軍國主義者侵略東北蓄謀已久;“九·一八”事變;拼湊傀儡政權;血腥的殖民統治;摧殘民族意識;瘋狂的經濟掠奪;東北人民抗日鬥爭;侵略者的可恥下場;人道主義的寬待;中日兩國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等10個部分。該館1985年製作完成的另兩個基本陳列是《勤民樓原狀》和《從皇帝到公民》,後者以展示愛新覺羅·博儀從一個封建皇帝到一個中國公民的變化過程,以頌揚中國共產黨改造人、教育人的政策為主旨。展出面積115平方米,有效展線長度40米。展品有實物、照片、檔案、複製品等274件。內容分為末代皇帝、偽滿皇帝、10年改造、新中國公民4部分。1985年白城地區博物館舉辦了《白城地區出土文物》展覽。1981年集安縣博物館舉辦了《高句麗文物》展覽。1981年榆樹縣博物館舉辦了《榆樹縣打擊刑事犯罪活動》展覽。吉林省革命博物館於1982年舉辦了《蔣築英同志先進事跡》展覽。該展覽曾赴北京在中國革命博物館展出,並在中國科學院流動展出27天,計170場。吉林省博物館舉辦的《張大千畫展》,展出館藏張大千作品100餘件,多為掛軸、亦有成扇,還先後赴鄭州、杭州、揚州、青島等地交流展出。

此間,還廣泛地開展了館際、省際、國際間的交流與流動展覽活動。先後有大連自然博物館《海洋動物標本》、上海自然博物館《中國歷代古屍》、河北省博物館《河北省滿城漢墓出土文物》、北京自然博物館《性的自然史》、湖南省博物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雲南省博物館《雲南少數民族服裝》、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文物立體攝影》、旅順博物館《新疆木乃伊》、北京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清代皇帝皇后生活文物》、陝西省博物館《陝西秦代兵馬俑》、中國人與生物圈委員會《人與生物圈》、廣東省博物館《嶺南畫展》等展覽來吉林省交流展出。

旗裝雅韻

吉林省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館

清代是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發展的繁榮時期,是服飾歷史上繼“胡服騎射”、“開放唐裝”之後的第三次突變。無論款式品種、衣著特點都直接影響了我國近、現代服飾文化的演變和發展,是中國服飾發展的一個重要歷史階段。

清初,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統治者為鞏固其在全國的統治地位,三令五申,強制廣大漢族軍民“剃髮易服”,以滿族長期騎射生活所形成的旗袍、馬褂、箭袖、旗鞋、剃髮垂辮來取代漢族自古形成的寬袍、大袖、蓄髮、綰髻的傳統裝束,這種服飾就成為清代滿族服飾發展的“藍本”。儘管在清代服飾的演變和發展中,也吸收了漢族服飾的某些特點,但在清代整個服飾的發展當中,仍沒有離開過滿式衣冠的結構和風格。清代滿族具有濃郁民族色彩的服飾,對我國服飾的發展和演變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堪稱我國服飾百花園中一支奇葩。 此次展覽我們精心遴選吉林省博物院藏清代服飾一百多件,希望這濃郁的旗裝雅韻留給各位觀眾一份美好的記憶 。

走進契丹

契丹和女真,是歷史上活躍在我國東北地區的兩個重要的少數民族。她們分別於907年和1115年建立政權,先後與五代、北宋和南宋對峙,統治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長達三個世紀,開啟了我國歷史上第二個南北朝時期。今天吉林省的行政轄區,是當年這兩個民族活動的腹心區域,地上地下遺留下了豐富的遺物。這裡展出的是近年來考古工作者發掘出土的部分文物。我們採用通俗文化學的手法將其展示出來,以便於廣大觀眾更近距離地走進她們的文化本體。

圖片巡展

吉林省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館

為配合台灣回歸祖國的宣傳,加深人們對台灣問題的歷史與現實的理解和認識,抨擊“台獨”分裂祖國的活動,增強人們對實現和平統一祖國的信心,吉林省革命博物館舉辦了<一個中國-台灣歷史與現實圖片巡展> 。 展覽運用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獻、檔案和圖片資料,系統地介紹了台灣的歷史與現實情況,展示一個中國的事實和法理基礎,反映了兩岸同胞盼望和平統一的心愿,揭露“台獨”勢力妄圖分裂祖國的圖謀,表達了我國政府和全國人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嚴正立場,號召人們為台灣回歸祖國,早日實現祖國統一而努力奮鬥。 展覽共分為五個部分:一、祖國寶島台灣;二、台灣問題的由來;三、一個中國的原則;四、歷史潮流不可抗拒;五、民族心聲。該展覽是一部了解和認識台灣問題的可視性教科書,是一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形象化教材,展覽共展出圖片220餘幅,展線長52米,展覽面積250平方米。展覽設計為流動展覽,組裝靈活,運輸方便,展出場地適應性強。

銀釉雞冠壺

吉林省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館

1975年吉林省哲里木盟奈曼旗沙力好來出土淡黃陶胎。扁身,短管口,口唇微侈。上有馬鞍狀雙孔泉,供穿繩用。體側有皮條及針痕裝飾。通體施綠釉,壺身呈現光艷悅目的銀斑。壺身兩面壓劃卷草紋,紋飾簡潔明快,優美自然。 雞冠壺是遼瓷中的典型器物,它適應遊獵生活的需要,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從造型與裝飾看,此壺應為遼代早中期的作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