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馬門溪龍

合川馬門溪龍

合川馬門溪龍(Mamenchisaurus hochuanensis)屬蜥腳形恐龍,生活在中生代的侏羅紀晚期,其化石是1957年在合川縣發現,後經中國恐龍研究的開創人楊鍾健及另一位著名的恐龍專家趙喜進確定它為為生活於1.3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的一種蜥腳類恐龍,並且根據它的發現地點來命名了它的學名。合川馬門溪龍的體形十分高大而雄偉,從頭頂到尾尖全長達22米,身高為3.5米,它活著的時候體重可達40-50噸。

基本信息

物種簡介

合川馬門溪龍合川馬門溪龍

合川馬門溪龍(Mamenchisaurus hochuanensis)是蜥腳形亞目(Sauropodomorpha),蜥腳次亞目(Sauropoda),馬門溪龍亞科(Mamenchisaurinae),馬門溪龍屬(Mamenchisaurus)的一個種。植食性,體長約22米,生活在中生代的侏羅紀晚期。化石發現於四川省合川縣和甘肅永登。
馬門溪龍在蜥腳類演化史上屬中間過渡類型,為蜥腳類恐龍繁盛時期 (距今1.4億年的晚侏羅世)的早期種屬,在侏羅紀末全部絕滅。合川馬門溪龍從頭頂到尾尖全長達22米,身高3.5米,估計它活著的時候體重可達40-50噸,其最大特點就是頸部特別長,有19個頸椎。到目前為止,它是人類發現的頸部最長的恐龍。

形態特徵

合川馬門溪龍可以說是中國恐龍的驕傲。它的體形十分高大而雄偉,從頭頂到尾尖全長達22米,身高為3.5米,估計它活著的時候體重可達40-50噸。合川馬門溪龍的最大特點就是頸部特別長,達9米,是現生的長頸鹿的頸部長度的3倍。現生的哺乳動物,包括長頸鹿在內,都僅有7個頸椎,而馬門溪龍卻有19個頸椎,而與其同屬蜥腳類的梁龍僅有十五個頸椎,難免會相形見絀。到目前為止,它仍然是人們發現的頸部最長的蜥腳類恐龍。如果它在地上行走時把脖子伸直,能輕而易舉地把頭伸進普通三層樓房的窗戶。因此,當它用後腿站立時,可以夠到高處的食物。它的頸部還特別生有肋骨,稱為頸肋,也特別長,最長的可達3米,能與後面的第三個脊椎相連。這些頸肋互相連結,增強了頸部的力量,但頸部顯得十分僵硬,連轉動一下也很費力。更有趣的是,這個恐龍王國中的"巨人"的頭上竟然只有一個不足60厘米長的小腦袋。

習性特徵

合川馬門溪龍合川馬門溪龍復原圖

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裡,人們一直認為蜥腳類恐龍都生活在不大深的湖泊中,以逃避肉食性恐龍的襲擊。但是近年來,國內外專家經過深入的研究後,認為蜥腳類恐龍跟大象一樣,是生活在陸地上的。這主要是根據對蜥腳類恐龍骨胳的力學分析而得出的結論。例如它們的肩帶(包括肩胛骨烏喙骨)發育很完全,上臂的肱骨挺直而有力,關節面粗壯,兩者通過附著的肌肉而相互關聯。這種肱骨與肩帶的關聯方式正是陸生哺乳動物的特徵,而發達的肩帶是陸生脊推動物的標誌。這種肩帶不但能有效地連結前肢與軀幹,而且能減少前肢落地時的震動。蜥腳類恐龍的腰帶(即骨盆)比較牢固,它們的股骨(大腿骨)與脛骨、腓骨的關節也類似陸生動物。馬門溪龍等蜥腳類恐龍都用四足行走,它們的跖骨與趾骨粗短,腳部骨胳的組合與構造也適應在陸地生活,而不適合水中生活,所以過去說蜥腳類恐龍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水裡,是不恰當的。
馬門溪龍是陸生動物。它生活的四川盆地,當時氣候較為溫暖,曾生長著大量的蕨類植物以及松柏類、銀杏類等裸子植物。馬門溪龍成群結隊地漫遊在這綠色世界中,用釘狀的小牙咀嚼植物為生,盡情享用著大自然賜予的美味。還有的科學家人為,它也可能用牙齒咬破湖邊淤泥中的蛤蜊,以其鮮美的嫩肉為食。當它們遇到肉食性恐龍的襲擊時,便群起而攻之,紛紛用尾巴上的尾錘來打擊敵害。這種用尾錘來自衛的方式,也可以說是它們在陸上生活的又一例證。有人估計,在交配季節這個尾錘也是不可或缺的,可以幫助雄性在爭奪雌性的戰鬥中抽打競爭者。
由於過去沒有發現過以原始狀態保存的馬門溪龍的腳部化石,所以人們以為它的腳為五趾叉開的樣子,呈扇面形。直到近幾年,我國科學家找到了以原始狀態保存的馬門溪龍腳化石。根據這一發現,人們才明白馬門溪龍等蜥腳類恐龍的腳果然與大象一樣,跖骨呈垂直狀,趾骨粗短,完全是適合陸地生活的形狀。

化石發現

發現

合川馬門溪龍合川馬門溪龍化石

1957年初,四川石油管理局一地質隊前往合川進行石油與天然氣勘探。在太和鄉古樓山時,地質工人侯騰雲突然發現紅色的岩層中有一塊白色的石塊與周圍的岩層迥異。那塊石塊越看越像動物的骨骼,他情不自禁地大聲喊起來:“快來看呢,這裡有恐龍化石!” 挖掘工作持續進行了幾個月,直到5月初,一具完整的恐龍化石骨架終於展現在人們面前。合川發現完整恐龍化石骨架的訊息很快傳遍了大江南北,中國科學院、全國各地博物館的研究人員絡繹不絕地前來考察。該恐龍化石經世界著名恐龍專家、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奠基人、中國恐龍研究的拓荒者與開創人楊鍾健及中國另一位著名的恐龍專家趙喜進共同研究,確定它為為生活於1.3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的一種蜥腳類恐龍,並且根據它的發現地點來命名了它的學名。

化石被復原

鮮為人知的是,馬門溪龍從被挖掘出土,到最終震驚世界,卻還經歷了多位科學家的妙手回春。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前館長、著名古脊椎動物專家何信祿是最早研究馬門溪龍的專家之一。據何老介紹,馬門溪龍化石挖掘出來後,被裝在幾十件大箱子裡送到四川省博物館存放。但當時人們只是猜測它體形巨大,誰也不知道它到底大到什麼程度,拼裝出來究竟是啥樣。“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當馬門溪龍因省博物館改建而轉存到成都地質學院(成都理工大學前身)時,它仍然只是幾十個大箱子。”
何信祿和幾位同事討論後認為,應將恐龍化石重新復原,這樣才能實現更多的科研價值。經過他們的爭取,1964年,這“幾十個大箱子”被送到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研究所。

“克隆”真龍

隨即,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有著“中國恐龍研究第一人”之稱的楊鍾健教授親自掛帥,對這些恐龍化石進行了研究、拼裝。馬門溪龍很快以亞洲最大的完整恐龍化石震驚了世界,時任中科院院長的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了“馬門溪恐龍”。在北京呆了幾年後,馬門溪龍被送回老家成都地質學院。
不久後,上海籌建古動物史展廳,兩位手藝高超的制膜師傅來到成都“克隆”馬門溪龍。何信祿回憶道,花了近一年的時間,複製出了一條惟妙惟肖,一般人難辨真偽的馬門溪龍。1972年展廳開放,當天就接待了1萬多名觀眾。不久後,中科院也派人來成都複製了兩條馬門溪龍。

世界展覽

這條長達22米的龐然大物多次遠赴日本、中國香港義大利、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展出,並與前蘇聯的衛星一起成為世博會上僅有的兩個被指定參賽項目。1991年,“克隆版”馬門溪龍應邀到義大利羅馬等四城市巡展兩年,上海一些中學生聯名向市政府寫信反映情況,使恐龍提前結束任務返滬和觀眾見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