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兵法

司馬兵法

《司馬法》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的禮類,稱《軍禮司馬法》,總計155篇。漢朝以後,在長期流傳過程中,該書多有散佚,至唐代編《隋書·經籍志》時錄為3卷5篇,列入子部兵家類,稱為《司馬法》,即今本《司馬法》3卷5篇的原型。

人物生平

臨危受命

司馬穰苴本姓田,名穰苴。田氏家族在齊國是名門望族,田氏家族的老祖宗叫陳完,是陳厲公的兒子。齊桓公時,陳國發生內亂,陳完為避禍跑到了齊國,改姓田氏。

齊景公的時候,晉國進攻齊國的阿城和甄城,同時燕國又侵略齊國黃河南岸一帶。齊國軍隊大敗。齊景公為此十分憂慮,寢食難安。

一天,大夫晏嬰悄悄來到齊景公跟前,向他推薦了田穰苴,說:“田穰苴雖然是田氏門中偏室所生,但是他這個人,文能令人信服,武能威懾敵人,希望大王能試試他的才幹。”

於是,齊景公召見田穰苴,同他談論軍事,對他的才幹非常欣賞,就任命他做大將,領兵抗擊晉國和燕國的軍隊。

穰苴執法

田穰苴向齊景公稟告說:“為臣本來低賤,大王從平民中把我選拔出來,放在大夫之上,士兵們不能向我靠攏,百姓們不能對我信任,人卑微,權力也就會受到輕視。希望能有大王所寵信的大臣、國家所尊重的人物,擔任監軍的職務,這樣才行。”

齊景公答應了田穰苴的要求,決定派寵臣莊賈擔此重任。

田穰苴向齊景公告辭之後,便到莊府拜會了莊賈,並和莊賈約定:第二天正午在營門集合出發。

第二天,田穰苴提前來到軍營,布置好觀測時間的標桿和滴漏,等候莊賈。與此同時,莊府里熱鬧非凡。莊賈的朋友聽說他要出征,紛紛上門為他送行。這個祝莊賈旗開得勝,馬到成功;那個說大王選您當監軍,齊軍一定能所向披靡,無往而不勝。說得莊賈飄飄然,很是得意。

莊賈向來驕橫,這次,他認為率領的是自己的軍隊,又是監軍,根本就沒有把田穰苴與他約定的時間當回事。於是,就留下前來為他送行的朋友喝起酒來。手下人提醒他,他仍不以為然。

到了正午,太陽格外耀眼。軍營的廣場上軍旗飄揚,幾個方陣的士兵排列整齊,整裝待發。田穰苴推倒了標桿,放了滴漏里的水,站在高台上向大營外眺望,仍不見莊賈的人影,就叫副將派人去請監軍大人,自己獨自到軍營內指揮操練,檢閱軍隊,宣布軍規軍紀。

莊府里,眾人酒喝得正酣。莊賈滿臉通紅地招呼著他的那些朋友,門丁來報,說正午已過,門口有士兵來請大人去軍營監軍。莊賈聽了,不屑一顧,並嘲諷說:“小平頭當將軍,總把雞毛當令箭,時間就那么重要嗎?時間到了又怎么樣?”

下午,齊軍大營廣場上,操練完畢的將士們,依然排列著整齊的方隊,在等候出發的命令。田穰苴看著將要落下去的太陽說:“兩個時辰過去了,有勞副將親自到莊府去一趟,務必當面告訴監軍大人,出征將士已經恭候他多時了。”

副將來到莊府,只見裡面一幫人已經喝得七倒八歪,亂作一團。莊賈見副將進來,搖晃著身子指責道:“大膽!你為何擅自闖進?”副將稟報莊賈,說是奉田穰苴之命前來請大人去軍營監軍。莊賈不耐煩地說:“你先回去告訴他,就說我馬上就到。”

忽有快馬來報,又有一城失守。田穰苴聽後,眉頭緊鎖,準備親自到莊府去請莊賈。正在這時,莊賈從馬車上下來,晃晃悠悠進了軍營大門。田穰苴疾步上前,指責莊賈為何不按約定的時間來軍營。莊賈卻像沒有什麼事似的,笑嘻嘻地說:“幾個朋友送行,陪他們喝了點酒,因而來遲。”

田穰苴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怒氣,嚴肅地說道:“監軍大人,你可知道,將領在接受命令的那一天,就應該忘掉自己的家庭;到了軍隊宣布紀律的時候,就應該忘掉自己的父母;拿起鼓槌擊鼓作戰的時刻,就應該忘掉自己的生命。現在敵軍已深入我齊國境內,國家危在旦夕,百姓生靈塗炭,大王也寢食難安。就這幾個時辰,我們又丟了一座城池。在這種時候,你作為監軍,還說什麼送行。”

說到這裡,田穰苴叫來軍法官問道:“按照軍法,將領不按指定時間到軍營的,該如何處置?”

軍法官回答說:“應當斬首。”

莊賈忙派人騎快馬去報告齊景公,向齊景公求助。但是,還沒等派去的人回來,田穰苴已下令把莊賈斬了,並告示三軍。三軍的將士都嚇得發抖。

又過了好一會兒,齊景公派的使者拿著符節前來赦免莊賈,鞭馬急跑來到軍營。田穰苴說:“將帥在軍隊里,對於君王的命令是可以不接受的。”接著又問軍法官:“有人在軍營中鞭馬急跑,該如何處置?”

軍法官回答:“按律應當斬首。”使者嚇壞了。田穰苴說道:“君王的使者是不可以處死的。”於是就斬了使者的隨從,砍斷了車廂左邊的一根木頭,並告示三軍。然後讓使者回去匯報,軍隊開始出發。

征戰凱鏇

將士們看到田穰苴說話算數,治軍有方,有法必依,鐵面無私,個個精神振奮、鬥志昂揚。晉國的軍隊聽到這個訊息,不等交戰,就嚇得慌忙退走了。燕國的軍隊聽到這個訊息,連忙從黃河南岸退到了黃河北岸。齊軍乘勝追擊,收復了所有的失地。

齊軍凱鏇時,齊景公和文武百官都到郊外迎接,按照禮節慰勞全體將士。齊景公不但沒有為殺莊賈的事怪罪田穰苴,而且還拜他為大司馬,讓他執掌齊國的軍政大權。

治軍貴在嚴,領軍須有威;治軍不嚴,將領無威,軍隊就不可能有戰鬥力,而這樣的軍隊是不可能戰勝敵人的。從嚴治軍就是要以法治軍,樹立軍法軍紀的權威。將領就是要通過嚴格執法執紀來樹立威嚴,嚴格執法執紀也是一種守信。司馬穰苴從嚴治軍、以法治軍,殺了不守約定、違反軍法軍紀的監軍莊賈,既樹立了自己的威信,也教育了將士,從而增強了齊軍的戰鬥力,擊退了敵軍,收復了失地 。

抑鬱以終

田氏家族的勢力在齊國日益發展,引起大夫(古代官名)鮑氏、國氏、高氏的不滿。

一天,齊景公在宮中飲酒取樂,一直喝到晚上,意猶未盡,便帶著隨從來到相國晏嬰的宅第,要與晏嬰夜飲一番,被晏嬰規勸拒絕了。

離開晏嬰的府第,齊景公又想起了田穰苴。於是,君臣一行又來到田穰苴的家中。

田穰苴聽說齊景公深夜造訪,忙穿上戎裝,持戟迎接出門,急問:“是有諸侯發兵了?還是有大臣反叛了?”

齊景公笑著說:“沒有。”

田穰苴又問:“那您為什麼深夜來我家?”

齊景公說:“想到將軍軍務勞苦,想和將軍共飲。”

田穰苴回答說:“陪國君飲酒享樂,君王身邊本就有這樣的人,這不是大臣的職份,臣不敢從命。”

齊景公於是去了大夫梁丘的家裡喝酒。次日,晏嬰與田穰苴都上朝進諫,勸齊景公不應該深夜到臣子家飲酒。於是,鮑氏、高氏、國氏三大家族紛紛向齊景公進讒言,欲驅逐田穰苴以削弱田氏勢力。

齊景公便採納了鮑氏、高氏、國氏的意見,將田穰苴辭退了。田穰苴被貶後,心情憂鬱,不久病故。

兵法精髓

此書受到歷代兵家及統治者的高度重視。漢武帝曾"置尚武之官,以《司馬兵法》選任,秩比博士。"司馬遷稱該書"閎廓深遠,雖三代征伐,未能竟其義,如其文也。"北宋元豐年間,《司馬法》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作為考試武臣、選拔將領、鑽研軍事的必讀之書。

由於《司馬法》年代久遠,散失嚴重,所以對於該書的真偽、成書年代、作者等問題,歷代學者均有各種不同的看法,特別是明清以來,辯偽成風,《司馬法》成了一部爭議極大的兵書。

兵法評論

有的認為《司馬法》是一部偽書;有的學者認為史書中的《司馬兵法》、《司馬穰苴兵法》、《司馬法》、《軍禮司馬法》是幾種不同的書;有的認為今本《司馬法》可分為兩部分,前兩篇為古《司馬法》,後三篇為《司馬穰苴兵法》。

司馬兵法司馬兵法

目前,國內學者一般認為今本《司馬法》不是偽書,歷史上的《司馬兵法》、《司馬穰苴兵法》、《軍禮司馬法》均包含於《司馬法》之中。作者為司馬穰苴及其追論者。儘管由於該書亡佚嚴重,155篇僅存5篇,內容不全,但它仍具有很好的軍事思想和很高的軍事價值。《司馬法》論述的範圍極為廣泛,基本涉及了軍事的各個方面;保存了古代用兵與治兵的原則,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出師禮儀、兵器、徽章、賞罰、警戒等方面的重要史料。此外,還有很豐富的哲理思想,很重視戰爭中精神、物質力量之間的轉化和輕與重辨證關係的統一。對於人的因素、士氣的作用非常重視。

兵書總攬

中國古代著名兵書,“武經七書”之一。戰國初齊威王令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並附春秋時齊國大將司馬穰苴兵法於其中,故又稱《 司馬穰苴兵法》。《漢書·藝文志》著錄《軍禮司馬法》155篇,入禮類。《隋書·經籍志》著錄《司馬兵法》3卷,司馬穰苴撰,入子部兵書類,其後各史志和目錄書多因襲此說。今本3卷,5篇,為《仁本》、《天子之義》、《定爵》、《嚴位》、《用眾》。另有逸文60餘條,1600多字。唐魏徵將其部分內容收入《群書治要》。宋刻《武經七書》本為現存最早刊本。流傳至今的各種註解本與翻刻本見於著錄者不下四五十種。

戰爭思想

《 司馬法 》按戰爭的目的,把戰爭分為正義與非正義兩大類。認為平天下之亂而除萬民之害、誅暴扶弱的戰爭是正義的。所以,為安人而殺人,殺之可也;為愛其民而攻其國,攻之可也;為止戰而戰,雖戰可也。為擴大疆土或奪取財貨、恃國之大而凌辱小國之民的戰爭是非正義的。興兵作戰要“以仁為本”,若有失命亂常、背德逆天而危有功之君的無道行為,天子即可集結諸侯各國出兵征伐,並制定了在九種情況下出伐的禁令。強調發動戰爭應以保護人民的利益為前提條件,“戰道,不違時,不歷民病,所以愛吾民也;不加喪,不因凶,所以愛夫其民也;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民也”。在對敵政策問題上,提出“入罪人之地,無暴神祇,無行田獵,無毀土功,無燔牆屋,無伐林木,無取六畜、禾黍、器械。見其老幼,奉歸勿傷,雖遇壯者,不校勿敵;敵若傷之,醫藥歸之”。把戰爭“罪人”和一般兵士相區別,同時主張優待俘虜,對其傷者進行醫護。不主張侵犯敵國民眾的利益,要求軍隊在進入敵區後,嚴格遵守紀律,以求得敵國民眾的同情與支持。這是中國最早關於對敵政策和民眾紀律的論述。

備戰、慎戰是《 司馬法 》戰爭觀的一個重要思想。它認為,“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愷,春蒐秋獮。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戰也”。強調居安思危,常備不懈,每年借春秋兩次大規模的圍獵活動進行軍事操法訓練和檢閱,以示全國上下不忘戰並隨時準備應戰。在強調備戰的同時,又強調“國雖大,好戰必亡”,要備戰,但不可好戰。

治軍思想

《司馬法》認為,“治國尚禮,治軍尚法”,二者有著根本的區別,“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軍容入國則民德廢,國容入軍則民德弱”。治軍尚法的首要問題是嚴明賞罰,書中列舉夏、商、周三代賞罰制度的異同,並詳細論述治軍立法的各種要則,強調申軍法、立約束、明賞罰是治理軍隊的關鍵所在。《司馬法》中含有大量的軍禮內容,大體可分為:出軍制賦,軍制(含車兵、步兵編制及兵器配備),出師(含時令、宜社、造廟、事由、目的、軍中職事等),旌旗,鼓,徽章,誓師,校閱蒐狩,獻捷,獻俘,軍中禮儀,禁令,軍威,賞罰,止語,等等。這些軍制、軍法內容的規定,體現了以法治軍思想。在將帥修養方面,提出“仁、義、智、勇、信”五條標準。強調德才兼備,智勇雙全,以身作則,身先士卒,“敬則慊,率則服”。要謙讓、嚴明、果敢、負責、不諉過、能為人表率,這樣,才能使軍隊做到有禮有節,勇猛善戰。

軍事辯證法思想

《司馬法》的戰爭指導思想是建立在樸素的軍事辯證法思想基礎之上的。它強調對戰爭要全面考察,做到“五慮”,即順應天時,廣集財富,人和,地利,兵器精良。戰前既要周密計畫,戰中又要通達權變,注意偵察、洞悉敵方情況變化,對不同的敵人採取不同的打擊方法。要善於從眾寡、輕重、治亂、進退、難易、固危、先後、息怠、強靜與微靜、小懼與大懼等各種對立統一的關係中分析敵我雙方的情況,在此前提下決定作戰策略。強調輕重是相互為用、可以轉化的,要善於相宜而用,轉變力量對比,取得對敵優勢。對敵觀察要善於透過現象看清本質,做到“擊其微靜,避其強靜;擊其倦勞,避其閒窕;擊其大懼,避其小懼”。武器配備要長、短、輕、重、銳、鈍相雜,使之各發揮其特長而相互彌補其不足。對軍隊運動時休息與否、何時休息、休息時間長短諸問題也應掌握得恰到好處,“息則怠,不息亦弊;息久亦反其懾”等。

《司馬法》一向受到統治者、兵家和學者們的重視。它所闡述的以法治軍的思想和具體的軍法內容,為其後各時期制定軍隊法令、條例提供了依據。歷朝論證周代軍制和註解古籍者對《司馬法》多所稱引。宋代以來,該書被列為武舉應試的經典之一,傳播更加廣泛。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影響。但其泥古保守的思想則不可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