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化童雞

叫化童雞

傳說:古時戰亂年代,不少百姓家破人亡,淪為乞丐(杭州俗稱叫化子)。一天,有一叫化子弄到一隻雞,可又缺鍋少灶。飢餓難忍之際,他便仿效烤紅薯的方法,用爛泥將雞塗包起來,放在石塊壘成的“灶”上拾點乾柴煨烤,過了一會兒,泥乾雞熟,他隨手拿起放在地上,雞毛脫落,頓時香氣四溢。叫化子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簡介

叫化童雞叫化童雞
“叫化童雞”是一道蜚聲中外的杭州名菜。
後來,這種泥烤技法傳入菜館、酒樓,廚師們又不斷改進,在煨烤的泥巴中加入紹酒,將雞包以西湖荷葉烤制,使荷葉的清香和母雞的鮮香融為一體。於是經歷年延傳下來,“叫化童雞”的名聲遠揚
又稱黃泥煨雞,用嫩母雞為主料用獨特的方法製作而成,既是江蘇常熟的傳統名菜,也是聞名四海的佳肴。曾被評為江蘇省名特食品。

歷史

相傳在明末清初時期,江蘇常熟的虞山一帶有個叫化子,平時到處行乞,討要一些殘菜剩飯聊以充飢,有時一天難以討到一碗剩飯,只得忍飢挨餓。這一天,他運氣很不錯,除要到一些充飢的飯菜外,還遇到了一位好心腸的老太太,送給他一隻老母雞,他高興得手舞足蹈。但他是個叫化子,除了手中的破碗,別無所有,怎樣才能把這隻雞做熟呢?他想了好久,也沒有想出個好辦法來。突然,他靈機一動,計上心來。他就近找了一戶人家,向主人借了一把刀,將雞宰殺,除去內臟,到山上挖了些黃泥塗於雞的表面,取來枯樹枝葉點起火,將包好的雞放在火堆中燒燜,待泥燒乾,他估計雞也熟了,就用棍子敲去泥殼,雞毛也隨泥脫落,頓時香氣四溢,叫化子十分驚喜,遂抱起雞狼吞虎咽地吃起來。正當叫化子吃得起勁時,明朝大學士錢牧齋散步路過此處,聞到雞的香味,並老遠看到叫化子吃雞的情景,便差人前往打聽叫化子是如何做出這樣美味雞的。差人打聽了一番,並取了一小塊雞肉給錢牧齋,錢牧齋品嘗後,覺得味道確實很不平常。回到家中,他令家廚按叫化子所說的方法製作,並在雞肚子裡加進肉丁、火腿、蝦仁及香料等各種調味品,用荷葉包著,塗上黃泥,在火中烘烤,並取名“叫化子雞”。有一天,江南名妓柳如來到錢家,錢以叫化雞款待,並問柳如是:“虞山風味如何?”,柳說:“味道好極了”,並說,“寧食終身虞山雞,不吃一日松江魚”。
叫化雞至今有300多年的歷史。據說,最先經營叫化雞的是常熟山景園酒家,他們在民間製法的基礎上加以精緻和完美,並將此菜改名為“黃泥煨雞”,成為中國名菜之一,特別聞名於滬寧、滬杭地區。杭州著名的杭邦名菜“叫化雞”也由此而來。現此菜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在日本常作為最珍貴的中國名菜用於宴會酒席。

製作原料

母雞1隻(1000克),以頭小體大,肥壯細嫩的三黃(黃嘴、黃腳、黃毛)母雞為好。雞丁50克,瘦豬肉100克,蝦仁50克,熟火腿丁30克,豬油400克,香菇丁20克,鮮荷葉4張,酒罈泥3000克,紹酒50克,5克,醬油100克,白糖20克,花25克,末10克,丁香4粒,八角2顆,玉果末0.5克,蔥白段50克,甜麵醬50克,香油50克,熟豬油50克。

製作方法

將雞去毛,去內臟,洗淨。加醬油、黃酒、鹽,醃製1小時取出,將丁香、八角碾成細末,加入玉果末和勻,擦於雞身。
將鍋放在大火上,內加入豬油燒至五成熱,放入蔥花、薑末、雞丁、瘦豬肉丁、蝦仁、熟火腿丁、香菇丁,然後加入紹酒、鹽、白糖、醬油炒到斷生,待放涼後填滿雞腹,雞的兩腋各放一顆丁香夾住,再用豬網油緊包雞身,用荷葉包一層,再用玻璃紙包上一層,外面再包一層荷葉,然後用細麻繩扎牢。
將酒罈泥碾成粉末,加清水調和,平攤在濕布上(約1.5厘米厚),再將捆好的雞放在泥的中間,將濕布的四角拎起將雞緊包,使泥緊緊粘牢,再去掉濕布,用包裝紙包裹。
將裹好的雞放入烤箱,用旺火烤40分鐘,如泥出現乾裂,可用泥補塞裂縫,再用旺火烤30分鐘,然後改用小火烤90分鐘,最後改用微火烤90分鐘。取出後敲掉雞表面的泥,解去繩子,揭去荷葉、玻璃紙,淋上香油便可食用。另備香油、蔥白、甜麵醬供蘸食。

產品特點

皮色金黃橙亮,肉質鮮嫩酥軟,香味濃郁,原汁原味,營養豐富,風味獨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