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山頂泥火山自然保留區

烏山頂泥火山自然保留區

烏山頂泥火山自然保留區是全台面積最小的自然保留區,也是台灣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泥火山區,於1990年由行政院農委會設立的泥火山地景保育區,面積共4.89公頃,位於高雄縣燕巢鄉金山村附近,地屬高雄縣政府深水農林牧場,管理責任屬高雄縣政府。

基本信息

名稱

烏山頂泥火山自然保留區

簡介

烏山頂泥火山自然保留區是全台面積最小的自然保留區,也是台灣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泥火山區,於1990年由行政院農委會設立的泥火山地景保育區,

烏山頂泥火山自然保留區烏山頂泥火山自然保留區

面積共4.89公頃,位於高雄縣燕巢鄉金山村附近,地屬高雄縣政府深水農林牧場,管理責任屬高雄縣政府。為保護珍貴泥火山自然景觀資源,農委會依文資法公告,園區內禁止採集天然礦泥,並嚴禁點火,進入保留區前,需向現場管理人填寫烏山頂泥火山進入許可申請表。烏山頂泥火山自然保留區擁有兩座噴泥錐型泥火山,具有錐狀火山的對稱外觀、泥流與乾泥崩裂的特殊地景,其景觀主體之一、典型且漂亮的噴泥錐,高達三至五公尺,型態在台灣是最完整也最壯觀。

本區位於高雄縣燕巢鄉金山村一帶,為台灣所有泥火山區中噴泥口分布最密集的地方,也是噴泥錐最發達之處。然而,這年來,由於景觀特殊,本區的地形遭到破壞,為了保護此一特殊地景,特地設定了保留區。

高雄縣燕巢鄉是台灣泥火山群最密集的地方,在清代就早已有相關記錄,地處廣布而深厚的泥岩層背斜附近,又位於斷層帶兩側,地下富含的天然氣及地下水與土質鬆軟的泥岩。在天然氣從泥岩層裂隙噴發時混著地下水、和著泥漿,泥漿與氣體逐漸累積壓力,達到足夠力量而衝出地表,以間歇性噴泥現象模擬火山活動,濃稠的泥流日漸堆積在噴發口,就逐漸形成典型而漂亮的噴泥錐。故此得知泥火山之形成四要件為:1.岩層裂隙;2.儲有高壓氣體如瓦斯或水蒸氣;3.易溶解於水的泥岩;4.擁有豐沛的地下水。而四種條件程度上的互動影響,會造成泥火山地形五種形態的噴泥種類:錐、盾、盆、池、洞。

烏山頂泥火山自然保留區烏山頂泥火山自然保留區

交通信息

自行開車:下燕巢交流道,循186縣道東行至燕巢,自燕巢市區沿中民路進入金山村
大眾運輸:
1.從岡山火車站搭乘高雄客運,至燕巢鄉公所轉搭計程車進入。
2.可搭乘高雄開往旗山之高雄客運,於深水烏山站下車步行約30-50分即可抵達。

台灣的自然保留區

文化資產保存法中文明規定在自然保留區內,禁止改變或破壞其原有之自然狀態。文化資產保存法中文明規定在自然保留區內,禁止改變或破壞其原有之自然狀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