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紅葉村台東蘇鐵自然保留區

台東紅葉村台東蘇鐵自然保留區

台東紅葉村台東蘇鐵自然保留區的設立是為了防止台東蘇鐵被盜采,維持現有族群,使其得以繼續繁衍,農委會於1986年6月,依文資法公告為“台東紅葉村台東蘇鐵自然保留區”,並於1988年時,公告台東蘇鐵為珍貴稀有植物,給予嚴格的保護。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台東蘇鐵台東蘇鐵

本區位於台東縣延平鄉境內鹿野溪沿岸陡峭的山壁上,隸屬於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延平事業區第19、23及40林班。沿鹿野溪兩岸地區,海拔高度由300-900米,東西狹長7公里,面積290.46公頃。由台灣少棒發源地紅葉村紅葉國小,沿鹿野溪北岸上行,即可到達本區。台東蘇鐵即生長在鹿野溪兩岸陡峭的山坡碎石屑上。

環境概述

本區氣候夏溫熱,冬乾涼,年均溫約23℃,最冷月均溫約15℃,最暖月均溫約28.7℃。年雨量約2,348毫米,集中在5-10月,乾季由11月至翌年4月,全年雨量2348mm;海拔高度300-900公尺。地質並不太穩固,其由始新世的板岩、千枚岩及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的黑色片岩所構成,土壤多為砂質壤土,含石量很高,這種環境很適合蘇鐵根之伸展,蘇鐵即生長在鹿野溪兩岸夾壁,當地地形陡峻險要,以龍門峰最為峻秀,縊路、峽谷、溪流、瀑布處處,蝴蝶滿天飛舞,鐵樹如傘,溪邊野生動物足跡遍布,人煙罕至,絕少污染,猶如人間仙境。

生物資源

台東紅葉村台東蘇鐵自然保留區台東紅葉村台東蘇鐵自然保留區

台東蘇鐵(CycastaitungensisShen,Hill,Tsou&Chen.)為台灣特有種,是蘇鐵科蘇鐵屬裸子植物,系常綠棕櫚科小喬木,高1~5公尺,雌雄異株,種子扁球形,富含澱粉質等營養物,可提供小型哺乳類一部分的食物來源,樹形極為優美,系一般民眾所喜愛之庭園植物,因具經濟價值,故常遭受盜采,尤其是種子和小苗被盜之情形最為嚴重。蘇鐵一般人稱為鐵樹,是地球上古老的植物群落之一,據推測起源於中生帶的早期,即距今約一億四千萬年之時代,爾後曾一度成為陸域生態系最茂盛的植物群落,惟經長時間地球環境演變,物種演替的結果,使大多數蘇鐵科植物相繼滅絕,現在全世界殘存的蘇鐵類植物可能不超過15種,因此自然生長的蘇鐵彌足珍貴實有加以保護之必要。

台東蘇鐵僅分布廣東、福建台灣東海岸山脈成功事業區及鹿野溪本區而已,性喜陽光照射,不喜潮濕及陰濕,故其生育環境多為陡峭而土壤薄瘠的山坡崩壞地,可稱為典型乾性演替期之陽性植物,其在土壤極淺處有五節芒、台灣蘆竹、刺芒野古草等伴生,在土壤較厚濕處則有青剛櫟、楓香、台灣二葉松等植物;在較平坦地區則已形或以樟楠為優勢的中性植物群相,經調查紀錄本區植物種計88科183屬213種。

保育現況

台東紅葉村台東蘇鐵自然保留區台東紅葉村台東蘇鐵自然保留區

蘇鐵由於樹體壯碩,生長旺盛,樹姿優美,又有國人傳統上對蘇鐵開花的鐘愛,向為園藝界熱衷之觀賞植物,一度遭受極大的盜采壓力;林業單位有監於此,早已加強巡護,以避免盜伐。另為保存此古老珍貴的活化石世世代代香火相傳,不絕於世,於七十五年六月間依文資法公告為自然保留區,編有年度管理維護計畫,於本區外緣設有一保留區管理站,以落實執行保育巡邏及每木調查及生態觀察之工作,防止盜取台東蘇鐵及其種子之行為,使其生長永續,並保存物種基因,以供科學及教育研究之用;近年來在現場工作人員之加強巡視下,已陸續發現蘇鐵小苗之存在,目前掛牌,編號列冊保護者有1744株。由於蘇鐵屬不耐陰之植物,故本區除了峽谷兩岸向陽處可維持其族群外,較平坦之處則因耐陰樹種之入侵,使其生存環境受到競爭而日益減少,為免蘇鐵絕種,台東林區管理處已在台東苗圃培育蘇鐵苗木,除了間接減少天然蘇鐵的破壞,亦可供應外界種源之需要,避免盜伐之行為。

台灣的自然保留區

文化資產保存法中文明規定在自然保留區內,禁止改變或破壞其原有之自然狀態。文化資產保存法中文明規定在自然保留區內,禁止改變或破壞其原有之自然狀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