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

柳如

柳如是(1618年-1664年),浙江嘉興人。本名楊愛,後改名柳隱,字如是。因讀宋朝辛棄疾《賀新郎》中:“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故自號如是。柳如是是活動於明清易代之際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聰慧好學,但由於家貧,從小就被掠賣到吳江為婢,妙齡時墜入章台,易名柳隱,在亂世風塵中往來於江浙金陵之間。她留下了不少值得傳頌的軼事佳話和頗有文采的詩稿《湖上草》、《戊寅卓》與尺牘。

基本信息

簡介

畫像畫像

柳如是明末清初名妓,生於1618年,本姓楊,名愛兒,號影憐,又號聞我居士,河東君,浙江嘉興人。十歲那年因家庭窘迫被賣入娼寮。娼門賣俏所必備之技藝,便是她人生的第一章,因天資聰慧,容貌俏麗,詩文丹青出色,頗負聲名.柳如是雖為妓女,卻非常憎惡賣笑生涯.柳如是愛戀過江南正義人士宋徵輿、陳子龍,但是,情場履受挫折,極不如意.後嫁予東林領袖錢謙益,是常熟著名才子。早在明末已馳名文壇,家中府第連雲,肥田千頃,奴婢過百,財力雄厚。因被指控納賄舞弊,革職在家已十二年。當時,錢已六十歲,早年也是功名事業心極重之人,滿懷匡濟澄清雄心壯志,只是宦途坎坷,迭遭大挫,才變得消沉頹放,終日在秦樓楚館中廝混,結果得了個“東林浪子”的外號。崇禎十七年初,李自成農民軍推翻明朝統治。

這場事變,倒是折騰出錢謙益幾分血性來,積極參與到反清復明鬥爭中去,家中資產幾乎用盡。錢謙益85歲因貧病交加死於家中,時柳如是不足五十歲,錢謙益的喪事由她一手操辦。但錢謙益屍骨未寒,族人就眼紅他的良田美宅,更欺負柳如是是個女流,就結夥聚眾鬧起事來。原配陳氏等失寵多年,早對柳如是恨之入骨,每日堵門叫罵不絕,千兩銀子散光了,眾人還是喧集如故。柳如是氣得發抖,在安排好錢謙益的後事和懲辦鬧事一班人的計策後,懸樑自盡,這一年,柳如是46歲。一代風流,玉殞香消,錢謙益和柳如是分葬與常熟虞山故宅的拂水山莊,兩墓相距約二十米,錢謙益的墓碑上寫“東澗老人之墓”,柳如是墓前石碑上書“河東君之墓”。錢、柳二墓自康熙三年歸葬,至今已三百三十多年,今保存完好.

人物生平

柳如是(1618-1664年)本姓楊,名愛;改姓柳(一說原姓柳),名隱(一說隱雯。據陳寅恪《柳如是別傳》載:“至若隱遁之意,則當日名媛,頗喜取以為別號。如黃皆令之‘離隱’,張宛仙之‘香隱’,皆是例證。蓋其時社會風氣所致……即於名字別號一端,亦可窺見社會風習與時代地域人事之關係。”)字靡蕪,後改名是,字如是。又以佛典中有“如是我聞”之語而號“我聞居士”;與錢謙益(字牧齋,世稱虞山先生,常熟人。明朝官至禮部右侍郎。降清後,托官數月,病獄而已。)結縭後,錢取柳姓郡望,稱河東君,另寓“美人”。 

柳如是幼年不幸,身世不清(初生地有浙江嘉興與江蘇吳江等說,撲朔迷離,今殊難考據。至於柳如是何故淪落風塵,有周采泉臆測“歹徒所掠”說,並無實據)。幼年賣與盛澤歸家院名妓徐佛家為養女,受徐教養。明崇禎四年辛未14歲時,有吳江故相周道登買於勾欄。初為周府婦人侍婢,得周老夫人歡心,後周道登強索為妾,未及一年,因周府群妾加害,幾被處死,周老夫人阻而逐出周府,賣於娼家。明崇禎五年壬申(公元1632年)柳如是流落松江,改舊名,自號“影憐”,表濁世自憐意。在松江與復社、幾社、東林黨人交往,常著儒服男裝,文與諸人縱談時勢、和詩唱歌。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東林領袖、常熟錢謙益與柳如是結縭,居絳雲樓,讀書論詩相對甚歡。明亡,柳勸錢殉節,錢推託不允,如是奮身投入荷花池,身殉未遂。錢降清後遭忌被逐回鄉,鬱郁而死。錢氏家族乘機逼索柳如是,河東君投繯自盡,得年四十又六。

河東君擅近體七言,分題步韻。書法得虞世南、褚遂良筆法。流落青樓,稱秦淮八艷之首。

人物點評

柳如是是活動於明清易代之際的著名歌妓才女。她個性堅強,正直聰慧,魄力奇偉,聲名不亞於李香君、卞玉京和顧眉生。柳如是本名愛柳,因讀辛棄疾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故自號如是;後又稱“河東君”、“蘼蕪君”。

柳如是幼即聰慧好學,但由於家貧,從小就被掠賣到吳江為婢。妙齡時墜入章台,易名柳隱,在亂世風塵中往來於江浙金陵之間。由於她美艷絕代,才氣過人,遂成秦淮名姬。她留下了不少值得傳頌的軼事佳話和頗有文采的詩稿《湖上草》、《戊寅卓》與尺牘。

柳如是曾與南明復社領袖張溥、陳子龍友好,與陳情投意合,但陳在抗清起義中不幸戰敗而死。柳氏擇婿要求很高,許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誼階段。最後於崇禎十四年她20余歲時,嫁給了年過半百的東林黨領袖、文名頗著的大官僚錢謙益。錢氏娶柳後,為她在虞山蓋了壯觀華麗的“絳雲樓”和“紅豆館”,金屋藏嬌。柳氏後生有一女。有“紅學”者認為,曹雪芹設計的絳雲軒是來自柳氏的絳雲樓。

當崇禎帝自縊,清軍占領北京後,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支持錢謙益當了南明的禮部尚書。不久清軍南下,當兵臨城下時,柳氏勸錢與其一起投水殉國,錢沉思無語,最後走下水池試了一下水,說:“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奮身欲沉池水中”,卻給錢氏硬托住了。於是錢便靦顏迎降了。錢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錢做了清朝的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由於受柳氏影響,半年後便稱病辭歸。後來又因案件株連,吃了兩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賄賂營救出獄,並鼓勵他與尚在抵抗的鄭成功、張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聯繫。柳氏盡全力資助,慰勞抗清義軍,這些都表現出她強烈的愛國民族氣節。錢謙益降清,本應為後世所詬病,但賴有柳如是的義行,而沖淡了人們對他的反感。

就文學和藝術才華,她可以稱為“秦淮八艷”之首。清人認為她的尺牘“艷過六朝,情深班蔡”。柳氏還精通音律,長袖善舞,書畫也負名氣,她的畫嫻熟簡約,清麗有致;書法深得後人讚賞,稱其為“鐵腕懷銀鉤,曾將妙蹤收”。

1664年錢謙益去世時,柳如是還不到五十歲,從此,厄運便降臨到柳如是身上。鄉里族人聚眾欲奪其房產,柳氏為了保護錢家產業,吮血立下遺囑,然後解下腰間孝帶懸樑自盡,情形極為悲慘。一代風流奇女,香消玉殞,余恨不禁,而此時距錢謙益去世僅兩個月。柳如是死後,不但未能與錢謙益合葬,反而被逐出錢家墳地,柳如是的墓在虞山腳下,那是一座孤墳,墓前石碑只一米多一點,上面刻有:河東君(柳如是曾自號河東君)。百步之外,錢謙益與原配夫人合葬一墓。陳寅恪先生著有《柳如是別傳》。

人物傳記

紅顏舛命

柳如是曾與南明復社領袖張溥、陳子龍友好,與陳情投意合,但陳在抗清起義中不幸戰敗而死。柳氏擇婿要求很高,許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誼階段。最後於崇禎十四年她20餘歲時,嫁給了年過半百的東林領袖、文名頗著的大官僚錢謙益。錢氏娶柳後,為她在虞山蓋了壯觀華麗的“絳雲樓”和“紅豆館”,金屋藏嬌。柳氏後生有一女。有“紅學“者認為,曹雪芹設計的絳雲軒是來自柳氏的絳雲樓。

明崇禎十三年冬天,原朝廷禮部侍郎錢謙益削籍歸鄉已經兩年,這年的冬夭奇冷,他所居住的“半野堂”門前也特別冷清,已好久不曾有友人來訪了。

一個冬日淡淡的午後,錢謙益坐在書房中打吨,忽聽得家人傳報:“有客人來訪!”不一會兒,拜貼就送到了書桌上,錢謙益來了精神,拿過拜帖一看,上面寫著:“晚生柳儒士叩拜錢學士。”“柳儒士?”他心裡起了疑問,這名字似乎未曾聽說過,是誰呢?

也許是慕名前來造訪的無名晚輩吧,這種人錢謙益接待得不少,如今反正閒居無事,有個人聊聊也好,於是他讓家人有請來客。

待錢謙益慢條斯禮地踱進客廳,來客已站在屋裡翹首欣賞牆上的字畫了,聽到腳步聲,來客連忙轉過身來,朝錢謙益深深一輯,恭恭敬敬地稱禮道:“晚生見過錢老先生,冒昧造訪還望見諒!”錢謙益打量著來客,見他一身蘭緞儒衫,青巾束髮,一副典型的富家書生打扮,舉止雖有板有眼,身材卻異常的嬌小,似乎缺少一種男子的陽剛之氣。再瞧面貌,明眸生輝,鼻挺嘴秀,皮膚白嫩,清秀有餘而剛健不足。看著看著,錢謙益猛覺得有幾分面熟,可搜尋枯腸,始終想不起是在哪裡見過。

來客看著錢謙益若有所思的神態,不禁露出一絲狡黠的笑意,似乎猜中了主人在想什麼,他也不去打斷,只是輕悠悠地吟出一首詩:草衣家住斷橋東,好句清如湖上風;近日西泠夸柳隱,桃花得氣美人中

“真沒想到啊!柳姑娘光臨寒舍,有失遠迎,得罪!得罪!”錢謙益熱情地請所謂的“柳姑娘”落了座,又忙著命侍婢上茶奉酒,說是要為柳姑娘驅寒消疲。 

 這個女扮男裝的柳姑娘是誰呢,竟如此驚動名重一方的錢謙益?柳姑娘原來就是蘇州一代名妓柳如是。說起柳如是與錢謙益的交情,那還是兩年前的事。

那是崇禎十一年初冬,供職京師的江左才士錢謙益,本已高居禮部侍郎之職,眼看又要提升,卻因賄賂上司之事被揭露,不但受了廷杖之責,而且免去了官職,被迫返回原籍常熟。那時他已五十七歲高齡,猝遭巨變,心境黯淡悲涼,一路透迤南歸。途經杭州時,順便前往西湖上蕩舟閒遊,排遣愁懷,疲倦時便落腳在杭州名妓草衣道人家中。當時恰逢柳如是也客居杭州,是草衣道人門上的常客,那天正巧將一首游湖時即興作的小詩擱在了草衣道人的客廳里。錢謙益無意中發現了那幀詩箋,拿過來輕聲誦讀:垂楊小宛繡簾東,鶯花殘枝蝶趁風;

最是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氣美人中。

好清麗別致的詩句,詩詞大家錢謙益不由得擊節稱讚,善解人意的草衣道人看在眼中,心領神會,湊過來道:“明日何不請來柳姑娘一同游湖?”錢謙益自然求之不得。

第二天,一隻畫舫果然載著三個人悠悠蕩蕩於西子湖上。一見到柳如是,錢謙益立即生出一份憐愛之情,這姑娘長得嬌小玲戲,一雙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嵌在俊秀的臉蛋上,顯得分外動人。這般小巧的可人兒,腹內竟藏著錦繡詩情,著實令人感嘆。柳如是是個性格開朗的姑娘,雖是與鼎鼎有名的錢謙益初次相見,卻毫無拘束之態,談詩論景,隨心所欲。那活潑可愛的神情,使錢謙益暫時忘卻了心中的悒鬱,感覺自己也變得年輕起來,一時興起,竟一口氣吟了十六首絕句,以表示對伊人的傾慕之情。柳如是吟來喚起他記憶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西湖一別,錢謙益萬萬沒想到這姑娘還會跑到常熟來看他,女扮男裝而至,又給了他一分額外的驚喜。一番寒暄問候後,錢謙益留柳如是在“半野堂”住上一段時間,柳如是欣然應允,似乎她就是抱著這個打算來的。

於是,寂靜的“半野堂”中蕩漾起一老一少一對忘年之交的笑聲,他們一同踏雪賞梅、寒舟垂釣,相處得竟是那么和諧。為了感謝柳如是的相慰之情,錢謙益命人在附近的紅豆山莊中為柳如是特築一樓,他親臨現場督工,僅以十天時間,一座精美典雅的小樓就建成了。錢謙益根據《金剛經》中“如是我聞”之句,將小樓命名為“我聞室”,以暗合柳如是的名字。小樓落成之日,他還特寫詩抒懷:

清樽細雨不知愁,鶴引遙空鳳下樓;

紅燭恍如花月夜,綠窗還似木蘭舟。

曲中楊柳齊舒眼,詩里芙蓉亦並頭;

今夕梅魂共誰語?任他疏影蘸寒流。

錢謙益的一片深情,讓柳如是感動不已。她是一個歷盡坎坷的女子,成名後雖然也有千人萬人捧著,可無非都是逢場作戲,又有幾人能付出真情呢?錢謙益雖是花甲老人,可那份濃濃情意比一般的少年公子要純真的多,也許是同樣嘗過生命的苦澀,才有這種深切的相知相感吧,感念之餘,柳如是回贈了一首“春日我聞室作呈牧翁”的詩:

裁紅暈碧淚漫漫,南國春來正薄寒;

此去柳花如夢裡,向來煙月是愁端

畫堂訊息何人曉,翠帳容顏獨自看;

珍貴君家蘭桂室,東風取次一憑欄。

幾場春雪過後,春風又綠江南岸。桃紅柳綠中,錢謙益帶著柳如是徜徉于山水間。湖上泛舟,月下賞山,詩酒作伴,日子過得象神仙一般。這其間,柳如是幾次露出以身相許的心意,而錢謙益每次都在一陣激動之後,悄悄避開這個話題。錢謙益頗有他的一些顧慮:一是兩人年齡懸殊太大,柳如是今年二十四歲,整整比自己小了三十六歲;二是自己身為罪臣,前途無望,豈不耽擱了人家姑娘的前程!如此想來,他遲遲不肯接納她,心中卻又一刻也舍不下她。

柳如是則有她的想法:她十五歲淪落風塵,閱人可謂豐富。多才多情的公子為數不少,可有幾個能情有獨鍾?幾個能真正關心體貼女人?十六歲時她曾委身於松江舉人陳子龍。陳公子也算才情橫溢,熱心教她詩詞音律,使她獲益不小,可偏偏又性情不合,終於鬧得各奔東西,讓她心傷欲碎。如今遇到的錢謙益,才華自不用說,二十八歲就考成了探花郎,詩詞享譽一方。雖說年紀大些,可有情有趣,對她又是這般關照,與他在一起,她覺得生活是那么安穩恬靜、有滋有味,年紀相懸又算得了什麼呢?既然兩人情投意合,其它還有什麼可顧忌的?面對柳如是的一片痴情,錢謙益無法再猶豫退縮,終於在這年夏天,正式將柳如是娶進了家門。

他倆的婚禮辦得別出心裁,租了一隻寬大華麗的芙蓉舫,在舫中擺下豐盛的酒宴,請來十幾個好友,一同蕩舟於松江波濤之中。舫上還有樂伎班子,在熱鬧悠揚的蕭鼓聲中,高冠博帶的錢謙益與鳳冠霞帔的柳如是拜了天地,又在朋友們的喝彩聲中,回到酒席邊,喝下了交杯酒。

婚後,他們老夫少妻相攜出遊名山秀水,杭州、蘇州、揚州、南京、黃山,處處留下他們相偎相依的身影。柳如是問丈夫愛她什麼,錢謙益說道:“我愛你白的面、黑的發啊!”言外之意是無一處不愛她;接著,錢謙益又反問嬌妻,柳如是偏著頭想了想,嬌嗔地說:“我愛你白的發、黑的面啊!”說完,兩人嘻笑成一團,儼然是一對打情罵俏的小情人。 

 一番遊歷之後,他們都特別鍾情於杭州西湖的明麗風光,於是在西湖畔修築了一座五楹二層的“絳雲樓”,畫梁雕棟,極其富麗堂皇。夫妻倆安居其中,日日欣賞西湖上的朝霞夕雨。春花秋月,時光如詩一般地靜靜流過。

甲申之變,崇禎帝自縊於煤山,江南舊臣謀劃著名擁立新君。馬士英推崇福王朱由崧,錢謙益則擁護潞王朱常范,最後福王得勢做了弘光皇帝。錢謙益害怕新朝廷與自己過不去,就趕忙巴結當權的馬士英,竟也獲了個禮部尚書之職,雖是空銜,卻讓他覺得安穩而風光。

可是不久清軍攻破了南都,弘光朝廷為時一年的生命宣告結束,中國頓時成了滿清的天下。錢謙益作為舊朝遺臣,又是一方名士,必定會引起新政權的注意。不奉新朝便忠舊主,他面臨著命運的選擇。柳如是目睹了清兵破城、掃蕩江南的種種慘象,內心悲憤不已,如今既然已是清朝的天下,她勸錢謙益以死全節,表示忠貞之心。錢謙益思索再三,終於點頭同意了柳如是的建議,兩人說好同投西湖自盡。

這是一個初夏的夜晚,錢謙益與柳如是兩人自己駕了一葉小舟,飄進了西湖。朦朧的月光冷冷地照著他們,柳如是一臉悲切而聖潔的表情,而錢謙益卻露出幾分不安。船上擺著幾樣菜餚和一壺酒,柳如是斟好酒,端一杯給丈夫,自己舉起一杯,緩緩說道:“妾身得以與錢君相識相知,此生已足矣,今夜又得與君同死,死而無憾!”錢謙益受她的感染,也升出一股豪壯的氣概,舉杯道:“不求同生,但求同死,柳卿真是老夫的紅顏知己啊!”兩人幽幽地飲完一壺酒,月兒也已偏西,柳如是率先站起身來,拉著錢謙益的手,平靜地說:“我們去吧!”錢謙益從酒意中猛地驚醒過來,忙伸手到船外攪了攪水,抬頭對柳如是說:“今夜水太涼,我們不如改日再來吧?”“水冷有何妨!”“老夫體弱,不堪寒涼。”柳如是知道他是難捨此生,心有悔意,此時她也滿懷悲涼,無心勸他什麼,只有緊緊偎在他懷中,一直坐到天亮。錢謙益推說水涼不肯再去投湖自盡,柳如是只好退讓二步,說:“隱居世外,不事清廷,也算對得起故朝了。”錢謙益唯唯表示贊同。

幾天后,錢謙益從外面回來,柳如是發現他竟剃掉了額發,把腦後的頭髮梳成了辮子,這不是降清之舉嗎?柳如是氣憤得說不出話來,錢謙益卻抽著光光的腦門,解嘲道:“這不也很舒服嗎?”柳如是氣得沖回了臥室。

其實,錢謙益不但是剃了發,甚至還已經答應了清廷召他入京為官的意圖。柳如是百般勸說無濟於事。臨行前夕,正逢中秋佳節,柳如是與錢謙益泛舟西湖之上,一個是悲傷纏綿,一個是滿懷喜悅,這一夜,兩人與往常不一樣,都悶悶地飲酒,很少說話。柳如是看著眼前熟悉的湖光月色,吟了一首詩給錢謙益:

素瑟清樽迥不愁,柂樓雲霧似妝樓;

夫君本志期安槳,賤妾寧辭學歸舟。

燭下鳥籠看拂枕,鳳前鸚鵝喚梳頭;

可憐明月三五夜,度曲吹蕭向碧流。

她想用柔情和寧靜甜蜜的生活圖景挽留住丈夫,可錢謙益已動功名之心,一下子哪裡收得回來。

錢謙益到京城後混得並不理想,他一心想著宰相的高位,最終還只是得了個禮部侍郎的閒職,不免有些心灰意冷。而遠在西湖畔獨居的柳如是接二連三地寫來書信,一面傾訴相思之苦,一面勸他急流勇退,回去與她同享縱情山水之間的隱居生活。慢慢地,錢謙益動了心,想到:“功名富貴,貴在知足,年逾花甲,夫復何求!”終於下定了決心,於是向朝廷託病辭官,很快便獲得了應允,脫下官袍,再度回鄉。

西湖邊,錢謙益與柳如是又開始了那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順治五年,柳如是生下了一個女兒,老年得千金,錢謙益喜不勝收,更加醉心於平淡而歡樂的小家庭生活。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就在這一年,一件飛來的橫禍又落在了錢謙益的頭上。他的門生黃毓琪因寫詩諷刺清廷而受責,事情牽連到錢謙益身上,他被總督衙門捕入了大牢。丈夫的性命危在旦夕,產後臥病在床的柳如是掙扎著起來,冒死上書總督府,要求代夫受刑。總督府感其誠心苦意,又查證錢謙益確無亂上之舉,便將他放了出來。經歷了四十天牢獄之苦的錢謙益無驚無險地度過了劫難,更加看破了塵世,對柳如是也更加敬重了。

寧靜的生活又過了十餘年,錢謙益八十三歲那年病歿於杭州。丈夫死後,四十七歲的柳如是受到錢氏家族的排斥。為了家產之事,族人與她糾纏不休。丈夫去了,柳如是失去了依靠,也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就在當年,她用三尺白綾,結束了自己風風雨雨的一生,追隨錢謙益於九泉之下。一代奇女,香消玉殞。

在常熟虞山錦峰拂水岩下花園浜,錢牧齋墓西邊,墓碑刻有"河東君之墓"五字。柳如是本姓楊名愛,改姓柳名隱,又改名是,字如是,號河東君,又號蘼蕪君,江蘇吳江人。原為秦淮歌妓,頗有文才,因慕錢牧齋名,嫁之為妾。明亡時,力勸錢牧齋就義全節,錢不聽。後她曾支持反清復明的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