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陶芬伯格

史陶芬伯格

由史陶芬伯格上校 (Colonel Claus Von Stauffenberg) 帶頭策劃的「七月陰謀」(The July Plot) ,是最接近成功暗殺阿道夫.。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海報海報

中文名稱:史陶芬伯格

英文名稱:Stauffenberg

導 演: Jo Baier

主 演

Hans-Jörg Assmann .... Staatsanwalt Hanssen

Andreas Bisowski .... Junger Leutnant in Krampnitz

Joachim Bissmeier .... Generalfeldmarschall Erwin v. Witzleben

Rainer Bock .... General der Infanterie Friedrich Olbricht

Ludwig Boettger .... Generalleutnant Adolf Heusinger

Christopher Buchholz .... Berthold Graf v. Stauffenberg

David C. Bunners .... Albrecht Ritter Mertz v. Quirnheim

Holger Daemgen .... Fahrer Kretz

Olli Dittrich .... Joseph Goebbels

Christian Doermer .... Generalfeldmarschall Wilhelm Keitel

沃納·達恩 Werner Dähn .... Sturmbannführer (Trabener Straße)

Christoph Gaugler .... Wachtmeister Adam

瑞莫·蓋洛 Remo Girone .... Generaloberst Ludwig Beck

Michael Goldberg .... Adam v. Trott zu Solz

Steffen Gräbner .... Gestapomann

上 映: 2004年02月25日 ( 德國 )

地 區:德國( 拍攝地 )

對 白: 德語

字 幕:英語

顏 色: 彩色

時 長: 90 分鐘

類 型: 劇情 戰爭

分 級: 德國:12

劇情簡介

史陶芬伯格 (Claus Von Stauffenberg)

由史陶芬伯格上校 (Colonel Claus Von Stauffenberg) 帶頭策劃的「七月陰謀」(The July Plot) ,是最接近成功暗殺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一舉推翻納粹政權的暗殺秘密。

納粹德國國防軍 (Wehrmacht) 中有許多高階軍官,對於向人民與敵軍做出的可怕罪行感到驚愕,他們認為這樣做違反了道德。很多軍官相信,德軍會傷亡慘重,都是因為阿道夫.希特勒 (Adolf Hitler) 堅持採用災難性的攻擊戰略。

越來越多軍官認定拯救德國的唯一辦法,就是消滅希特勒和他的支持者,掀起一場政變。此外他們期盼和盟軍達成停戰協定。1944 年7月,盟軍已經從法國登入攻擊,他們懷著一些希望,也許有機會可以阻止史達林在「東部戰線」的進攻。

暗殺任務十分艱巨,因為德國獨裁者身邊隨時都有保鏢,行蹤也飄忽不定。過去所有的刺殺行動不是中途放棄就是失敗,因為行蹤神秘的希特勒總在最後一刻更改計畫。希特勒有被害妄想症,雖然他相信在他一生中會發生一次暗殺事件,卻從沒懷疑過兇手會是自己。

策劃暗殺的人中,只有史陶芬伯格 (Stauffenberg) 能透過正常渠道直接接觸德國獨裁者。史陶芬伯格是個英俊高貴的德國人,在納粹德國國防軍 (Wehrmacht) 算是新起之秀,是獲頒上校官階最年輕的軍官;但是屠殺軍隊及百姓的罪行,讓他看清楚事實真相。他十分了解自願暗殺希特勒所要冒的風險很大。他前一年才在北非 (North Africa) 受傷,失去右手臂、左手三隻手指頭,以及一隻右眼,這些身體缺陷說明了想完成暗殺任務的難度更高。

1944 年7 月20日,史陶芬伯格上校 (Stauffenberg) 前往位在狼窩 (Wolf’s Lair) 的東德軍事總部,參與面見希特勒的會議,地點就在東普魯士 (位在現今波蘭的 Ketrzyn ) 的拉斯登堡 (Rastenburg)。史陶芬伯格 (Stauffenberg) 依計畫要在當天上午抵達,這樣在下午一點半的會議開始之前,他還有足夠時間替兩枚炸彈裝填火藥;由於耳朵的傷導致他聽力受損,所以他能開口要求坐得離希特勒近一點,確保炸彈儘可能接近目標。他的副官赫夫特中尉 (Lieutenant Werner von Haeften) 會在適當時機叫他離開,史陶芬伯格 (Stauffenberg) 會在那時走出小木屋,留下炸彈。

在炸彈爆炸後,史陶芬伯格 (Stauffenberg) 和赫夫特 (von Haeften) 計畫飛回柏林。艾瑞克‧費吉貝爾將軍 (General Erich Fellgiebel) 會在切斷狼窩 (Wolf’s Lair) 對外一切通訊以前,先發電報給位於柏林的納粹德國國防軍 (Wehrmacht) 總部,確認希特勒死亡訊息。只要一收到這個訊息,弗利德利‧歐布利特將軍 (General Friedrich Olbricht) 和艾瑞克‧佛洛姆將軍 (General Erich Fromm) 就會發動政變。當史陶芬伯格 (Stauffenberg) 一抵達柏林,就會聯手和爾文‧魏茲萊本元帥 (Field Marshall Erwin von Witzelben) 共管軍隊,而路德維‧貝克將軍 (General Ludwig Beck) 將出任臨時政府的首領。在史陶芬伯格 (Stauffenberg) 抵達前,歐布利特 (Olbricht) 就應該已經控制住廣播電台,拍電報給所有軍區,發布軍隊政權接管的訊息。

影評

《史陶芬伯格》--背叛罪惡祖國的民族英雄

我想,暗殺做為一種政治手段,可能是政治鬥爭的孿生物,但往往都是弱者對付強權的一種手段,當然,也不排除將暗殺作為暴政的工具之一。中國歷史上有兩個暗殺高潮期,一個是在戰國時期,代表作是荊柯刺秦王,另一個是清末民國時期,代表作是汪精衛行刺載灃。不過政治暗殺成功的例子比較少,除非是強者對弱者的暗殺,例如聞一多被害。我想暗殺之所以多多失敗,主要還是行刺者力量不夠,無法與強者對抗,不得已採取了暗殺的非正當手段,而通過這種手段達到目的的希望是十分渺茫的。被行刺者往往不止是代表他一個人,而是一種政治勢力,一種政治思潮,這不是單單靠除掉某個個體的生命能夠消除的。

做為德國歷史上有名的“七月陰謀”的主犯--史陶芬伯格,近來倍受人們的關注。這位年輕的德國上校製造了震驚世界的拉斯登堡刺殺希特勒事件,希特勒險些喪命,歷史差點改寫。但這場暗殺和很多其他歷史上的暗殺一樣,最終功敗垂成。史陶芬伯格和參與政變的五千名德國軍官和士兵被處死。今天德國在隆重紀念這個事件時,對史陶芬伯格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如果德國人中存在榜樣的話,那么這些男女當之無愧”。史陶芬伯格已經成為了德國的民族英雄。

《史陶芬伯格》這部電影是去年拍攝的,正恰逢“七月陰謀”六十周年,德國人想用這種方式永遠紀念在那場政變中死去的英雄。電影很急促緊湊,僅有九十分鐘,但不僅迅速地再現了這場暗殺事件的全過程,而且真實地記述了史陶芬伯格的思想和理念變化過程,細膩地描述了史陶芬伯格的心理狀態。看完電影,感覺史陶芬伯格並不是一個機械狂熱的暗殺者,而是一個充滿同情心和毅志力、感情豐富而愛憎分明的熱血男兒。在這樣短的時間裡將人描繪這樣細緻,這部電影可謂是上乘之作。

電影對二十世紀德國人的民族狂熱繼續進行批判。其實史陶芬伯格等人從一開始就知道暗殺計畫可能難以成功,就算成功了他們也會背上千古罵名。在當時的德國,希特勒還擁有極高的威望。據後來倖存的暗殺者回憶,即使當時暗殺成功了,他們也不會得到好下場,絕大多數德國人也會認為他們是“背叛”了祖國,或者大多數德國人會說:如果希特勒沒死,我們一定能夠贏得戰爭。當蓋世太保布林格來逮捕史陶芬伯格等人時,他說的一句話令人深味:你們曾經發誓效忠元首,現在你們背叛了誓言,難道你們不覺得羞恥嗎?這種對政敵進行道德批判的情況大概是德國人常用的,其實在政治鬥爭中,何謂尊嚴與羞恥?史達林不是說:歷史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嗎?

就是在戰爭結束後,史陶芬伯格等人在很長時間內也沒有得到公正的評價,特別是在德國許多人眼裡,還是把他們看成是“叛國者”。讓一個民族接受並反省自己的錯誤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被俘的保盧斯元帥後來回到德國受到的待遇就充分顯示了德國人的這種心態。

很多人都對史陶芬伯格暗殺失敗感到惋惜。因為身體有殘疾拿不動,史陶芬伯格臨時把原計畫的兩枚炸彈改成一枚,本來裝有炸彈的包放在希特勒只有兩米遠的地方,後來又被人無意中移動了一下。這些都使希特勒得以逃生,這場暗殺又變成一場悲劇性的重演。但反過來想想,史陶芬伯格代表的力量並不強大,參與者不過上百人,後來被裹進去的也就是幾千人,德國納粹的思想還是深入人心的,這一點從柏林駐防軍司令雷麥爾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即使希特勒死了,史陶芬伯格一派還是難以掌握政權,最有可能上台的倒是戈林這個狂熱的納粹分子。

在電影中,史陶芬伯格是一個真實的人,並不象其他影片中殺手那樣冷靜、殘忍和老練。在抱著炸彈前往戒備森嚴的希特勒狼穴時,我看到史陶芬伯格頭頂上滲出的汗和極力掩飾的緊張,這給觀眾一種極其驚心動魄的感覺。在放了炸彈離開時,高度緊張的史陶芬伯格竟然忘了拿帽子以至於多次被衛兵盤問。刺殺元首的這種行動不可能有預演或經驗的,電影真實地再現了史陶芬伯格的心理狀態。

電影對史陶芬伯格的思想變化進行了細緻的描繪,這個年輕的德國軍官有著很好的前途,出於愛國主義,他對希特勒本來是極度的崇敬,但史陶芬伯格又有深厚的良知和同情心,當他看到納粹屠殺被占領地區人民時,看到納粹在戰場上節節失敗時,特別是自己在戰爭中失去一隻胳膊和一隻眼睛後,現實讓他深深絕望,對希特勒由尊重變成仇恨。他給妻子的信中說:我看到祖國正在陷入深淵。為了挽救德國,他決心冒險嘗試暗殺。儘管他們對自己的力量表示擔心,但電影通過史陶芬伯格的妻子說出了真實觀點:我們要向全世界表明我們有勇氣這樣做!

史陶芬伯格做到了,今天來看,他的暗殺更具有象徵意義,正如德國前總理施洛德評價的那樣“他們通過自己的行動,向當時的世界展現了一個不同的德國,一個優秀的德國,一個民主的德國。”

同類電影

《刺殺希特勒》

導演:布萊恩·辛格

主演:湯姆·克魯斯比爾·奈伊湯姆·威爾金森肯尼斯·布萊納、派屈克·威爾遜、克里斯·馮·霍頓

發行:聯藝

北美首映:2008年10月3日

期待指數:★★★★★★★ 7(10星滿)

作品簡介

把兩部《X戰警》打造得多姿多彩、卻轉手拍出偉人傳記一樣溫吞的《超人歸來》,布萊恩·辛格導演的功力究竟該如何評斷實乃饒有興味的話題。這次的合作夥伴(老闆)是聯藝的湯姆·克魯斯,接手公司之後的第一部作品便是沖奧未果、票房慘敗的超級悶片《獅入羊口》,想必“湯董”壓力不小吧?相中辛格無疑是高明之舉,他在中青年一輩的導演里把握商業和藝術平衡的本領毫不亞於外籍兵團的吉列莫·德托羅或阿方索·卡隆,……但不知道阿湯哥跌進谷底的票房號召力,能否在各種負面新聞塵埃落定後有所改善?

克勞斯·馮·史陶芬伯格上校組織《刺殺希特勒》的故事,德國人自己也拍過;難得有好萊塢全明星陣容(英國人居多)送上門來,反倒一度鬧出采景被拒的笑話,不知靚湯本人又作何感想?這回參加“瓦爾基里”行動的有傑克船長的死對頭海閻王比爾·奈伊、哈利·波特的花瓶帥哥老師肯尼斯·布萊納,以及剛剛第二次入圍奧斯卡獎的湯姆·威爾金森,且不管演技對決中要怎樣失分,至少克魯斯作為製片人的選角眼光是值得稱道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